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中國股市將在變革中尋求發展,變革與發展必然形成新的格局,而新格局需要新思維、新理念、新策略。市場運行趨勢趨于平衡,組合投資成為方向,流動性管理成了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瓶頸。要在變革中把握機遇,必須改變舊有的操作思路,建立新的盈利模式。并且要把握入世給股市帶來的重大商機。
一、優化流動性管理
最近兩年,中國股票市場的日平均換手率有了顯著的降低,而且這種降低趨勢仍在持續。數據表明最近的換手率是歷史上較低點。換手率降低的根本原因在于股票市場中機構投資者劇增和熱衷于跟風炒作的中小投資者數量的銳減使得股票市場中原有的博弈模式發生根本的改變,由″機構對散戶″的博弈逐漸轉變為″機構對機構″的博弈。經過兩年的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在中國股票市場上機構投資者數量有了明顯的增加,根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資料表明,上海證券交易所機構股票帳戶(B類帳戶)從1999年底的63802戶增長至2001年10月的97654戶,其增長幅度為44.4%,而證券自營商帳戶(D類帳戶)從1999年底的11793戶增長至2001年10月的54220戶,其增長幅度360%。機構戶的增長幅度要遠大于普通投資者帳戶(A類帳戶)的增長幅度。與新開戶數量相比,機構客戶的資金量的增加幅度可能要遠遠高于帳戶數的增加幅度。根據有關人士在2001年6月份組織的抽樣調查估算的私募基金的資金量,再加上封閉式基金的資金、各證券公司的自營資金和上市公司的直接入市資金,中國股市中的機構投資者資金占股市總資金比重可能超出了一般的估計。
在一個不存在做市商制度的市場中,市場的流動性主要產生于投資者對股票價值判斷的差異。同一股票中投資者數量越多,信息越不對稱,其產生交易的機會就越多,股票的成交量就會越大,在博弈中擁有強勢地位、有較強信息能力和加工能力的機構投資者從博弈中獲利也就會越多。由于機構投資者大量參與,許多散戶的資金也通過不同的渠道集結到機構投資者手中統一決策,使得參與同一只股票交易的投資者數量極大地減少,而機構投資者信息獲取能力與加工能力大致相同,對于股票的價值判斷也大致相同,因此使得股票交易機會減少,從而減少了股票的交易量。這種情況的極端例子就是一只股票的大部分流通股都集中到一個投資者手中,那么無論公司的質地如何,只要該股票有一定的漲幅,此后跟風的投資者就會非常少,而大凡流通股比較集中的股票,都已經有了一個較大的漲幅。這也正是2001年的股票市場中出現大量莊股“漲也沒量,跌也沒量”奇怪現象的原因。集中投資的操作策略將不再靈驗,由2000年底的持股集中度與2001收益率之間關系也可以清楚得出這個結論,即持股越集中,其收益率越低。
股票市場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目標、盈利模式和投資管理方法都應該做出相應的改變以適應全新的市場環境。
在新型的投資模式中,其投資目標是綜合考慮期望利潤、風險以及流動性三個因素后得出最優投資組合,進而實現有約束條件的利潤最大化,注重投資過程控制。在傳統的投資模式中,利潤是唯一的目標,但在新型的投資模式中,投資者可以放棄一部分期望利潤,來換取組合風險的減少和流動性的增加。在管理模式上,新型投資方法是以投資組合作為管理的基本單位,注重投資組合的投資理念、組合的構建和實現方法、在投資過程中注重業績歸因分析、風險管理和流動性管理。
二、確立盈利新模式
作為證券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機構投資者在其中的一舉一動都對市場本身和其他的參與者有著重大的影響。在當前市場新格局正逐步形成的時候,機構投資者需要重新定位其市場角色,通過樹立全新的投資理念,確立新的二級市場盈利模式。
1。投資理念的變化:從集中投資時代轉向通過公開信息賺取收益,追求合理的利潤水平;
