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中華醫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我國的醫藥寶庫中,有一顆耀眼的明珠——“青蒿素”,它是我國唯一按照西藥標準研發的中藥,是中國傳統醫藥走向世界的希望;它是當前世界上治療瘧疾最有效、最安全的藥物,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治療瘧疾的最大希望”。從2000年初開始,上市公司華立控股(000607)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開始全面介入青 蒿素產業開發項目,使我國這一獨有寶藏的大規模開發利用變成可能。
治療瘧疾的特效藥
瘧疾是世界上流行最廣、危害最大的寄生蟲病。人類一直在與瘧疾進行不屈的抗爭,但沿用的藥物始終是1820年發現的奎寧。奎寧的毒副作用較強,并且因瘧原蟲的抗藥性越來越強而逐漸失效。世界抗瘧專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尋找優于奎寧的特效藥。目前我國醫藥界已經成功地研制開發出青蒿素系列衍生藥物,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為治療抗藥性惡性瘧的最有效治療藥物。
對新型抗瘧藥物的研究,始于抗美援越戰爭期間,由于戰地處在熱帶叢林地區,軍隊瘧疾病發率高,而且各種瘧疾交叉感染嚴重,大大影響了軍隊戰斗力,能否治療瘧疾也自然成了戰爭能否取得勝利的條件之一。由于缺乏有效的抗瘧藥物,越南政府向我國政府緊急求助。為此,我國制定了國家523計劃,以尋求新型的抗瘧藥物。
在“523計劃”的指引下,我國科學家通過分析瘧原蟲抗藥性的問題后提出,解決瘧原蟲對傳統藥物的抗藥性,只有通過從我國傳統中藥中創制全新結構的藥物來解決。數百名科學家對上萬種傳統中藥進行篩選,對篩選出有價值的重點藥物測定化學結構,進行人工合成和臨床試驗。在七十年代初,終于成功地從青蒿(又名:黃花蒿)提取物中分離出一種全新的抗瘧有效單體——青蒿素(Artemisini)。經過動物篩選發現它對瘧疾具有速效、高效、低毒的優點,并在臨床上成功運用于救治惡性瘧和腦型瘧,在越南戰場上運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1976年,我國科研機構運用X—衍射方法最終確定出青蒿素的化學結構(C15H25O5)。西方國家多次組織的青蒿素植物資源人工栽培、雜交育種、提取方法、成分分離、鑒定、青蒿素合成、半合成、衍生物、類似物合成及藥理、臨床等全方位的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了青蒿素具有抗瘧作用,其衍生物與甲氟喹相比,具有無抗藥性、高效、速效,以及簡單、方便、價廉等特點,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明確指出發現青蒿素是中國對世界做出的重大貢獻。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北京召開瘧疾會議,專題討論了青蒿素及衍生物的發展,拉開了中國與WHO合作研究青蒿素的序幕。同時,中國政府成立了“中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開發指導委員會”,加快了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至今為止,我國在青蒿素類藥物的研究上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已成功研發出四個一類新藥和十種制劑。2000年9月,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2000年部長級會議” 上,廣州中醫藥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李國橋教授新一代青蒿素抗瘧復方藥物的研究成果,引起非洲國家高度重視。2001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在中國上海召開抗瘧藥物研討會,也再次強調“治療瘧疾最大的希望來自中國”,并愿意在世界范圍內推廣青蒿素類抗瘧藥物。
我國獨有的瑰寶
在發現青蒿素的藥用價值之后,我國青蒿研究專家對青蒿素含量變化及生長環境等等進行了一系列研究。1984年,中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開發指導委員會及國家科委組織國內知名的青蒿素資源研究專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一次青蒿素資源的大型普查和研究。調查數據顯示,三峽庫區及武陵山脈地區的青蒿素含量普遍較高。重慶武陵山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而季差大,氣溫溫和而冷暖不均,雨量充沛而分配不均,云霧多,日照少,霜雪少,構成了一個較為特殊的氣候小區,恰好適合青蒿的生長,因此這里的青蒿資源品質非常好,青蒿素平均含量為6‰,最高為9‰,最低為4‰,其分布面積和含量居全國之首,年蘊藏量可達2000噸,是天然的青蒿寶庫。研究結果表明,青蒿雖然屬于世界廣布種,但其中青蒿素的含量卻因地域位置不同而有很大差別,青蒿資源品質具有顯著的生態地域性,青蒿素含量與土壤因子、青蒿類型均有關系。
