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2008年遇到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2009年實施了稱之為4萬億的刺激計劃。到2010年一季度達到一個高點,到目前為止超過五年的時間,一直是一個下行的態勢。
早在五年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便提出一個判斷,中國經濟在2013年開始進入增長階段的轉換,即從高速增長到中速增長。
五年過去了,事實已經給出結論,中國經濟增長階段的轉換已經不是理論爭論的問題,而成為現實。中國經濟底在何方?如何探底?針對這個問題,劉世錦提出了《轉型再平衡理論》的理論分析框架。并在新浪長安講壇(第135期)中做了分享,以下為文字實錄。
劉世錦:很高興今天晚上和大家就當前的經濟形勢和產業升級問題做一個交流。大家知道中國經濟2008年我們遇到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2009年實施了稱之為4萬億的刺激計劃。到2010年一季度達到一個高點,到目前為止超過五年的時間,中國經濟一直是一個下行的態勢。我們通常的說法是經濟增長放緩。這樣一個變化怎么來看?有各種各樣的理論、觀點、說法。
有些學者講過中國經濟還可以保持8%左右的高速增長,十年、二十年。這是一種觀點。但是我所在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我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我們在五年前做過一項研究。當時我們觀察了二戰以后工業化的歷史經驗,先后有幾十個國家進入工業化的歷史進程,大部分國家是不大成功的。相當多的經濟體落入了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只有13個經濟體,主要是大家都熟悉的,日本、韓國、中國的臺灣、香港、新加坡等等,進入到了高收入的行列。就是這些經濟體他們在經歷了二、三十的高速增長以后,當人均GDP達到一萬一千國際原。我說的現價美元是PPP,PPP有不同的算法,我們用的是麥迪森,這套數據的優點就是把幾十個國家上百年的經濟增長放在一個尺度下來進行評判,或者進行比較。我們認為這個角度是比較好的。我們用的是麥迪森的1990的國際原。
剛才我講的這些經濟體跟他們人均收入達到一萬一千國際原的時候,無一例外增長速度也出現了回落,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速增長。這個是日本的情況。日本的這個變化出現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初期。日本過去六十年,增長速度大體上是9%-10%。70年代-80年代降到4%,90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前十年降到1%-0%。韓國這個變化發生在90年代的中期。德國也有類似的情況,大概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后期。
我們看到國際經驗以后,考慮考慮中國的情況,中國的增長軌跡和我剛才講的亞洲的經濟體增長的路徑和發展模式包括文化類似。可比較性是比較強的。所以分析中國情況有三種方法,第一是看一下中國作為一個全國。二是通過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發展是不同的,我們把它分成六組進行分析。第三是我們算了一些重要的人均實物量、發電量等等,最后出現的結果也是超過我們預期的,所有的數值最后落到了2013年以后。
大家看看這張圖,這是我五年前畫的一個圖,到現在一個符號沒有變。當時注意到這個現象以后有一個判斷,中國經濟在2013年開始有很多的可能性,是增長階段的轉換,從高速增長到中速增長。
當時提出這個判斷之后,有人相信嗎?相信的人不多。大多數的人不相信,不認可。說中國經濟體好的,特別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是一枝獨秀,風景真正獨好,速度怎么會下來呢?很多人是不愿意聽的。共識很好,但是五年過去了,事實已經給出結論,中國經濟增長這個階段的轉換已經不是理論爭論的問題,已經是一個現實。
