出口品牌建設之同仁堂:更多的是經營一種文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23日 21:07 新華網 | |||||||||
新華網北京6月23日電 (記者 張舵) 同仁堂(資訊 行情 論壇):在吉隆坡,它的落成被看成是中國和馬來西亞經貿合作的代表;在新加坡,它被當作中新兩國業界優勢互補的完美結合;在倫敦唐人街,它的到來讓普通話成為真正的流行語…… 當北京同仁堂6月步入335周歲的時候,其影響力已遠遠超越中華大地。它不僅是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在海外的一面旗幟,而且也成為海外投資人眼中的一塊金字招牌。根據中
北京同仁堂國際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永玲說,同仁堂這個品牌在海外的影響力能達到今天的程度,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建立了自己的銷售終端,自己掌握海外銷售的經營管理權。而這一艱難的過程在丁永玲看來,可謂十年磨一劍。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國內中藥企業的出口全部依賴當時唯一擁有出口權的醫保公司。包括同仁堂在內的企業都是被動地按照醫保公司的訂單供應,根本沒有與海外客戶交流的機會。 直到1993年,少數公司壟斷出口權的狀況被打破了。同仁堂率先成立了專門的公司,自營進出口。“一開始的時候還是利用原先醫保公司的渠道,直接和國外代理商合作。當年的出口額是186萬美元,比上年略低一點!倍∮懒嵴f。 獲得自營進出口權后,同仁堂開始嘗試在海外開分店,大致有兩種模式。1993年和1994年,同仁堂在香港和英國倫敦的店相繼開張,同仁堂以品牌作價入股25%,不投一分現金和資產!斑@種方式風險小,但經營管理就只能拱手讓人了!蹦壳,同仁堂在香港的5家分店共創造純利一千萬港幣。 1998年以后,同仁堂為了掌握經營管理的主動權,開始直接對海外投資,先后在泰國、馬來西亞、加拿大、韓國、澳門、印尼、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開店共十家,每家的投資額在50萬美元到150萬美元之間。 這十家店目前都在當地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比如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分店,當地人要提前一周預約,才能輪到大夫坐診抓藥;而濱城分店里的四臺現代化煎藥機晝夜不停地工作都難以滿足需求。 在建立自主銷售終端的過程中,同仁堂探索出了一套適合自身的經營體制,在經營模式上體現為藥-店-醫三位一體。 同仁堂作為一個生產中藥產品的中華老字號,沒有將眼光僅僅局限在藥品本身,而是將海外開店、中醫坐診與售藥相結合,通過藥店和中醫給海外消費者一個直接了解中藥的環境,增強其對中藥的信任和用藥習慣;中藥的療效反過來又增強了同仁堂以及中醫藥在消費者心中的影響力。“如果沒有中醫大夫坐診的話,一個海外分店一周的銷售額就會下降三分之二!倍∮懒嵴f。 為了支撐這樣一個藥-店-醫模式,同仁堂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員,特別是中醫大夫。為此,同仁堂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訓體系。 對于經營管理人員采用“老帶新”的滾動式培訓。同仁堂每開一個新店都派一名成熟有經驗的老員工和一名新手,讓老的在實踐中帶新的。這樣等新的成熟后,就可以再被派到別的地方管理新店了。 大夫在出國之前都要接受不同國別的培訓和同仁堂的文化培訓,特別是對同仁堂藥品功能的詳細了解,這樣才不會在坐診時產生不利于同仁堂形象的誤會。 海外分店的當地雇員還要集中來華接受同仁堂文化的培訓,以便讓其了解同仁堂的歷史、中醫藥有關知識,在經營的時候讓顧客更加信任。 在市場策略上,同仁堂將產品推廣與文化推廣并重。丁永玲說,“同仁堂在經營一種文化,而不只是經營一種產品,我們從品牌文化入手,夯實銷售終端網絡的基礎! 在同仁堂落戶的海外國家和地區,同仁堂幾乎都是當地最大的中藥店,而且裝潢講究,體現出中華傳統中醫藥文化的氣息,在其間消費,仿佛沉浸在中華文化的熏陶中。 比如同仁堂在臺北的新店總面積近500平方米,是臺灣最大的中藥店,店內還設立了專門的歷史和文化展區,看起來像是一個中藥文化博物館。在新加坡的分店則展示有中國古代的銅藥鏟等工具,以及舊得發黃的古藥書。 不僅如此,同仁堂還積極推出適時的市場營銷手段,并將文化推廣蘊藏其中。比如在馬來西亞的分店,同仁堂規定,凡購物滿一定規模就贈送《大宅門》、《大清藥王》的VCD,既促進了銷售,又介紹了中醫藥歷史。 丁永玲認為,同仁堂下一步海外發展應進入到新的階段——輸出管理和標準。“就是像麥當勞一樣,把同仁堂的牌子作規范,然后在海外市場特許加盟,讓同仁堂成為全世界的中藥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