目前正處于新舊模式之間的轉換過渡期,市場投機的特性不會發生巨大的改變,預計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原有的資產重組題材依然還會成為熱點,原有的資產重組的動機、方式還不會迅速消失。但是,這個時期只能理解是對過去操作手法所造成的失誤進行修正的時期,而絕不能理解為有時間進行″最后的瘋狂″,集中投資時代的結束是遲早的事情,因此有遠見的機構投資者必須用國際的眼光來重新看待中國市場,尋求市場機會,同時也要適應與遵守規范市場條款中越來越多的國際慣例,抓緊時間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按照全新的市場觀念和方式來參與中國證券市場。
2。市場操作手法的變化:從過去對單一公司的集中投資,轉向對符合特定主題上市公司的組合投資;
特定主題的組合投資,就是按照特定主題對符合要求的公司股票進行資金配置,主要是按照行業或者上市公司所在的區域來建立這樣的主題。特定主題上的組合投資可以提高資產管理項目之間的關聯性。考察當前各個機構投資者在二級市場上的投資項目,我們可以看到各個項目之間聯系是較少的,沒有形成相關的橫向聯系,一旦大市出現問題就是全盤皆輸;而如果投資項目之間有一定的關聯度,機構投資者在運作時就能夠適當擴大周旋的空間,集中發揮各項社會資源的作用,提高資產管理資金抵御大盤風險的能力。
特定行業上的組合投資要求機構投資者將有限的資金集中投資在某一行業,這就要求機構投資者必須對不同行業發展前景進行深入的研究,并充分利用市場和行業研究的成果,在前景光明的產業投資中獲取更大的收益。另外在行業內不同公司之間的分散投資,有利于降低非系統風險因素,兼顧各種不同公司存在的市場機會,同時在進行組合投資的過程中也便于對個別企業具體情況的深入了解,從中尋找和培養未來適當重點投資的有關品種。從去年鋼鐵板塊的炒作中,我們可以看出市場已經有向這個方向轉變的趨勢。
特定行業上的組合投資也有利于機構投資者自身各種業務之間的有效銜接(如投資銀行業務等),形成在某一行業的業務優勢。對特定行業(或區域)上的組合投資使機構投資者失去的僅僅是對于股票價格的絕對控制,但是同時也換來了相關法律風險與經濟責任的降低,提高了收益充分實現的可靠性,從長遠看是機構投資者參與二級市場的必由之路,符合機構投資者發展的長期利益。
三、積極備戰衍生產品
1。轉換投資理念,強化風險防范
國內如果推出股指期貨,必然極端重視風險防范、抑制投機操縱;另外,期貨市場上必然存在對手(有空必有多)的強烈阻擊。因此單純依靠資金密集型的操縱手法,必然是得不償失。樹立把期指的運用嚴格限制在對沖現貨風險范圍內的理念,至關重要。
投資理念上要有大轉換。坐莊的理念,要逐步讓位于分散化的組合投資理念。操作策略也要從精選個股,轉到對入市時機,特別是對期貨市場的頭寸位置和時機的精心把握上。
統一指數如果一經推出,成份股與非成份股便會產生明顯差別。恰如流通股與非流通股的巨大價格差,非成份股作為被市場冷落的非主流股票,自然的結果是非成份股的成交清淡、價格低迷。而以往市場熱炒的小盤股大都是非成份股。以往不為市場青睞的大盤股大多會是成份股。
由于流動性問題的日益重要,操縱流動性差、市場認同度低的小盤股的風險將空前加大。以成份股為對象,通過分散化組合投資,則可以保證充分的流動性,并可有較高的收益水平。
2。從精選個股,到選擇時機
股指期貨如果推出,股市的漲跌趨勢便成為投資者主要關注的問題。由于國內股票的系統性風險還是絕對主要的風險,齊漲共跌還是股票的主要行為特征。因此,明顯脫離大盤走勢的股票的比例是很低的。作為資金量較大的機構投資者,個股顯然就成為無足輕重的問題。是否能較好的把握股市漲跌的節奏,則是最為關鍵的問題。因為,時機和頭寸位置選擇不當,將可能是加倍損失。反之,則可能是加倍的盈利。
3。抓住成份股行情是當務之急
如果統一指數推出,成份股必然會有個價格上漲的過程。國外成熟市場和國內市場的實踐都是明證。如,上海30指數推出之后的三個月內漲幅達24%,而上海A股指數的同期漲幅只有9%。
由于國內股票市場的股票集中度低,30指數的市值規模太小,代表性太低,因而最終沒能成為引導市場的指數。即將推出的統一指數,一般的估計是成份股有300-500只,市值占比在50%-70%之間。因此,市場的代表性是足夠充分的,特別是作為股指期貨的標的指數,其必不會重蹈上海30指數的覆轍。
在股指期貨推出后,不論操作手法如何,成份股都是必要的多空雙方爭奪的籌碼。市值高、業績不差、有行業代表性的大盤股一般都是統一指數首選的成份股。而小盤股,特別是僅有概念、沒有業績支持的股票,其入選成份股的可能性極低。可以預見,在成份股行情看漲的同時,非成份股自然會被市場所逐漸遺棄。因此,將持有的非成份股及時出手、盡早建倉成份股的工作相當迫切。
四、外資并購中把握商機
在入世的背景下,國內相關產業結構在進行戰略性調整的同時,外資開始全方位逐步介入中國市場,外資上市與并購概念有望成為2002年中國股市的一大熱點。