世界各國研究機構也開展了對青蒿素的研究,結果也證實只有在中國的武陵山區,尤其是酉陽,是具有工業提煉價值野生青蒿產量最集中的地區。
廣闊的市場前景
瘧疾是世界上流行最廣,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熱帶寄生蟲傳染病。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近25億人生活在瘧區,臨床病例數達3——5億人,年死亡人數超過300萬(其中一半為五歲以下兒童),其中非洲死亡數占70%。由于厄爾尼諾現象的周期性發生,全球氣候的明顯變暖,瘧疾正以難以想象的高速度蔓延。 瘧疾的流行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防治瘧疾是這些國家消除貧困的主要內容。世界衛生組織把遏止瘧疾列為21世紀前十年首要的醫學問題,并決心每年新增10億美元防治瘧疾。
目前,國際上抗瘧藥主要由法國RHON公司、SANOFI公司及瑞士CIBA公司等幾家著名醫藥商提供,他們主要生產甲氟喹、甲氟喹復方、法西達、氯喹等奎寧類傳統藥品。由于奎寧類抗瘧藥物已有100多年的使用歷史,對一些惡性瘧疾已經失去治療效果,而且其毒副作用較大,因此將逐步被淘汰;而新的瘧疾疫苗尚處于研究階段,作為新型的抗瘧藥物,青蒿素類抗瘧藥至少有20一30年生命周期。另據法國RHON公司、SANOFI公司及瑞士CIBA公司預測,未來5一10年青蒿素類產品將在世界市場上形成15億美元的銷售額。我國的單復方青蒿制劑藥品年出口額在700萬美元左右,所占份額不足1%,市場潛力巨大。
將青蒿素產業做大,不僅可以滿足瘧疾患者的需要,還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按照全世界瘧疾臨床病例3-5億人計算,每位病人五天六次一個療程所需青蒿素劑量0.5g,兩天四次一個療程的復方雙氫青蒿素所需雙氫青蒿素劑量256mg(青蒿素400mg),全球治療瘧疾全用青蒿素,每年的市場容量為200—240噸。目前,世界瘧疾病例的平均治療費用約為2美元/人,按全年瘧疾臨床病例3一5億人計算,全球瘧疾臨床治療費用將達6一10億美元/年。目前,國際市場的青蒿素制劑產品價格為10美元/每人份,部分國家高達30美元/每人份。根據RCI公司的分析報告,除北非、南非以外,非洲國家每年進口30億美元的醫藥產品,其中1/3以上為抗瘧藥。世界上青蒿素藥物主要進口國也在政策上鼓勵大量進口抗瘧藥物。瘧疾主要發病區國家的醫藥工業普遍落后,藥品依賴進口,因此這些國家對抗瘧藥進口往往是低關稅,甚至是零關稅,這有利于抗瘧藥的出口。
此外,美國華盛頓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的科研工作者已分別發現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治療惡性腫瘤以及白血病方面具有顯著的療效,并已在權威刊物發表文章。基于青蒿素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以及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治療免疫系統病毒性疾病等功效,目前各國科學家還在利用青蒿素進行艾滋病、紅斑狼瘡、血吸蟲病及其相關疾病感冒、滌蟲病、弓形蟲病、黑熱病等的治療研究。有專家指出:從青蒿素的衍生物中,極有可能開發出新的廣譜抗病毒藥物,這將是人類醫藥史上繼發現青霉素之后最重要的成就。
宏揚國藥 走向世界
由于青蒿素是我國唯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品,因此它實際上已成為我國醫藥企業國際化的最佳突破口,但是目前我國生產的青蒿素類產品占國際市場抗瘧藥品銷售量不足3%,生產企業與生產藥品缺乏國際競爭力,形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過去我國青蒿素產業的發展處于小、散、亂的狀態,沒有形成規模經濟,缺乏龍頭企業與國外大型醫藥生產企業抗衡。具體表現在:
一是在青蒿素的種植與提煉方面,全國只有幾家小型的制藥廠從事青蒿素提煉,最大的企業年產量只有四噸,這與世界對青蒿素每年30噸的需求數量相差甚遠;而且這些制藥廠也無法承擔推動青蒿人工種植的責任,只能使用農戶隨意割收的野生青蒿,這使得野生青蒿資源受到極大破壞,青蒿素含量逐年下降。
二是在成藥制造、銷售方面。全國只有桂林、昆明、北京和酉陽等幾家青蒿素類成藥生產企業,年生產規模都很小,生產企業難以進行符合國際標準的藥物研發(GLP)和生產(GMP),國內生產的青蒿素類成藥也難以進行國際注冊,所生產的青蒿素類藥大都缺乏進入國際市場的“官方通行證”;因此,國內藥廠只能將原料或者是藥品低價賣給國外公司,由國外醫藥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經銷。
