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惠/文
12月3日,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分公司發布的一則公告,意味著鄭百文重組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股份過戶障礙被打通:根據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協助執行的要求,按照鄭百文臨時股東大會決議的規定辦理股份過戶手續,將鄭百文相關股東持有股份的50%過戶到山東三聯集團公司名下。
時隔4天,鄭百文再次發布資產、債務重組進展情況公告,山東三聯開始置入資產。有證券分析人士認為,從披露的資產交接協議的內容來看,重組固然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山東三聯對重組失敗的擔憂和風險防范也溢于言表。仔細研讀公告附件里關于重組失敗后三聯和鄭百文之間資產退還等條款,“公司還存在退市和破產的可能,公司再次提醒投資者注意風險”等條款決不是例行公文,而是實實在在的擔憂。
山東三聯董事長張繼升曾說過,重組中流通股的過戶問題、資產置換的問題、報表核對的問題等,還需要進行反復討論,且具體方案還須經過董事會、股東大會的通過,要約收購豁免要獲得有關方面的批準認可等等還有很多環節,在所有大量繁雜的工作中,資產置入不過是萬里長征剛剛開了個頭。“剩下為數不多的時間里,能不能完成那些事情應該是非常緊張的。”
宛如在鋼絲上行走一般,時間期限、重組目的、最終過戶結果及要約收購豁免能否被批準,任何一個單方面的原因都會摧毀鄭百文重組各方費盡思量、環環相扣的設計方案。鄭百文重組,將以犧牲在終點之前的悲劇收場,還是以好事多磨皆大歡喜的喜劇結尾?這是一個問題。
毫無疑問,把鄭百文重組搞得如此緊張刺激、懸念叢生決非重組各方的本意。
投資者可以從12月7日鄭百文發布的公告和公告附件中看出重組各方特別是三聯集團的誠意。在重組能否成功依然存在變數之時,便將數億元的房產和經營性資產注入鄭百文自然冒了很大的風險,因而重組一旦失敗,三聯和鄭百文各自退還資產也是風險防范的應有措施。
三聯集團有關人士認為,按照市場化原則和國際慣例進行的鄭百文重組,一波三折,體現出中國資本市場創新的艱難。
首先是觀念層面的阻力。如果說當初因為鄭百文是造假典型而堅持讓其退市的“典型論”,還可以說是義憤使然,情有可原的話,那么在有關部門對涉案人員、機構已經開始處理,在重組方案使鄭百文的產權結構、治理結構以及經營模式等等發生深層次變革,原來的鄭百文事實上退市之后,仍然堅持“鄭百文不下市誰下市”的論調,就有點“血統論”的迷狂了。三聯重組鄭百文之所以飽受非議,之所以重組步驟不能如期完成,與來自觀念層面的壓力是分不開的。
其次是來自技術層面的欠缺。由于中國沒有公司重整、債務重組等方面的專門法律,現有的法律對優勢企業買殼上市也缺乏條文支持。基于此,信達和三聯在鄭百文重組中才不得不采取了迂回的、成本很高也容易引發爭議的重組方式。反過來說,正是由于這種創新的方式,使得法律、制度方面的欠缺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為下一步中國資本市場法律制度的完善開辟了道路。
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上,鄭百文重組一步步走到了現在:國有資產過戶、司法裁決、流通股過戶等等,F在只剩下要約收購豁免、報表會計處理等問題!耙蛔呱蕉家堰~過,該不會淹死在剩下的幾道壕溝里吧?”參與重組的人士底氣不足地說。
從年初財政部制定新的《企業會計制度》到歲末“退市令”的推出,從專家學者對完善資本市場法律制度框架的呼吁到有關部門的工作打算,人們普遍對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的創新環境有一個樂觀的期待。但是,相對于“未來”,更應看重的是“現在”。無論到什么時候,無論法律制度如何完善,總會有創新,總需要有對創新給予實實在在的支持。畢竟,現在的一次行動勝過對未來的一千次暢想。
新浪閃爍短信,閃亮登場,傳情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