現在講新常態第一條就是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增長轉成中高速增長。我們做了一個測算,到2014年,按照我剛才講的PPP計算,我們剛好是一萬一千國際原,現在美元大概是七千五百多美元。從中國來講,其實我們國內的一些地區,比如像廣東、浙江、上海,包括北京,三年前增長速度就已經開始回落。我們也做了一個測算,這些地區在三年前人均收入已經到了一萬一千國際原。
一萬一千國際原是經驗數據了,就是我們從事實中間發現這么一個規律。感覺它還是挺靈的。這個經驗研究的背后還有一些理論分析,最近幾年大家都從不同角度分析,更多是從供給角度,中國勞動力15歲到59歲的勞動力,從2012年開始總量已經開始下降,每年減少200萬左右。劉易斯拐點大家都知道了,不展開說了。多數人認為中國已經出現了。
我們這個研究中間有另外的情況,我是從需求的角度研究。我講的是歷史需求峰值,也就是說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下,一些重要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在工業化、城市化,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峰值,這個實際上長期來是技術決定的,我就不展開說了。我們可以給出一些理論分析。
發展經濟學在這個方面是有缺陷的,或者說不完整的。以往的發展經濟學基本上是講欠發達國家怎么起飛的問題,飛起來持續多長時間呢,然后落的時候如何落呢,落到什么地方呢。這些問題還沒有解釋。持續增長的問題和降落的過程沒有一個系統解釋。但是這兩個問題非常的關鍵,所對應的全球范圍應該說過去幾十年出現的兩個很重要的現象。
一個現象是屬于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就是我剛才講的國際原,一般很難超過六千國際原,像拉美那些地方,所謂持續增長的能力是不強的,它也增長了一段時間,有十幾年高速增長期,沒有超過6000國際原就下來了。在就是追趕型,這些該怎么解釋,沒有一個認可度比較高的解釋的理論。最近幾年學術界在這些方面也有都一些研究,中國提供了非常好的經驗。
我們希望中國的增長速度10%,再弄個二、三十年,我們就超過美國了,不是一個美國,很可能是兩個美國,很好。但是可能嗎?不可能。我們需要尊重規律。這是一個對不對的問題,不是好不好的問題。對不對的事你是不是要承認。新常態最重要的是你要認識規律性。咱們經常講科學發展,科學發展最重要的是按規律辦事。
再一個我們聽到有同志講中國增長速度下降,前兩年講的比較多,說是我們主動調控的現象。嚴外之意是我想讓它下來就下來,什么時候我想讓它上去還能上去。能上去嗎?上不去了,潛在增長率下來了。
從國際范圍來看,我們最后保持6%-7%的增長速度,現在是7%,將來還會有所降低。另外是GDP持續增長,基數規模在變大,基數大了以后每年新增量一直在增長。像兩千年的時候,我們GDP總量大概十萬億人民幣,增加一個百分點一千億。去年我們的GDP總量已經到了63.6萬億,所以今年增長1%,六千億人民幣。所以今年增長7%和2000年增長10%,今年也要比那年大的多。
順便我說一下,中國經濟一個看速度,一個看增量。我們目前每年的新增量在世界是比較大的,占世界經濟新增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大體上相當于國際上排在第20位的經濟體。
前段時間說李嘉誠要離開中國了,要撤離了。我說李嘉誠這個人很聰明,中國房地產的峰值期已經過去了,李嘉誠走了其他人可以進來。外商投資企業你不到中國來,每年新增量最大的經濟體你都不來你還去哪,你不來一定是你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問題。
這個速度問題大家都很關注,很重要。某種意義上來講它又很不重要,它是一種表象,更重要的是背后結構的變化。
如果放在五年前,清華大學來過很多國外著名的經濟學家,國內也很多著名的經濟學家,某些人士說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是有問題的,說是投資比重不高,工業比重不高,更多利用外需,更多依靠低成本要素的投入,四個指標中國都是不及格的,是有問題的,所以增長模式有問題。但是在過去兩三年的時間,中國這幾個數據已經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
消費前幾年一直是下降的趨勢,現在已經是調頭向上了。第三產業的比重超過第二產業,出口我們過去是20%、30%的增長,今年已經是負增長了。發生了什么情況了?是不是國際形勢對我們特別不利?你應該看到國際金融危機雖然說還沒有完全走出來,但是畢竟還在變好。
