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45億債務驚雷乍響: 藍光困境待解 國資或來救場
深陷債務困境的藍光,仍在努力尋找“白衣騎士”。
21世紀經濟報道求證多方信源獲悉,在政府部門牽頭斡旋下,藍光正謀求債務重組及股權轉讓等事宜,并與部分公司和機構進行了接觸,包含國資控股企業。但由于債務問題的復雜性,事情的落定尚需時日。
此前,市場曾傳出四川省國企四川發展擬入股藍光的消息,但據記者多方了解求證,由于各種原因,雙方的合作暫告停止。
融創、萬科、華潤、華僑城等一批房企也曾與藍光傳出合作的消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到,其中唯一有進展的是萬科。萬科對藍光的項目收購最新進展是成都天府黑鉆項目,雙方目前正在走交接手續。天府黑鉆是藍光在天府新區的TOP系產品,定位為豪宅,這一項目已經是藍光最為優質的資產之一。此前,藍光曾將旗下的一批項目出售給萬科,并獲得一筆資金。
至于萬科是否采用與泰禾的合作模式,以戰投的身份進行入股,據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萬科入股藍光的可能性較低,雙方合作或將僅限于項目層面。
藍光內部進展方面,上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融資部門近期正在積極與債權人溝通,尋求債務展期。對于網傳的上海總部被裁撤的消息,記者了解到,上海總部仍會被保留,但將以融資和行政等相關崗位為主,其余人員撤回成都總部。目前債務問題的影響仍然存在,比如,藍光曾有過一輪“人員優化”。
藍光實際控制人楊鏗也在積極自救。近期,楊鏗清空其對藍光集團等的直接持股,并改選其子楊武正為董事長兼總裁。深耕公司法的北京樺天律師事務所律師劉英南向記者分析,此舉正是為了更大程度上保全決策權,實現自身從股東到債權人的角色轉變,為公司接下來的發展走向出力。
據藍光發展公告,公司截至2021年7月12日累計到期未能償還的債務本息合計45.44億元。雖然違約規模尚不算大,但不排除缺口進一步擴大的可能。
風起于青萍之末,內因卻早已伏脈千里。
從曾經的“川系一哥”、千億黑馬,到如今違約壓頂、評級斷崖式下跌,藍光走過的路,深刻提醒著同類房企,要謹慎把握好擴張戰略與土地選擇兩把雙刃劍,否則行差踏錯,不僅無法博得更大發展,公司本身還會被拖入深淵。
內憂外患
7月5日晚間,藍光發展公告,總裁遲峰及首席財務官歐俊明辭職,原因均為“公司整體安排”。在華潤置地任職長達20年的遲峰,在藍光任職僅一年半。
一年多來,藍光管理層人事動蕩。2020年4月,張巧龍請辭副董事長兼總裁;同一時間段,王萬峰請辭副總裁;2020年11月,孟宏偉請辭董事一職;2021年2月,藍光發展常務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在藍光干了12年的老將余馳離職;2021年4月,同為藍光老將的投資副總裁何劍標離職。
房企中,這么高級別的管理層在短時間內連續更迭,實屬少見。高管在短時間內大規模變化,對于公司戰略的方向選定、執行和連續性都會造成影響。
管理層的更迭,只是藍光面臨問題的一個切面,公司債務違約、股權被凍結、評級機構斷崖式下調評級接踵而來。
公開信息顯示,2021年1-2月,藍光進行了四次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截至2月底,控股股東藍光集團及楊鏗累計質押股份占其所持公司股份比例達到61.76%。
2月26日,藍光公告將以48.46億元將旗下上市物業公司藍光嘉寶售讓給碧桂園,彼時已有市場猜測藍光遇到了流動性危機。
5月起,自穆迪下調藍光評級始,大公、中誠信國際、標普、東方金誠等評級機構持續下調藍光評級,外部融資受限和評級下調的惡性循環開啟。
截至7月14日,大公將四川藍光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主體信用等級調整為C;標普全球評級將藍光發展的長期主體信用評級從“CCC-”下調至“D”。
標普表示,鑒于該公司極疲弱的流動性狀況,預計藍光發展將全面違約,預計該公司不會對未來三個月到期的33億元境內債券進行償付。
