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劉乾坤 湖北洪湖報道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邊是家鄉”。對于藍田股份有限公司的掌門人瞿兆玉來說,這一全國傳唱的歌謠有著特別的意義。瞿出生在瞿家灣,當兵在沈陽。如今,他已把他在沈陽的幾家企業的絕大部分業務注入到藍田,并在洪湖岸邊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企業帝國。
在洪湖,瞿兆玉兩年多來,在不斷擴張著藍田版圖,同時也面臨著無數的無聲質疑:一,藍田每年超乎尋常的高利潤有沒有假?二,如果有假,做假的目的是什么?是怎么實現的?
記者在深入調查采訪后發現,藍田水產超乎尋常的高利潤至少不能解釋為正常,否則,那意味著瞿在洪湖種下的是蓮子,長出的是黃金;水產及其他固定資產投入如果不能完全證明其財務報表顯示的數據,那只能推測為,虛報的固定資產將可能是其資金非法挪用的合理渠道。
藍田在創造奇跡?
與洪湖岸邊熱鬧紅火景象--這里正在舉辦第二屆農民文化藝術節,高官滿座、鶯歌燕舞相比,藍田股份在股市中的表現卻因為幾篇質疑文章而表演著高臺跳水。
回想,投資者對藍田股份的疑問已非一時。至少在兩年左右的時間里,種種疑問以不同的形式累積著,甚至有人把它歸于中國十大造假上市公司之列。剛剛出臺的中報不過是一個導火索而已。
藍田股份于1996年發行上市,從公布的財務報告來看,該公司上市后一直保持著優異的經營業績:總資產規模從上市前的2.66億元發展到2000年末的28.38億元,增長了10倍;上市后凈資產收益率始終維持在極高的水平, 最近三年更是高達28.9%、29.3%、19.8%,每股收益分別為0.82元、1.15元和0.97元,位于滬深兩地上市公司前列,這對于一家經營傳統農業的公司無疑是超乎尋常的。但是在其股價連續翻番的96-99三年里,藍田卻沒有一個人們熟知的拳頭產品,除了頗有特色的藍田鴨蛋外,野藕汁、野蓮汁只不過是最近的事。
雖然公司資產規模這幾年快速擴張,但其業績增長與業務擴張不成比例,公司總資產周轉率近三年內下降較快,分別為0.96、0.79和0.65。
自1999年6月至今的兩年里,藍田股份的業績一直異常優良,但股價卻一直徘徊在1520元之間,并且始終保持著1520倍的市盈率水平,與目前同期市場平均市盈率近50倍的情況相比,顯然是一個低估的績優藍籌股。但在翻開其歷史走勢后,得到的答案卻恰恰相反,在1999年報之前的每一年,藍田股份都采用送股加轉贈累計高達10送10的分配方案大幅擴張股本,在送配股之前股價總能很合時宜地由10元左右一路上揚到24元左右,利用送配方案,再將股價降到10余元。如果沒有兩次送配股,即使按其歷史最低水平12元計算,他的真實價位應高達70余元,人為制造股價的痕跡明顯。
業績如此優良的上市公司沒有任何大的機構和券商全力介入或者大規模的持有,這不能不令人奇怪。在其公布的2000年年報中,其股東人數竟然由1999年底的11萬人擴大到16萬人之多。典型的一個散戶占大多數的個股,這又為何?
如此超乎尋常的高利潤是怎么產生的?所有疑問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瞿超乎尋常的利潤是否在造假?如果是真的投入到了固定資產中,那么投在哪兒?如果是中飽私囊,資金進出的通道又是怎么構建的?
5億利潤從何而來?