三是對后續新型藥品的研究開發方面。國家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5.23”小組和中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開發指導委員會相繼撤消,由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市場主要在國外,在當時的時代條件下,離開政府的支持,沒有任何企業和組織能夠承擔起整合國內資源,促進我國自然資源優勢、科研優勢轉化成為國際市場優勢,從而推動青蒿素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責任。因此,使得我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缺乏統籌安排,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況。
正是因為青蒿素產業發展處于小、散、亂的狀況,缺乏龍頭企業對行業優勢資源進行整合,促進青蒿素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使得我國青蒿素產業發展滯后,而與此對應的是國外各大制藥公司不惜投巨資從事青蒿素藥的研究,通過合資合作的方式分享我國的研究技術、成果,搶占領國際市場。同時利用其在國際市場已經形成的營銷渠道和優勢,壓制我國青蒿素類藥物的市場空間。
華立控股通過反復論證后認為,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一大批有實力的企業已經可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并建立競爭優勢。華立控股作為一家有實力的上市公司,具有資本經營和產業經營的豐富經驗,有能力承擔起整合國內青蒿素行業企業資源,推動青蒿素產業發展的重任。青蒿素作為我國對世界醫藥事業的重大貢獻,走向國際市場的時機已經成熟。通過推動青蒿素走向國際市場,還將有力地推動在加入WTO之后,我國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參考消息》2002年2月28日頭版頭條轉載法國《解放報》的文章,也印證了華立控股的這一判斷)
于是,從1999年末開始,華立控股便憑借其豐富的資本運作和產業運作經驗,以實力強大的浙江華立集團為依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全面介入青蒿素產業的開發。目前,華立控股正在致力于打造從種植、培育、提煉、制藥、研發一直到國際市場營銷的青蒿素產業鏈,并已取得許多突破性進展。
天道酬勤。我們相信在華立人的努力下,在不遠的將來,青蒿素類藥物一定能夠更多的出口非洲、東南亞等瘧疾發病率最高的地區,造福人類。
中國青蒿素產業發展大事記
1、 1967年5月23日,周恩來主持召開“全國瘧疾防治研究協作會議”,部署了研究新型抗瘧藥的任務,以“523計劃”為代號,由國家科委與總后勤部牽頭,衛生部、化工部、國防科工委、中國科學院參加,共同組成“瘧疾防治研究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
2、 1972—1973年期間青蒿素(Artemisinie)從中藥“黃花蒿”的提取物中分離出來,并被成功運用于臨床救治惡性瘧和腦型瘧。
3、 1975年,青蒿素的化學結構得到確定。
4、 1978年,青蒿素的發現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獲得“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次年,獲得“國家發明獎”。
5、 1983-1984年,中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開發指導委員會在全國進行青蒿素資源普查,證實了酉陽縣境內的青蒿為優質青蒿,其中青蒿素的平均含量、蘊藏量最高。
6、 1986年,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規模化生產青蒿素的工廠四川武陵山制藥廠(現“重慶華立武陵山制藥有限公司”)建成。
7、 1986年,青蒿素被列入國際藥典。1992年,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被列入世界藥典。
8、 1988年,國家科委、國家醫藥管理局、對外經濟貿易部、農業部、衛生部聯合發文《關于加快青蒿素類抗瘧藥物科研成果推廣和出口創匯的通知》(國科發字[1988]第427號文),要求加強青蒿素資源保護,加快青蒿素成藥的開發和出口。1992年,國家科委國科發社字[1992]830號文再次強調繼續抓好青蒿素類抗瘧藥物開拓國際市場工作。
9、 2000年9月,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2000年部長級會議” 上,廣州中醫藥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李國橋教授新一代青蒿素抗瘧復方的研究成果引起非洲國家高度重視。
10、 2001年5月,華立控股、廣州中醫藥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和廣州市健橋醫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青蒿素科技基金,聯合國內專家和學者開展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開發和研究。
11、 2001年11月,WHO在上海召開抗瘧疾藥物研討會,正式提出將青蒿素類抗瘧疾藥物作為一線藥物向全世界推廣。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