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威特格林柯爾等民企黑馬強勢介入家電行業后,民營企業已撐控了中國家電業半壁江山。
家電新民企資本擴編
今年以來,家電業板塊一直變局環生,在被譽為“民營企業上市潮”的2003年中,家
電民營企業并購上市公司或通過買殼上市,成為今年家電行業的一大特色。在這股民企上市潮中,國有股開始逐漸退出資本市場,一些傳統國有大型家電企業/集團開始紛紛轉型變制,有的甚至徹底告別經營數十年的家電行業。上菱電器、小鴨電器重組后先后告別家電業;小天鵝被民企斯威特并購后,將轉型為信息、時尚類家電企業,日后還將涉足IT行業……另一方面,有的民營企業通過買家電企業的“殼”獲得上市融資渠道,進一步加速了自身發展;有的民企則通過收購家電上市公司,涉足家電行業。2003年,可說是家電民企頻繁上演并購、重組、轉型的一年。
民企再掀家電業并購潮
今年的民企并購潮可謂洶涌澎湃,被稱為“家電業并購大鱷”的顧雛軍繼今年成功收購冰箱行業四大家族之一美菱電器后,格林柯爾旗下的廣東科龍電器與杭州西泠集團簽署協議,收購了西泠70%的股權;在小鴨正式投入中國重汽懷抱之前,還多次傳出格林柯爾可能入主小鴨電器的消息。此前,格林柯爾已經于2001年成功收購了科龍,加上去年收購的南昌齊洛瓦、吉林吉諾爾,以及上菱冰箱的兩條生產線,格林柯爾旗下的冰箱銷量已實現了亞洲第一。顧雛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聲稱,格林柯爾不斷并購冰箱企業的目的,就是為了擴大產能,打造世界第一的冰箱王國。雖然業界對顧大肆并購的行為存有種種疑問,但不可否認的是顧雛軍確實通過這一連串的并購行為使格林柯爾從名不見經傳的一家的制冷劑生產民企演變為現今中國股市響當當的“格林柯爾系”。
今年7月底,正式入主小天鵝集團的斯威特集團是一家高科技民營企業,在業內也被稱為“資本市場的運作高手”,斯威特在入主上海科技后,已成功轉型成以IT特別是短信業務為主的科技類公司,并且業績不斷提升。而在并購小天鵝之前,斯威特集團總裁嚴曉群表示,一旦入主小天鵝,將會把小天鵝從傳統白色家電企業轉型為以信息、時尚類家電為主的綜合大型企業,甚至不排除成為IT企業。斯威特對小天鵝的改造已是勢在必然。
9月24日,萬和集團以1.1億元的代價將ST美雅收入囊中。ST美雅的第一大股東鶴山資產辦將其所持有的ST美雅27.49%的股份轉讓予順德萬和集團,轉讓價格為每股1.0107元。與斯威特并購小天鵝不同,萬和收購ST美雅意在“借殼”;與格林柯爾并購美菱電器也不同,萬和選擇的不是同業,而是與其主業相距較遠的毛毯制造業。
近年來,不論是民營企業青睞家電上市公司,還是家電民企“買殼”上市,都是意圖在資本市場爭取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民營資本最近10年獲得迅猛發展,十六大后出臺的系列政策更為其松綁,但多數民營資本缺乏實體支撐,或者沒有足夠的運作面,而中國的家電行業是最具新聞價值和平臺拓展空間的選擇,這也是民營資本看好家電大軍的主要原因。
從“買殼”上市到造系運動
近年來,家電業因民營企業的蜂擁上市,并購精彩不斷,一些實力雄厚的家電集團,更在中國股市全面展開各自的造系運動。目前在家電板塊異;钴S的幾大并購高手,無論是格林柯爾系、美的系還是斯威特系,無一不是民營企業,這些民營企業也通過不斷的并購行為,迅速打造了擁有多家同業態或異業態上市企業,形成共生共榮的關系。
以格林柯爾為例,造系運動給它帶來的好處除了可以上市融資外,資源的共享、規模效應的價值也是難以估量的。因為格林柯爾旗下除一家制冷劑工廠外,幾乎都是冰箱企業,用顧雛軍的話說,可形成年產上千萬臺的生產規模,這點是國內同行難以企及的,并在市場上形成絕對的競爭優勢。最近,格林柯爾旗下兩家上市公司科龍、美菱更結成采購同盟,無疑大大節約了采購成本;而且格林柯爾同時還生產制冷劑,形成產業互補。
而斯威特并購小天鵝則是看好小天鵝遍布全國的營銷網絡,作為正處于快速上升期的高科技企業,斯威特對銷售網絡的渴求是顯而易見的。但更多地選擇進入資本市場的民營企業看重的則是實現自身的多元化發展,新的集團進入廣州冷機、萬和入主ST美雅同屬此類。
家電民企上市喜憂參半
有業內人士指出,民營企業選擇“買殼”上市、并購甚至赴港上市,主要原因是當前民營企業上市的政策、法律環境雖有所改善,但通過A股上市對一般民營企業而言仍然門檻過高。據一位民營企業老總透露,今年等候排除入輔導期的就有800多家企業,光排隊就要等上好幾年,更不用說到時能否獲批。
為此,目前“買殼”上市,或并購擴張成為很多民企謀求資本市場發展的主要方式。據有關統計顯示截至2001年4月28日,采取直接上市方式的民營企業共有48家,約占入主上市公司民營企業總數的42%;“買殼”上市的民營企業共有65家,約占入主上市公司民營企業總數的58%;“買殼”上市成為民營企業上市的主要方式。
有專家認為,選擇“買殼”上市主要是受到當前證券市場制度框架的影響,我國股票存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兩塊,企業“買殼”上市的主要方式是場外收購或稱非流通股協議轉讓,一般是在其每股凈資產的基礎上加一個溢價,但是融資則是參考二級市場股價,實際上就形成了低價買殼、高價融資的框架,再加上國有資本從多個競爭性行業撤退的宏觀經濟背景的存在,加大了民營企業“買殼”上市的動力,但同時民營企業對國有上市公司股份的低買高融(資),使得最近關于國有資產流失的呼聲漸強。
一位證券人士認為,雖說家電業內并購,基本上是國有資產退出競爭性行業的過程,是優勢企業吞并劣勢企業的大勢所趨,但是在目前民企上市仍存在一些隱憂。首先是管理制度的過渡問題,中國的大多民營企業都是以家族式企業的形式發展起來的,內部管理機制并不完善,雖說目前80%以上的民營企業都自覺向股份制的現代企業制度轉變,但部分民營企業存在的管理缺位、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在實現上市后仍然存在,并影響到上市公司的運作;再次,上市民企業績表現也不都令人滿意,亦是良莠并現,據有關統計,直接上市的民營企業整體業績要遠遠高于滬深兩市平均水準,而買殼上市的民營企業入主的上市公司業績表現較差,這主要是由于民營企業買殼容易整合難,民企或殼公司自身存在管理缺陷所致,而有些上市民企股權頻繁易主現象嚴重,影響了公司健康發展。
本報記者吳俊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