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銀行外資并購第一案預演新橋深發展三大焦點凸現
外資(新橋投資)并購深發展是目前被關注的焦點。深發展也有足夠的理由被關注——它是深市的龍頭、有輝煌的歷史、是第一家上市銀行、是外資并購的標志性事件、是深圳二次創業中更加開放的象征……然而,在新橋投資并購深發展的具體方案披露之前,此前所有的關注都帶有猜測的痕跡。在此,我們將深發展被關注的一些焦點列舉出來進行爭鳴。畢竟
,外資并購深發展事件是即將興起的外資并購高潮的種種可能問題的預演,深發展事件的焦點也是未來大規模外資并購的焦點。
焦點之一:收購價格
有消息稱,目前新橋投資已經進駐深發展的收購過渡期管委會正在進行的非常詳盡的盡職調查結果,將成為確定最終收購價格的重要依據。新橋投資收購深發展的價格不但是當事人雙方共同關心的要素,也是政府、社會公眾、市場投資者等關心的,也將為即將大規模出現的外資并購價格確定的參照。
影響深發展并購價格的因素將主要包括深圳市政府、深發展原管理層的心態,新橋投資收購意圖及韓國第一銀行經營情況等。如果急于出售,最后的價格肯定不會高;而如果充分認識深發展的潛在價值,則將會有較高的溢價。
有觀察人士認為,新橋投資收購深發展的價格,應該在每股凈資產2.09元到5元之間。國泰君安研究員楊青麗、海通證券研究員石建明等業內人士一致認為,收購價格應該溢價。首先,作為上市公司,深發展具有再融資資格,收購方可以通過未來的再融資,大幅增加深發展的價值;其次,外資通過入主深發展,可以順利繞過中國入市時在銀行開放方面在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客戶對象等多種限制,提前五年全面進入中國市場;第三,深發展股權分散,收購方可以以很小的代價通過收購非流通股股東的股權,就能達到控制該銀行的目的;第四,收購后的整合過程中,收購方還可以得到地方政府的多種協助與支持;第五,深發展已經初具全國性銀行規模,對急于拓展中國業務、分享未來中國經濟成長的外資同行而言,尤其具有吸引力。
深發展是一家非常有價值的公司,其價值不能簡單地以其資產質量、盈利能力等通常的財務指標計算,而是更重要地體現在其戰略地位上。分析人士指出,向外資出售深發展部分股權的過程中,中方應該具有較高的談判位勢,而不能簡單地參照一家普通行業內上市公司以凈資產定價的模式來給深發展定價。
焦點之二:新橋投資
新橋投資和韓國第一銀行也是被關注的焦點。如果不是深發展并購案,新橋投資和韓國第一銀行,是不會進入中國的投資者、甚至是中國的許多相關研究人員的視野的;而也正是因為新橋投資的陌生,市場人士才會對其在深發展并購案中的勝出產生好奇;也正是因為新橋投資的陌生,市場才會用其在韓國第一銀行并購案中的表現,來預測其在深發展并購案中的未來表現。
新橋投資及其并購深發展的目的,是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在公開的法定披露中,新橋投資是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出現在市場面前的。而有分析人士認為,新橋投資更像財務投資者。國泰君安研究員楊青麗認為,作為一種嘗試,外資并購中國商業銀行肯定是件好事。
使市場對新橋投資并購深發展的目的產生好奇的主要原因,是其背景資料的缺乏。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市場并不能通過相關法定披露,全面地獲得關于新橋投資的資歷;而對于銀行業而言,資歷卻是市場對其產生信賴的重要原因。
因此,新橋投資在對韓國第一銀行的并購和經營管理中的表現,自然成為了市場考察深發展并購案的參照系。據有關媒體透露,新橋投資并購韓國第一銀行后的總體表現,對新橋投資的形象并不十分有利。
不過,從深發展今年10月10日披露的收購過渡期管委會成員名單來看,新橋投資人員都具有相當豐富銀行從業經驗。
焦點之三:不良資產
市場更關心的是關于深發展不良資產的處置問題。石建明等分析人士認為,在韓國第一銀行案中,韓國政府承擔了相當的壞賬成本;韓國政府之所以處于那么低的談判位勢,是因為當時處于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如今,如何處理深發展的不良資產,以及不良資產對深發展定價的影響,是市場最為關注的焦點。在這一點上,韓國第一銀行的案例與深發展是不可比的。
深發展并購案并不是中國銀行業的第一次。此前,已經有外資對西安市商業銀行、上海銀行、南京市商業銀行等的并購案例。只不過市場更愿意將深發展并購案當成是外資并購中國商業銀行第一案,這與深圳市政府強力打造開放型政府形象有關。不過,有市場人士認為,在入市談判中我國政府出于保護自己金融業的角度,設定了諸多循序漸進的對外資開放條款。作為必要的摸索,讓外資并購部分商業銀行以學習國際先進管理經驗,是很有必要的,但一哄而上的做法卻是不可取的。如何把握好開放的度,也是市場在深發展并購案中關注的焦點。
在分析深發展并購案焦點時,研究人員更愿意以一種積極的心態來看待。畢竟,深發展并購案具有巨大的示范效應,出現各種各樣的爭論,是非常正常的。深發展將給未來的上市公司外資并購提供諸多啟示。(南云)
