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邁進“大宅門” 和黃16.8億入股同仁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1月29日 11:34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劉欣 北京報道 11月25日,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同仁堂集團”)旗下子公司北京同仁堂國際有限公司(下稱“同仁堂國際”)及其合資公司北京同仁堂泉昌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成立。 當天,同仁堂集團副總經理、同仁堂國際董事總經理丁永玲表示,“同仁堂將繼續積極尋求實力雄厚的戰略伙伴,采取更靈活的合資方式和經營模式,實施多元化的經營戰略,使同仁堂的業務更加國際化。” 有知情人士透露,丁永玲此番表態并非虛言,同仁堂這家有著330多年歷史的大型中藥企業將敞開胸懷吸納港資入股,華人首富李嘉誠將在“大宅門”中登堂入室。 “五五”入股 據知情人士透露,百年老店同仁堂將與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成立合資公司,合資雙方各占50%股權,出資方案有兩種:其一是同仁堂集團以手中的A股上市公司同仁堂(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600085.SH)69.98%股權、共計2.32億股投入,李嘉誠按照1∶1.5的比例現金出資;其二是同仁堂集團以集團內非上市資產中的盈利資產投入,可能是所有的藥廠,也可能是所有的藥店,這部分資產與第一種方案中的資產價值大致相同,不夠部分可能會以進出口貿易權等作填補,而李嘉誠的出資比例不變。 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同仁堂A的每股凈資產為4.84元。照此估算,李嘉誠入股的價格約為每股7.26元其總共將拿出約16.84億元的現金入股。目前同仁堂A的股價在20元上下徘徊。 據記者了解,此事目前正處在落實財務問題階段,雙方在“究竟該以內地的會計標準和審計標準進行,還是按照香港的相關標準操作”的問題上相持不下。因為同仁堂A持有同仁堂科技54.7%股權,李嘉誠同時擁有同仁堂科技近10%股份。據悉,如果按照香港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操作,同仁堂的資產數目相比按照內地標準縮水10%左右。 知情人士透露,合資公司在安排管理層方面,或者實行MBO,或者按照對同仁堂的貢獻大小折算成股份,估計實行后一種方式的可能行比較大,但目前記者還無法得知具體會對哪些人員折算多少股份。 上述知情人士進一步透露,2000年從同仁堂A股分拆而來的同仁堂科技在港上市,李嘉誠以戰略投資者身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只是雙方合作的第一步;之后同仁堂集團與李嘉誠簽署了戰略合作構想,目前進行的合資計劃是雙方合作的第二步;雙方將達到的最終目標是同仁堂集團整體與李嘉誠成立合資公司。 李嘉誠與同仁堂的合作由來已久。2000年10月7日,同仁堂科技與和記黃埔全資附屬的和記中藥以及京泰實業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記(香港)藥業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總投資2億港元,和黃、同仁堂和京泰的持股比例是5∶4∶1。 據悉,同仁堂科技原擬2000年6月在創業板上市,因市況差而押后。其后,證監會明文規定,不允許A股公司分拆上創業板。當時業內人士認為,同仁堂和記的成立,很可能是擔心上市受阻,雙方另謀的出路。同仁堂科技因獲準在證監會下文之前,于當年10月31日順利登陸香港創業板,成為首家由A股分拆而來的創業板公司。 2002年10月30日,同仁堂科技再次與和黃屬下的和黃中國簽訂意向,成立北京同仁堂和黃中藥公司,主要從事中藥的種植加工以及銷售,投資金額約1800萬美元。 同仁堂的海外戰略 “國際天然藥物市場的第一品牌”,是殷順海為同仁堂的發展提出的終極目標。 今年50歲的殷順海身兼同仁堂集團、同仁堂A和同仁堂科技三家公司的董事長。他曾經表示,2003年將是“以集團化為目標,現代化為標志,產權多元化為保證”的重要一年, 同仁堂集團的產權結構為國有獨資。在今年初接受媒體訪問時,殷順海認為,目前同仁堂等老字號企業的股權還沒有實現真正的多元化,“一股獨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活力,這種狀況急需改變。所謂股權“多元化”,集團宣傳部長金永年解釋,今后同仁堂集團將會在股權民營化方面有所突破。 2003年2月15日,同仁堂A和同仁堂科技突然進行了一次高層人事變動,同仁堂A總經理畢界平與在香港擔任同仁堂科技總經理3年之久的匡桂申互換,此次人事變動比原定的換屆選舉提前了半年。 