現實中的藍田股份看上去不僅僅是一個企業,更像是一個龐大的企業帝國。不到瞿家灣,記者絕不會想到這個帝國有這么大。不僅體現在從集團到五六代的無數的子公司的復雜結構上,更體現在方圓近30萬畝(1期至3期工程)的洪湖水面上。
年報顯示,2000年利潤總額5億元。 據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肖星博士的分析,藍田股份的利潤事實上主要來源于洪湖水產公司。
在藍田20萬畝的可開發水面中,從生產者的角度分析利潤構成,洪湖水產的利潤來源有兩塊:一是承包給當地農戶自由養殖的約1萬畝水面,另一個是由公司職工經營的19萬畝水面(不包括正在開發的3期工程的10萬畝水面)。在自己職工經營的19萬畝中又有約2萬畝是用來搞生態旅游的,由一個生態旅游公司管理(包括對承包的一部分進行管理)。藍田股份2000年年報以及2001年中報顯示,藍田股份水產品的毛利率約為32%,飲料的毛利率達46%左右。顯然,其超額利潤來自于生態旅游和承包這兩部分以外的特種養殖和飲料業務。
據記者掌握的資料,生態旅游公司2000年的收入占水產公司當年總收入的1/6強。今年,客流量在增加近一倍的情況下,日客流量達到1000人,現金收入18萬左右。也就是說,旅游公司在不考慮淡旺季的情況下,去年的收入應是3500萬元。承包給農戶的1萬畝水面,去年農戶每畝每年交給藍田320元,除去固定資產以外的成本,藍田每畝收益為200元左右,總收入為200萬。這樣計算,水產公司的總收入應是2.5億,而不是報表所稱的5個億。
如果考慮固定資產的投入,包括龐大的圍湖造堰工程,巨大的生態旅游的賓館、景點等的基礎建設,按照慣例,旅游景點至少要在五年以后才能開始贏利,即使從96年建設生態旅游開發的2萬畝水面算起,至今,旅游業務剛過盈虧平衡點,是沒有任何利潤率可言的。那么,另外2.5億元從何而來﹖
扔到水里去的固定資產
正如肖星博士給藍田梳理的樹狀結構圖一樣,藍田帝國的管理是金字塔式的。最上端當然是“一枝筆”瞿兆玉,第二層是他的好友和至親手足。
除了極少數人,大概沒有人能搞清藍田的真正收入和利潤率。同樣,沒有藍田核心以外的人能搞清他的真實投資。2000年年報顯示,至2000年底,藍田的固定資產已達21.69億,占總資產的76.4%,即公司經營收入和其他資金來源大部分都轉化為固定資產。
肖博士認為,主要在于藍田選擇的農業和農產品加工這個行業的特殊性。資產折舊沒有一個固定標準,而且根本無法盤點。例如“在湖里打了幾根樁,魚池里還有多少只甲魚,審計師是無法審計的”。
審計,在某種程度上說,上市公司曾孫輩公司和上市公司爺爺輩(藍田集團)的關聯交易都是極易游離于監管以外的。
在藍田股份流動資產中的應收帳款一項記者發現了上市公司固定資產投入太大。瞿兆玉先把控股公司95%的資產逐步注入到上市公司(藍田股份)中,然后又將上市公司資產總量的70%轉化為其二級公司洪湖水產開發公司的固定資產。所有的疑問只有集中到這一點才能真正理清。 正如肖博士所言,藍田股份公司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空殼。
有專家認為,因為企業固定資產的形成是經營收入的轉化或者是資金支出的資本化即將當期的費用支出計為資產的增加,而通過折舊的形式分攤到以后各期,如果計入在建工程,甚至連折舊都不必提,因而固定資產計價的不實會虛增企業經營收入或低估當期費用,從兩方面都能起到增加當期利潤的作用。而藍田股份固定資產擴張過快,其可靠與否無疑決定了前幾個年度利潤的質量。
還不僅如此,如果固定資產的投入虛假--最容易造假最無法審計和評估--正好實現資金的轉移。根據肖博士的分析,至少有5個億的應收帳款投向不明。這些錢都扔到水里去了嗎?可見,藍田股份高收益中含有水份。(文中相關技術分析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肖星提供)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 新浪網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其中細節未經新浪證實,特此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