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當初流血上市留后遺癥 中海油方式難奏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2月14日 10:44 證券時報-財經周刊 | ||
分拆上市前,中國石化有員工123萬人,而當時同樣列在全球500強中并排在中石化前面的6家石油化工公司的總人員數相加,也才剛過100萬。人均總資產、人均銷售收入分別約為這些外國公司平均值的1/20和1/26;人均凈利潤則只是這些公司平均值的1/200。 這種盈利能力對海外投資者當然毫無吸引力。要在海外上市,惟一的辦法便是分拆。 目前,一些超大型國企也在走著同樣的路———分拆上市,這固然能讓一些大國企迅速將優良資產拿到資本市場籌集資金,但留下一系列“后遺癥”無可避免。就如今天的中石化集團一樣,分拆優良資產上市后,母公司的未上市部分作為存續公司因此失血嚴重,步履唯艱,如何使存續公司從退休人員、賠錢事業的基地變得有錢賺,已成了有關各方無法繞過的難題。 中國石化集團今天面臨的困境,可能中國人保、中國人壽及正在積極準備分拆上市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等明天也會遇到,如果不正視這一問題,并及早拿出可行的解決方案,那么中國石化的今天就是它們的明天。 □白水/文 樹大招風。年末,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再次引起了關注。有香港媒體報道,中石化集團為了解決存續企業的困境,正在與財政部商談放棄數以十億元計的稅收返還換取地方政府全面接管集團的社會職能。 作為銷售額居國內企業首位、總資產及利稅總額均居第二位的特大型國有企業,中石化集團公司的此舉頗具風向標意味。與中石化一樣,相當一批大型國有企業當初分拆優良資產上市,母公司的未上市部分作為存續公司因此失血嚴重,步履唯艱,如何使存續公司從退休人員、賠錢事業的基地變得有錢賺,治好上市“后遺癥”,已經到了這些母公司不得不面對的時刻。 對于中石化集團而言,實現這一步目標的難度,與當初分拆謀求上市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但中石化已別無選擇。 三大措施 中國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曹曉晞向本報證實,香港媒體報道確有此事,“財政部已原則同意中石化提出的方案。” 據香港媒體披露,中石化的改革有三大措施。其一是就是與財政部商量,放棄數十億元的稅收返還,換取政府接管集團的社會職能,包括退休人員、幼兒園、學校、醫院等。所謂稅收返還,是中石化集團2000年分拆中石化赴港上市時,中央給予的特殊政策,中石化剝離非經營性資產后,盈利大增,所得稅也大增,中央財政把上市公司與母公司稅收差額的大部分退給中石化,這一安排為期五年,2005年到期。當前油價高企,集團從中石化可獲得龐大分紅,財力較佳,因此打算提前中止優惠。其二是將經營性資產賣給上市公司,或另行上市,當前要處置的資產包括供水、供電、及其他配套設施等。其三是將部分輔助性業務如工程建筑設計等分拆為專業公司,分流人員和資產。 但香港媒體的報道并不很準確。據曹曉晞介紹,對于移交企業辦社會的職能,根據中石化集團與財政部達成的初步協議,中央財政還將從石化集團上繳的利稅中轉移支付地方政府一定數額的補貼。“至于后面兩件事其實中石化集團一直都在做,并不是什么新舉措。” 出售優質資產給上市公司,三年來中石化集團公司每年都有大動作,每次出售的資產金額都以十億元計。2001年6月,中國石化在國內A股上市,就以64億元的價格向集團公司收購了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2002年12月,中國石化從集團公司置換進加油站及油庫等資產,涉及金額達10億元;2003年10月日,中國石化以33億的現金收購集團公司的茂名乙烯資產。 改制分流從2002年就已開始試點,當年共有43家直屬企業的36個改制分流方案得以試行。“效果還不錯,2003年集團擴大了試點規模。”曹曉晞說,存續公司的脫困已是集團公司工作的重中之重,集團公司已提出了“關停并撤一批,重組改制一批,做精做強一批”作為產業結構調的整思路。 分拆上市 中石化集團公司沒有辦法不重視這一工作。中石化集團新當家人陳同海說,今后幾年是中國石化生存發展至關重要的時期,搞好了,乘勢而上,就能實現持續快速的發展;“搞不好,錯失良機,就會陷入難以為繼的困境。” 在今年七月底的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暨股份公司工作會議上,陳同海向與會人員一連提出了四個“怎么辦”:如果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到每桶20美元以下,油田企業怎么辦?如果2007年成品油價格完全市場化,煉油企業怎么辦?如果國外大公司與民營企業聯手進入成品油銷售市場,銷售企業怎么辦?如果國外大公司與國內化工經銷商聯手搶占石化產品市場,化工企業怎么辦? 數字更能說明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存續企業的困境之重:去年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未上市部分虧損近90億元,據消息人士稱,今年非上市部分的虧損基本維持在去年的水平。 中石化存續企業的困境最直接原因來自于2000年的海外上市,對此有人喻之為“流血上市”。 分拆上市前,中國石化有員工123萬人,而當時同樣列在全球500強中并排在中石化前面的6家石油化工公司的總人員數相加,也才剛過100萬。人均總資產、人均銷售收入分別約為這些外國公司平均值的1/20和1/26;人均凈利潤則只是這些公司平均值的1/200。 這種盈利能力對海外投資者當然毫無吸引力。要在海外上市,惟一的辦法便是分拆。