雖然關于此次高層人事調動的原因,外界有著種種猜測,但據接近消息源的人士透露,此事實際上與同仁堂跟和黃的合資計劃不無關系。個人風格、工作特點和良好的溝通都是決定一個公司高層人選所需要考慮的因素。 同仁堂A的歷次公告顯示,從去年6月開始,同仁堂科技的高管人員就開始“有計劃地”流動到了同仁堂A,而同仁堂集團和李嘉誠對合資公司的具體籌劃也正是從去年就開始了。 2002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為同仁堂制定了十年發展戰略,計劃利用3~5年時間建立并完善國內、國際比較穩固的銷售網絡,國內建500家連鎖藥店,海外建100家連鎖藥店,實現銷售50億元,初步形成跨國公司的框架;利用5~10年時間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實現銷售總額200億元,使同仁堂中醫藥集團成為國際傳統醫藥的知名企業。 按照同仁堂國際董事總經理丁永玲的說法,同仁堂的目標就是,“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都會有同仁堂”。 目前同仁堂已經在馬來西亞、印尼、澳大利亞、英國、泰國、澳門、加拿大、美國等地開辦了合資公司和連鎖藥店。在向海外市場邁進過程中,同仁堂利用“金字招牌”的優勢,以品牌作為無形資產入股,其中同仁堂與英國和香港合作中,同仁堂僅以品牌參股,占了25%的股份。目前在國內國際開辦的這些藥店掛在集團名下。 同仁堂科技分拆上市之初,按照同仁堂集團的布局,同仁堂A的產品主要面對國內市場;同仁堂科技的產品主要面向國際市場;同仁堂科技品種儲備里二次開發以后的產品拆給同仁堂和記(香港)藥業發展有限公司開發、銷售,而生產則由同仁堂科技負責。 不過,雖然定位國際市場,同仁堂科技的產品主要還是銷往內地,外銷能力差強人意。今年前三個季度,同仁堂科技的藥品在中國區域內銷售了6.76億港元,在海外僅僅銷售了2900萬港元。 有李嘉誠全面加盟、進行了產權改制之后的同仁堂,相信其發展和海外擴張將會是又一番景象。 香港“中藥港”計劃 業內人士透露,李嘉誠對同仁堂的濃厚興趣以及合資計劃,是他與香港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主席鄭裕彤聯手投資50億美元打造香港“中藥港”這一龐大工程中的一部分。 在成功抵御亞洲金融風暴的沖擊之后,1998年,香港特區政府宣布將重點推動高科技和高增值產業的發展,以帶領香港走出經濟困局。把香港建設成為“國際中醫藥中心”(即“中藥港”)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目標。 據業內人士估計,現在全球每年中草藥產品及健康食品的銷售額超過200億美元,且正以年均高達兩位數的速度迅猛增長。 為成為“國際中醫藥中心”,香港特區政府已制定出一項龐大的10年發展計劃。 1999年7月,香港特區政府制定的《中醫藥條例》獲得香港立法會通過。從此,香港所有中醫師必須注冊,而批發及零售中藥材也需領有牌照。隨后,香港政府根據《中醫藥條例》成立了中醫藥管理委員會,制定附屬條例,使中醫注冊工作可以順利展開。 2001年5月,香港中藥研究院成立。研究院計劃分階段支持中藥的標準化和認證、產品研發、安全評估和藥品成效臨床科學研究,確保產品品質和成效,提高中藥在國際上的認可性。 雖然與內地和臺灣相比,香港在中醫藥方面的基礎薄弱,起步也比較晚。但是香港一貫的優勢在于,國際大都市和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豐富的國際市場銷售經驗。 內地的中醫藥發展雖然十分成熟,卻主要局限于國內市場,沒有走向海外,發揚光大。而香港背靠內地,可以借助內地豐富的人才、科研、經驗、原材料、產品等資源,成為引領內地中醫藥走向世界舞臺的跳板。 此前,新世界發展也在國內進行了多項與中藥有關的巨額投資。李嘉誠與同仁堂的合作,正是這種發展思路的典范之作,被看重“國際中醫藥中心”的人士寄予了很高期望。 作為三百年企業的同仁堂集團,如今擁有總資產28.8億元,每年生產中成藥1萬多噸。到目前為止,同仁堂已取得生產批準文號的中成藥品種近千個,常年生產的品種400多個,并能生產24個劑型產品。同時經營各種中藥材、中藥飲片3000余種,還擁有藥用動物養殖廠,每年向生產企業提供純種烏雞和優質鹿茸。在同仁堂的產品中,安宮牛黃龍、牛黃清心丸、烏雞白鳳丸、大活絡丹、國公酒占據著同類市場的大半個江山,每年在國內市場的銷售額高達上億元。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對于李嘉誠與同仁堂的合資,相信沒有“國際中醫藥中心”這個背景,單是“同仁堂”這個金字招牌,以及凈資產溢價1.5倍的價格,已經對李嘉誠產生足夠的吸引力。 不知《大宅門》里將“百草廳”老匾帶進棺材的白景琦,知道了此情此景后將會作何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