中誠信國際認為,公司2021年內約有45億元境內債券(含權計算)到期,其中27億元債券將于7月到期或回售,而公司目前可動用貨幣資金有限,從下屬項目公司調配資金用于償付本部債務的可能性很小,流動性壓力很大。
6月起,藍光開始陸續出現股權被凍結情況。截至7月8日,藍光發展控股股東藍光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楊鏗已累計被凍結約5.29億股,占其所持藍光發展股份的30.76%,占藍光發展總股本的17.45%;截至7月6日,藍光集團被動減持藍光發展1.59%的股份。
直到7月12日,藍光首現債券違約,當日累計到期未能償還的債務本息合計45.44億元。
而藍光本身的財務現狀并不樂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藍光發展貨幣資金余額為110.16億元,其中可自由動用資金僅為2.07億元。
償債資金的籌措,任務重且時間緊。
實控人的自救之路
白衣騎士難覓。
在房企利潤率與經營現金流都吃緊的當下,來者是不是白衣騎士,也需要甄別。
此前出現過的融創、萬科、華潤、華僑城,都未有戰略投資進展,但萬科收購藍光項目公司的消息不斷出現。繼售出藍光嘉寶物業之后,5月下旬,藍光旗下的無錫和駿房地產有限公司53.17%股權轉讓給常州萬科,資產包中四個項目對應的權益拿地金額總額可能約在30-35億元左右;6月下旬,藍光溫州新藍置業有限公司被萬科并購100%股權,資產包內涉及20.65億元的寧波海曙地塊;6月30日,藍光發展向萬科出售位于石家莊和重慶的兩處項目,成交對價約為5億-6億元。
但公開信息顯示,藍光在2020年為獲取石家莊項目付出了溢價率99.75%的代價,成交金額為7.93億元,出售給萬科的價格,打折不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藍光與萬科在項目層面的交易最新進展是位于成都天府新區的藍光天府黑鉆項目。記者從項目方確認,萬科與藍光確實正在交接,項目后續將由萬科操盤。資料顯示,藍光天府黑鉆項目總建筑面積約10.79萬㎡,其中規劃的住宅部分戶型面積從175平方米到253平方米。
據接近萬科方面的知情人士透露,萬科入股的意愿并不強,目前萬科頻繁收購藍光項目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入股的可能性不大,畢竟售出優質項目后,藍光本身的價值將進一步削弱。
“如果萬科此時入股,首先面臨的就是灌入充足的現金流進行紓困,他們短時間現金流壓力會劇增,而收購藍光項目則可以讓萬科進一步增加土地儲備,符合公司的長期發展目標。”劉英南分析稱。
除了出售項目公司股權,楊鏗本身也在積極籌劃。
6月1日,楊鏗將持有的1.69億股轉讓給藍光集團,占公司股份總數的5.58%。調整后,集團持有藍光發展58.31%的股份,楊鏗持有藍光集團95.04%的股份。
對于楊鏗這一舉措,劉英南分析認為,“不排除還有更深層次的意圖,就是實現從股東到債權人的角色轉變,這樣在藍光發展未來面臨爆倉,甚至下一步尋求破產、清算司法保護時,可以以債權人的身份參與公司的破產、清算程序。”
據其介紹,在《公司法》中,股東僅享受公司剩余的權益,反映在財務報表中就是所有者權益,當公司負債大于資產時,所有者權益為負數,股東實質上無法實現股東權益。反之債權人則不同,像楊鏗這樣擁有公司債務的大額債權人,在公司破產、清算中是舉足輕重的角色,會決定公司接下來的發展走向。
劉英南表示,法人持股方式更有利于公司股權架構的穩定,將股權集中使用,便于統一管理與決策,在公司發展動蕩時期,能夠形成“一個大腦一個聲音”,增加了各方協調的便利性。
上月4日,楊鏗辭去公司董事長職務,公司董事會改選楊武正為董事長。一個月后,楊武正同時兼任公司總裁。
“變更到他兒子,股東和債權人還能接受。”劉英南及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楊鏗只是在做兩手準備,實控人角色不變。
7月12日,藍光在債券違約的公告中強調,公司將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金融監管機構的積極協調下,制定短中長期綜合化解方案,積極解決當前問題。
高成本拿地的后遺癥
穿過重重債務,曾經的千億黑馬如何走到了今天這步?