于是,中石化集團將其幾乎全部精華,包括6個油田、25家煉化企業、19個省市的銷售公司、5個研究院集中到一起,正式掛出了“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牌子。 饒是如此,在此之前中國海油(CNOOC)的首次公募在海外鎩羽而歸、中國石油(CNPC)的艱難下水,也讓中石化集團公司不敢有絲毫大意。 1999年12月31日,中石化集團公司將旗下子公司總計302億的銀行貸款負擔攬至自己身上,其中有本應由后來的中石化股份公司承擔的131億。2000年4月,股份公司又將58億元長期及短期負債轉由母公司承擔。到4月30日,股份公司更將短、長期債務356億元轉換為中石化集團公司的20年無息股東貸款。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中國石化股份公司可以既不用償還貸款,每年20億元的利息負擔也統統交給了母公司。 中石化集團就這樣把主業優質資產集中到了上市公司,把包袱背了過來。以至當時中石化集團的當家人李毅中感嘆道:“全世界都找不到這樣好的母公司。” 中海油的藥方是否對癥 中國石化上市之初,集團公司提出,用五年時間實現存續公司扭虧為盈。如何解決存續公司的出路問題,中海油是中國石化無法回避的參照系。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分拆出中國海洋石油股份公司海外上市后,又相繼從存續公司中,重組出海油工程、中海油服分別在國內A股和香港主板成功上市。原中海油總公司總經理衛留成曾表示,在未來3至5年內,中海油旗下將擁有5家左右獨立的上市公司。行業分析師們普遍認為,不斷把存續部分分拆出來上市的中海油總公司,最終將發展成為一家控股公司,控股著若干家不存在同業競爭、相互獨立,但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又相互關聯的上市公司,享受著出資人的權益。 “中海油的經驗很有借鑒意思。”曹曉晞說,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對存續公司重組的一個重要思路就是做大做強一批。 目前中石化集團公司非上市部分橫跨多個行業,除煉油、化工、油田工程技術服務、供水、供熱、供電等公用工程業務以外,還包括通信、鐵路、運輸、倉儲、設計、施工、機械制造、檢維修、旅游、餐飲、娛樂、房地產,以及大量的社會職能、政府職能,如公安、學校、公交、醫院等。 一位資深石油化工行業分析師認為,中國石化旗下現在10多家上市公司,其間關聯交易、同業競爭大量存在。為兌現當初海外上市所作出的減少關聯交易、避免同業競爭的承諾,中國石化勢必要對旗下公司進行重組,這樣集團公司存續部分的優質資產分拆出來,將是通過資產置換的方式,裝入某家已上市子公司的殼內。 但問題的關鍵是,中石化集團存續企業中,石化主業所占比重不大,而輔業的盈利能力,又難以保證置換進來的資產就一定能帶來更好的業績。 顯然,中海油的藥方并不一定能治療中石化的上市后遺癥。 裁員難題 中國石化給自己開出的藥方是:以主輔分離改制分流為主要措施,輔之以移交辦社會、改革用工形式以及在結構調整中小規模適時適地進行協議解除勞動合同,在未來的5~7年力爭實現較大幅度的減員分流。中石化集團總經理陳同海近日表示,未來3年,集團公司裁員總數將達5-7萬人。 “裁員是最大的難題。”曹曉晞說。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中石化集團山東境內的下屬公司裁員困難,時任中石化集團公司總經理的李毅中親自出馬,并以在山東境內部署五個重點項目以換取山東省政府的支持。 飽嘗裁員之苦的中國石化對移交辦社會職能寄予厚望。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劉根元稱,一旦采取政府轉移支付的方式使移交工作得以落實,就可以分流近5萬人。 但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地方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予以配合,也是未知數。李毅中就曾經覺得很委屈:中石化的學校、醫院交給社會,不掏錢地方政府不愿意接收。據稱茂名石油學校交給廣東省,中石化還要負擔三年的事業費和過去三年平均的基本建設費。 曹曉晞說,“地方政府怎么做,還得談。” 但中石化集團公司很清楚,這幾年是它使存續公司走出困境的最后機會,一方面,加入WTO后有限的過渡期及當初上市時國家給予的包括土地租金、紅利分配及稅收返還等方面的三大優惠政策都已時日無多。 上文所提的那位資深行業研究員說,也要看到環境對中石化集團有利的一面。宏觀經濟正處于投資拉動的景氣階段,對能源類產品需求旺盛,為中國石化集團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產業氛圍。 陳同海在多次提出“市場不相信眼淚”的時候,也看到非上市部分49.1萬人中有一半以上從事各種各樣的非主營業務,實施資產重組、改制分流具有廣闊的操作空間。他明確表示,主輔分離改制分流,這是非上市部分減員分流的最主要渠道。 “分流裁員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的。可能要持續八到十年。”曹曉晞說:“可以預料的是2004-2006年三年動作將會比較大。”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分拆出中國海洋石油股份公司海外上市后,又相繼從存續公司中,重組出海油工程、中海油服分別在國內A股和香港主板成功上市。中海油的經驗對中石化無疑很有借鑒意思。但問題的關鍵是,中石化集團存續企業中,石化主業所占比重不大,而輔業的盈利能力,又難以保證置換進來的資產就一定能帶來更好的業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