入世后,外資進入中國證券市場已經不再是外資和國內投資者的一廂情愿,而是我國政府的莊重承諾和對國際社會承擔的義務,同時也是發展我國證券市場的客觀需要。決策部門將加快解除制約外資進入我國市場的各種障礙,推進外資直接上市和投資國內證券市場。最近出臺的一系列舉措表明政府正朝此方向努力工作,上述產權、體制、法制制約因素可望很快消除。我國的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順序將是先間接、后直接。上市公司的股權對外開放已是大勢所趨。目前《外國投資者收購國內企業股權和資產的規定》正在制定之中;為規范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發行股票及進入股市的行為,外經貿部和中國證監會日前聯合發布《關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資有關問題的若干意見》。這些規定的出臺,將為外資進入中國證券市場提供法律、法規方面的依據,從而為外資并購國內上市公司或外資直接上市掃除最大的障礙。另外,隨著上市公司國有股比重的逐步降低,使得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也正向有利于外資并購的方向改變。
從掌握的資料顯示,外資感興趣的產業主要有:
(1)目前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極高的汽車和一些化工產品行業。
(2)目前禁止外國投資或限制甚嚴的產業包括銀行、保險、電信、商貿、旅游以及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業。
這些產業入世后限制外資的政策將發生巨大變化,大部分貿易和投資方面的保護措施將急速撤除,外資在這些行業的購并進度取決于我國加入WTO后的具體承諾兌現的進度。
并購潮中潛伏商機:
并購業務成為機構新利潤增長點。國內的并購業務將大大增加,尤其是大規模的戰略性購并業務。在中國加入世貿以后,無論是國內的企業、外資參股的國內企業還是外資全資及外資控股國內企業、外國獨資企業必然會通過購并等方式來加快產業整合,提升自已的競爭力,如國內廣電系統正進行大規模有線網絡的整合,近期的格林柯爾收購科龍等,這些僅僅是未來國內更大規模戰略性產業整合的預演。
外資并購概念將成市場熱點。外資進入將對我國證券市場的重組概念運作方式產生沖擊,將賦予資產重組新的內涵。以前市場對于重組股行情的炒作更多地集中在一些流通盤偏小的個股身上,在資金雄厚的外資介入之后,低價國企大盤股將會成為今后一段時間內重組的重點目標。
值得國內投資者關注的板塊應該是那些市場價值含量巨大的板塊,如銀行、汽車、醫藥、房地產、傳媒、通訊以及與香港紅籌股有緊密聯系的公司等。只有正確把握住市場價值的認同過程,實現資金的搶先配置,才能爭取更大的商機。
對于入世受惠概念股,以前市場更多的關注紡織服裝、外貿、港口等直接受惠的上市公司,但這些個股不會因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就連續走強。而對于一些受到外資沖擊的領域,比如說象商業、電信、汽車甚至農業也都不一定意味著入世就是利空,相反,外資進入后所帶來的重組想象空間將會大大提高這些個股的活躍能力。汽車板塊將是商業板塊之后向外資開放程度最高的一個行業之一,目前國內的一些大汽車廠商與國際大型汽車制造商的合資項目雖然規模都不算太大,但會給未來外資進入汽車領域帶來一定的便利。
在關注外資并購給國內上市公司帶來的機會的同時,我們還應注意到A股、B股上市公司所處的市場機會不同;處于不同產業、產業中不同地位的上市公司境況也會有差別。
本版作者聲明:在本機構、本人所知情的范圍內,本機構、本人以及財產上的利害關系人與所評價的證券沒有利害關系。
本版文章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文責自負。讀者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
清醒看世界 評2001年十大新聞贏掌上電腦MP3大獎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訂實用短信,獲贈超大VIP郵箱、個人主頁、網上相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