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原標題:為什么那么多APP都想借錢給你?
【市場敏感】
快速放款的背后,還存在對個人信息的大量超出必要幅度的索取。
魏敏
手機打開,滿屏的各種熱門APP,都有一個人所共知的共同點:急著想借你錢(個人貸款)。從外賣到出行,從短視頻到音樂播放,平臺功能各異,但有一點是相通的:都歡迎你貸款。
和傳統貸款渠道相比,這類基于APP的貸款往往宣稱“門檻低、審核簡單、放款快”,“僅憑一張身份證即可”,“放款快,3分鐘到賬”,對喜好超前消費、沖動消費的年輕用戶(含在校大學生)形成了極大誘惑。
然而,這些涉世不深的年輕客戶可能不清楚,其借款的實際利率比其頁面宣傳的利率往往要高出數倍,年化超過20%也并不意外。因為乍看之下,這些平臺宣傳的貸款日利率往往很低,但是如果加上雜七雜八的“服務套餐消費”,包括但不限于擔保費、網貸信息技術服務費、信息咨詢服務費等,再考慮到還款方式一般都是等額本息,根據利息和期數來還款,說高利貸也并不為過。
當然,從專業角度來看,這種純信用網絡借貸,也必須要有高利率來匹配他的或有壞賬成本。但關鍵不在這里,而是在于大部分年輕客戶對貸款細節的知情權被有意忽視。這些深得年輕人信任的網絡平臺(否則不可能在用戶手機頁面APP占據一席之地),卻利用這種信任,將貸款宣傳“槍口”重點瞄準年輕人人群,并以“萬元日利率”等噱頭宣傳吸引借款;貸款門檻低,無論是誰,只要成年,只要有手機號、身份證就能貸一筆錢,即便填寫的信息非常隨意,也可申請到不菲的貸款,這就屬于對年輕人使用的套路了。很多年輕人感嘆,“這借錢也太容易了,隨便填一點信息就能借到錢。”年輕用戶因收入無法匹配還款節奏,走上以貸養貸的道路還不是最悲催的,最悲催的是往往因此而喪失警惕,喪失對金融產品應有的敬畏,一通“瞎點”,亂認平臺,不小心點到了“714高炮”(借款期限為7天或14天)或“套路貸”,輕則“社會性死亡”,重則被逼上絕路,成為社會問題的縮影,當事人很可能就此人生蹉跎乃至整個家庭萬劫不復。
此外,快速放款的背后,還存在對個人信息的大量超出必要幅度的索取。據調查,多數開通貸款服務或入口的APP需要讀取用戶通訊錄,并需要一直讀取用戶位置信息。類似的條款包括“平臺將收集您的通訊錄/和您的親戚朋友及聯系人的手機號碼”,“當貸款逾期時,平臺有權向合作單位,以及您的親戚朋友、聯系人披露您的違約信息(含貸款逾期信息)”。這顯然稱不上合理使用,更不符合必要原則。種種這些弊端,讓人不禁想起P2P的前車之鑒,在各種移動互聯網應用場景的加持下,風險蔓延會呈現高隱蔽、跨地域和擴散快等特點。
不過好在監管部門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2020年底,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警惕網絡平臺誘導過度借貸的風險提示》強調,一些機構或網絡平臺在宣傳時,不應片面強調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優厚條件,相關監管措施已正在醞釀或者出臺當中。同時間段發布的《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則強調,主要作為資金提供方(這里主要指銀行等金融機構)與機構合作開展貸款業務的,不得將授信審查、風險控制等核心業務外包。主要作為信息提供方(這里主要指各種“引流”平臺APP)與機構合作開展貸款業務的,不得故意向合作機構提供虛假信息,不得引導借款人過度負債或多頭借貸等。當然,最關鍵的還是當事人自己,尤其是年輕客戶,多問問自己,為什么那么多APP都想借錢給你?圖個啥?多想想“量力而行”,“量入為出”的古訓,總歸有點道理。
(作者系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教師)
責任編輯:李桐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