藍光因佛山項目一筆債務延期而被平安內部限制融資,引發金融機構融資擠兌,僅僅是導火索。
熟悉藍光的人士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藍光自身,擴張戰略之下接連激進拿地投資,地塊后續情況并不如意,此外還包括多元化業務受阻等因素。
深耕成渝的藍光,2009年已經啟動全國化布局,2016年銷售額從183.7億元上升到339.1億元,隨著2017年楊鏗提出沖刺千億銷售額計劃,這一數據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別快速增長至582億元、855.39億元。2019年,藍光以1079.8億元銷售額正式進入“千億房企俱樂部”,并在當年設立上海總部,劍指華東區域的擴張。
急速發展期,藍光拿地迅速攀升,溢價率頻頻高企。
2015年至2020年,藍光發展拿地數分別為15宗、18宗、31宗、85宗、48宗、60宗。
2015年,藍光以123.68%的溢價率力克諸如萬科、保利、招商等16家房企在合肥高新區拿地;2016年,藍光發展以9.97億元在青島拿地,溢價率高達204%。
2020年,藍光高溢價拿地的情況更是明顯。4月初以8.47億元的總價競得河南南陽一宗地塊,溢價率122.9%;4月末,藍光再以總價8.55億元、85%的溢價率拿下安徽阜陽的一幅宅地;隨后的5月、6月,藍光在河南南陽、信陽分別以150.65%、148.54%的溢價率補充了土儲。
2020年8月下旬,藍光再以一場百輪激戰拿下了在石家莊的首個項目,最終成交價7.93億元,溢價率99.75%。這一地塊于10個月后折價轉售給了萬科。
Wind數據顯示,2020年藍光發展公布溢價率的52幅土地中,超過30%的有37幅,其中有21幅超過50%,5幅超過100%。
值得注意的是,藍光在“上海+成都”雙總部模式下,急速擴展進入的城市多為華東三、四線城市,這些城市的產品盈利狀況和去化情況并不太樂觀。
早在藍光尚未曝出流動性危機的2020年底,即有分析人士指出,藍光加大在三四線城市的土地儲備,且采用高溢價、高成本拿地,這種拿地行為未來將會面臨風險,未來盈利狀況或將承壓。也有熟悉藍光的分析師直言“看不懂,拿地比較分散”。
與此同時,藍光的銷售額增加卻不理想。2020年,其房地產銷售額為1035.36億元,僅比上一年增長2%。
攻城略地之下,藍光的住宅產品能力和去化率卻備受詬病。
2019年7月,藍光在福州以10.84億元競得一宗地,樓面地價10488元/㎡,但安置型商品房建設比例高達80%。同時,周邊也無教育及商業的相關配套,截至2021年初,去化率為37%。
另一方面,藍光在多元化發展方面還激進進軍文旅產業,沉淀了資金,但目前尚未有實質性回報。
“三條紅線”、“兩集中供地”、“五檔房貸”等政策出臺之后,房企面臨的大環境持續收緊。
“高杠桿和高周轉必須以現金流安全為核心。”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認為,“大家普遍認為高周轉時代已經過去,未來房企要著重注意企業現金流的安全與健康,慎重跨區域的戰略布局與資本性開支,還要格外關注行業環境與政策變化并建立企業的快速反應機制。”
(作者:孔海麗 編輯:林虹)
責任編輯:戚琦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