美國經濟恢復還是不錯的,歐洲也脫離了低谷,日本不好也不壞。總體上是向上平穩的趨勢,但是我們的出口怎么掉的那么多?主要原因是成本的上升,匯率的上升,我們的出口競爭力在逐步下降。原來估計中國會不會穩定在5%-10%的水平上,現在看來要穩定5%都不容易。
就業很重要,我們最近幾年說為什么要穩增長呢?是要穩就業。總體上的情況還是不錯的,原因跟基數有很大的關系,十年前2005年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新增的就業人數大概86萬人,去年一個百分點到了170萬人了,翻了一番多。盡管增長速度由10%降到7%了,但是每個百分點,新的增長人口翻了一番。總體上大家會看到這個勞動力總體上還是可以的。
我們現在就業基本上還算穩定。實際上反映了中國潛在的增長水平在目前的水平上是合適的。中國到底保持一個增長速度是合適的,就業是相當重要的衡量的事情。不是說就業沒有問題。大學生是諸位,清華大學我估計沒有問題,但是你們是尖子里的尖子,你們其他同學就業還是有問題的,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還是存在的,結構性就業問題矛盾還是有的,特別是今后一段時間由于產業重組引起的下崗的問題可能會突出。
企業盈利這個指標很重要,咱們在座的同學可能會覺得離的遠了一點,但是我認為這是一個核心問題。中國經濟過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是一種速度效率性的盈利模式。過去我們經濟經常是過熱,那時候說速度能不能放的慢一點,速度低一點,效應好一點。其實你看中國的增長速度,效益好的時候都是速度高的時候,當你產能既定的情況下,速度越高產業利用率越高。但是這種盈利模式有一個致命的弱點,當增長速度下降以后,企業盈利會迅速變差。
我們過去曾經做了一個壓力測試研究,在過去速度效率型的增長模式不變情況之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如果低于7%的話,大概有40%-50%的企業是虧損的。所以最近幾年增長速度開始回落以后更擔心企業效應會大幅度下滑。前幾年的情況還可以,效益是有所下滑,但是還算穩定。但是從去年開始,到現在工業企業的盈利已經超過一年時間是負增長,這個情況我覺得最具有挑戰性的,這種情況是不可持續的。
大家看一看這張圖,很有意思。這條紅線講的是所有企業盈利的狀況,為什么會下來呢?這是嚴重過剩產能的行業,主要是煤炭、石油、石化、鋼鐵、鐵礦石。它們盈利的下降占到整個工業盈利水平下降的70%-80%,所以整個拉下來了。中國其實其他行業的盈利狀況總體上來是可以的,還是正的增長。
我為什么特別強調盈利模式的問題?比如像美國,GDP增長2%-3%,日本GDP增長是0-1%,歐洲是0或者負增長。我們現在經濟轉型要解決一個核心問題,當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由過去10%降到7%、8%,將來5%、6%,甚至更低的時候,大部分企業要盈利的,這就是盈利模式轉型的問題。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整個經濟轉型的一個核心所在。
我前兩年提了一個經濟轉型有六個指標的考慮,企業可盈利、就業可充分、財政可增收、風險可控制、居民收入可增長、資源環境可持續,基本上從這幾個方面來講的。不同的人可能看的著重點不同,但是我認為最關鍵的是企業盈利。
因為企業有盈利以后就業問題好解決嗎?財政就有收入的來源,政府也不能創造價值,政府的財政收入都是企業在那創造,風險也能控制了。我們知道現在最近有很多同學在討論杠桿的問題,我一直認為不要籠統談論高與低的問題,有些行業如果盈利情況很好杠桿高問題不大,有些盈利能力很差甚至沒有盈利的問題就比較大了。
居民收入特別是職工收入,效益好收入會增長。所以我特別多說一點,我說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個核心指標實際上是企業盈利水平,或者盈利保持適度的增長,這是問題的關鍵。現在這個問題似乎講的不多。但是這個問題確實太重要了,實際上是宏觀問題,是轉型的核心問題。
財政收入還算可以,但是有些產能嚴重過剩的地區,財政收入下降幅度比較大。最近我到一些地方去看,財政收入看起來還可以,但真正的稅收增長的很低,很多是非稅收。非稅收很多是臨時的,有些是摳出來的,是不可持續的。
財政風險是有所加大的,最近公布的大的銀行不良率現在還不到2%,大概1.7%,最近公布的可能達到1.9%,但實際情況比較嚴重,有些估計可以翻一番,有些估計更嚴重。地方債務通過置換以后應該說有所緩解,但是更長一段時間來看錢是要還的,如何來還。盡管有種種問題,但是我們財政金融方面還是守住了系統性、區域性,當然還有全局性的風險的底線。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還算可以,特別是最近幾年來農民的收入增長比城里快一點。