媒體鏈接
——關于新橋投資及其銀行重組經驗
在2000年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戰之后,事實上韓國第一銀行已經連續兩年出現盈利下跌的趨勢:2001年,韓國第一銀行的盈利就較前一年下降了約20%。而與此同時,整個韓國銀行業的利潤由2000年的虧損近40億美元提升為2001年實現盈利40億美元;今年以來,韓國第一銀行盈利水平下降得更為劇烈:如果合計今年1—9月三個季度以來的獲利,數額為904億韓元,比之于2001年1—9月的獲利2723億韓元更顯單薄,還不到去年同期獲利的1/3。
……在“韓國第一銀行經驗”中最為新橋投資有關人士所津津樂道的是:新橋投資的入主,改變了韓國第一銀行的信貸文化——該人士所說的信貸文化是指在一個銀行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懂得怎樣去分析現金流量,怎樣來判斷企業的盈利能力,怎樣來了解企業的信貸能力。該人士認為新橋進入之前的亞洲國家和地區(香港、新加坡除外)沒有一個國家存在信貸文化,而是按照政府的指導安排資金,所以導致大量的呆賬、壞賬。因此,在1999年底,新橋投資入主韓國第一銀行后,調整銀行的主要針對大企業等大中型客戶的發展戰略,建立以零售銀行為特點的策略,重視對消費者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加大信用卡業務的開拓力度。該人士認為,并購后的改革使韓國第一銀行培養起“信貸文化”,促使銀行的專業人員具備了分析貸款者的信用、目前和未來現金流的能力。然而,該方針僅在第一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后每況愈下,這一點從韓國第一銀行兩年來的業績下滑也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引自《新橋投資如何玩轉深發展?》《南方都市報》)
——關于為什么是投資公司而不是大行
為什么不是大行?由于當事雙方三緘其口,現在還無法獲知確切緣由。但針對媒體所說的價高者得的說法,這位專家認為難以成立,因為匯豐拿6億美金入股平安保險,溢價6倍多,深發展1.5倍的溢價并不算高。而且,一張是銀行牌,一張是保險牌,孰重孰輕?另外,平安股權相對集中,6億美金都拿不到第一股東的位置,而深發展股權分散,新橋兩億美金就可以相對控股。(引自《“新橋”控局:“深發展”的未來之路》《21世紀經濟報道》)
——關于外資入主深發展前景
新橋人士的背景中,我們也能看到,這批人均在發達國家銀行業中浸淫多年,具備豐富的專業經驗,他們將建立健全信貸評估體系作為銀行的第一要務,這對于不良資產率排名居前的深發展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因此,一旦收購成功,無論深發展的管理團隊如何改造,該行都有望成為國內業界最早與國際接軌、內部銀行體制最早健全的銀行,在數年內實現將深發展辦成國際一流銀行的承諾也不是沒有可能。
外國戰略投資者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就不能指望他們永遠作為股東留在深發展。情況改善之后換手套現既在預料之中,也是無可厚非。問題是,在幾年內能否在深發展建立健康的信貸文化,并使這種文化根植光大。20世紀70年代非洲一些商業銀行的經歷,似乎很能說明問題。這些銀行的管理團隊換成外國經理人員以后,銀行的經營確實得到明顯改善。遺憾的是這些外來和尚撤走以后,銀行的管理和行為又故態復萌。無論如何,深發展若要避開那些非洲銀行的老路,沒有銀行監管環境和金融政策的改善,幾乎是不可能的。(引自《為什么不呢?》《財經》)
鏈接之二:
有關上市銀行對
引進外資的態度
民生銀行董事長經叔平:
外資金融機構可通過參股中資金融機構,迅速實現本土化,占領市場;而中資金融機構則在資本規模或業務規模擴大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建立多元化的股權結構,建立明晰的法人治理結構,實現完善經營管理機制的最終目標。……經叔平還表示,歡迎中外金融機構與民生銀行洽談合作事宜,并表示,任何形式的合作都是有可能的。
(中新網2002年1月17日)
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
目前越來越多的股份制銀行吸引外資入股,央行對此的政策也在放寬。招商銀行早在1999年制定中期發展規劃時就提出了引入外資股東的方案。現在仍然在積極考慮,但對此舉的意義和采取的方式會做權衡和論證,慎重推進。
(《證券時報》2002年6月4日)
浦發銀行有關負責人:
對銀行而言,與外方合作或合資只是國際化戰略中正在推進的一個環節,事實上,浦發銀行的國際化戰略正在銀行運營的各個方面全面展開,它為今后浦發銀行與外方的合資或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證券時報》2002年11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