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股份日前成功實施了MBO,國有股全部退出,管理層通過間接持股成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有關專家指出,勝利股份MBO案發出了一個信號,不僅透露出政策面的進一步松動,在今后的具體制度安排上也將有可能出現很大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勝利股份是《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頒布以來首例獲批的MBO,但由于該辦法將于今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因此,勝利股份的MBO尚未按照辦法中的有關規定進
行操作。不過,作為又一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成功實施MBO,仍具有其深遠意義。
有關專家分析,此次勝利股份管理層收購中的定價問題值得關注。勝利股份在今年9月18日的關于國家股股權轉讓的補充公告中披露,轉讓價格為經審計的勝利股份2001年12月31日的每股凈資產2.24元,這一轉讓價格低于上市公司今年中期的每股凈資產2.27元,因此,在財政部最終獲批的方案中,管理層收購的最終價格被調高到每股2.27元。其實,對于像勝利股份這樣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在實施MBO的過程中,是否會引發國有資產流失是一個較為敏感的問題。而上市公司每股凈資產是一個基本尺度。收購價格等于或高于公司每股凈資產就確保了國有資產在轉讓過程中的保值和增值。
此外,應當看到,山東勝利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是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于今年7月成立。按照以往的慣例,經財政部批準的股權受讓的企業往往需要有連續兩年的營業記錄。另外,勝利投資的注冊資本為1.1億元,而此次實施MBO需支付超過9000萬元的股權收購款,這筆投資占公司注冊資本的80%以上。因而,MBO這筆巨額將給勝利股份的管理層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
業內人士認為,此次勝利股份MBO獲批預示了政策面的進一步放開,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國有股權不必再繞道而行,而是通過財政部審批之后直接實現股權收購的目的。隨著MBO協議轉讓不斷獲批,以及相關股權激勵法律法規的出臺,預計將有更多的上市公司走上MBO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