資源環境可支配性面臨著挑戰,特別是霧霾。北京的霧霾今年已經不錯了嘛,但是最近一個多禮拜感覺到生存環境質量如何提高,不缺吃不缺穿,也有車開了,想呼吸新鮮空氣有問題了。到云南我說空氣真好,云南的同志你們是很幸福的。北京人呼吸新鮮空氣太難了,這是弱項,現在想改變還是有難度。
前段時間去唐山調研,他們告訴唐山最近好天氣數量在增加,原來是有一個計劃,現在看來是可以更提前一點。有不少的企業鋼廠現在已經不冒煙了,停產了,鋼鐵行業有一個通俗的說法,全世界的鋼產量第一是中國,第二是河北,第三是唐山,唐山的鋼產超過一億噸。美國、前蘇聯、日本鋼產量最多也就是一億噸。
一百多個鋼廠,現在產能過剩。當我們覺得PM2.5已經到了200、300的時候,甚至有些地方爆表的時候,鋼產量已經到頭了。相關性是可以研究一下。但是最近兩年經濟下行以后,實際上我們的資源環境的質量是改善的,單位產出的炭排放能源消耗這個指標還在明顯改變的。
我說這么多其實是說怎么看目前的形勢。盡管我們現在問題比較多,在這個轉型期問題多是很正常的。在其他國家,就在這個階段出現了不可收拾的大問題,有些是由此而陷入了各種各樣的危機。
咱們中國最近五年的時間,經濟轉型已經五年了,問題比平常多,但是我們畢竟還是沒有出不可收拾的大問題,我們守住了底線。而且結構調整可以說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轉折性的進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對中國經濟應該有一個積極的評價,打分的話這個分還是應該高一些。
五中全會文件不知道你們學習了沒有。過去五年是極不平反的五年,成績來之不易。就把這個背景弄清楚。但是回到現實,企業的同志現在心里邊是很不平靜的,為什么呢?所謂下行的壓力還是很大。最近幾年有這么一個特點,經濟組織組織就弱了。
年末的時候一般是要穩增長的,出臺一些措施。你會看到這個指標有所好轉。這時候出來一些聲音,說是穩中向好,穩中向上。前兩年我們有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會出來發表預測,說是中國經濟即將走出底部,實現微型反轉,將會重返高增長軌道,但是這個聲音說了兩三個月,然后說下行壓力加大。
原因在什么地方?中國經濟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其實將來有可能是中速增長,它是兩個點。轉換的過程沒有結束,還在轉換過程之中。這個轉換過程只要不結束,下行的壓力就會存在。剛才講采取一些調控措施以后一是可以在短期之內改變預期,然后是存貨調整,這樣經濟會有短期向上的態勢。但是大的格局探底成功之前下行壓力始終很大。
所以現在的問題大家最關心的是底在何方。什么時候能把底探著。關于這個問題我是有一個理論分析框架,我稱它為“轉型再平衡”。
再平衡這個概念大家講的比較多,下一步隨中高速,或者中速,那個點上有另外一個平衡點,由上一個平衡轉向下一個平衡,這個過程我稱之為轉型再平衡。但是這個轉的過程不僅僅是速度的問題,剛才講了更重要是結構在變化,增長動力在變化,背后的機制在發生變化,所有是個轉型過程。所以稱其為轉型再平衡。
轉型再平衡要實現,把這個底要探著需要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從需求側來看高投資要觸底,中國經濟過去三十多天的高增長,解釋起來很復雜,諸位看書有時候越看越糊涂,因素太多。其實高增長主要依托于高投資。
消費一直是很穩定的,每天早上咱一般吃一個饅頭,你今天早上吃了兩個饅頭其實你會不舒服的,但是你今天早上沒有吃飯,到十點鐘可能會扛不住了。吃了半個饅頭找十一點也挺難受。所以消費結構升級也是平穩緩慢升級。投資這個東西,其實整個增長速度比較高的說是投資的變動。但是高投資在過去五年主要是三步構成。基礎設施占20-25%,房地產占25%,制造業投資占31%以上。但是制造業投資直接依賴于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以及出口。
我說一下出口對經濟增長到底是有什么影響。出口對GDP的增量貢獻在什么地方?首先你必須是凈出口,當年出口大于進口。而且你這個進出口,今年的進出口和去年的進出口相比你又有一個增量,就那個增量才能對GDP的增長有實際的貢獻,這個條件是非常苛刻的。老說出口很重要,很偶然的有貢獻,不小心有貢獻。
為什么出口那么重要?出口確實很重要,拉動了國內的投資,特別是制造業,能占到投資的30%左右。所以高投資要觸底,我過去有個很通俗的說法,三只靴子要落地。第一支靴子就是出口。基礎設施,中國基礎設施投資占整個投資的峰值期是在2000年左右,峰值期已經過了。最近幾年我們的基礎設施投資拉的比較多,政府穩增長的工具。
現在就是房地產,房地產從去年開始回落,回落以后說法比較多。有一種說法是周期性的波動,曾經房地產也波動過,但是我們的觀點就是一個歷史性的拐點,為什么這么講?由于構成房地產投資70%的城鎮居民住宅的歷史需求峰值1200-1300萬套之間。這個數值算了很多國內國際的經驗,包括人剖的分布,應該還是比較準的。去年我們已經達到這個點,達到以后整個房地產投資的總量就不會再上升了,逐步收縮,反映在增長速度就是房地產增長速度逐步的下降。
過去房地產增長速度20%-30%,去年已經降到11%,今年希望是7%,希望是溫柔的下降,但是1-3季度已經降到4%以下了。最新的房地產投資的增長速度當月已經出現了負增長,來的比我想像的還快。房地產投資的負增長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什么時候由負再轉正了,基本上房地產的底也就能夠觸到了。房地產投資的底觸到了,中國高投資那個底也就觸到了。我們做了一些初步的估計,會到明年年中左右這個底會觸到。
第二個條件是減產能要到位。需求剛才講在下降,供給也在下降。但是供給下降速度很慢,于是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像鋼鐵煤炭我們做過測算,產能過剩超過30%,鋼鐵目前的產能是十二億噸。研究產能過剩帶來的第一個結果就是所謂PPI超過40個月的負增長。最新的負增長值是負的5.9%。這樣就出現了一個所謂通縮的問題。
我一直認為中國這個通縮和發展國家曾經出現過的由于流動性引起的通縮根本不是一回事。咱們缺錢嗎?貨幣應該和宏觀經濟的增長相適應,但是我們這幾年,特別是最近幾年,貨幣政策一直在逐步放松的。但是產能過剩的問題緩解了嗎?把貨幣放的再多能再多買人家高鐵和煤炭嗎?不可能。中國的通縮是由于結構性的產能過剩所導致的。這個問題通過放貨幣解決不了。
這個問題到底該怎么解決,從邏輯來講很簡單。比如30%的產能過剩,至少20%減掉。減掉以后供求重新恢復平衡,這個行業好的企業開始盈利。目前煤炭行業70%-80%其實是虧損的。神華是中國最好的企業,好煤炭,它一家盈利占到總體60%、70%以上。鋼鐵行業寶鋼是最好的,但是上個月已經開始虧損了。這個現象不正常。現在產能的嚴重過剩帶來最重要的問題還不是速度的下行,最重要的是企業盈利水平的下降。
剛才的圖是五大行業,煤炭、鋼鐵、鐵礦、石油、石化,這五大行業PPI平均是20%,占到整個工業的PPI下行部分的份額是占到70%以上,利潤大體上也占了這么一個份額。工業企業利潤的負增長持續一年多的時間了。這個情況還能持續多長時間呢?所以現在一說減產能,但是減產能難度很大。
我做過一個調研,現在地方叫穩增長,全國GDP增長排名靠后的,穩增長GDP增長速度不能太低了。第二是大家都說產能誰減呢?說要減落后產能,說你是落后產能,我是先進產能。翻過來對方說你是落后產能。最后都不減。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
接下來是這些企業你讓它減產能,人的問題、債的問題很難解決。我最近訪問一家煤炭企業,生產一噸煤成本400多塊,售價200塊錢左右。我說能不能不生產,不行,一定得生產。不生產馬上好幾萬職工怎么辦?另外是礦鐵的設備關門以后恢復生產時代價更高。然后銀行說你關門以后給你借了那么多債,現在還能掩蓋一下,一旦關門馬上就曝光了,銀行也不讓關。
這種情況能持續多長時間?現在企業虧鋼鐵煤炭還有其他的行業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再有一年時間能扛得住嗎?下來就是銀行的問題,不良率上升的問題等等都會加劇。所以我一直呼吁,對減產能一定要高度重要,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的話,現在講不可持續的問題,這種局面是不可持續的挑戰。
第三是新動力形成,會有一些新的行業,比如高技術的行業。特別是生產型服務業,盡管我們的工業的比重現在已經低于服務業,但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經濟和產業的競爭力還主要在制造業。所以制造業是要轉型升級的,而生產型服務業是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服務的。
什么叫生產型服務業?研發、物流、營銷、信息服務、會計統計等,包在工業企業里面,以后逐步外包了。變成第三方服務了,叫做第三產業。實際上和服務業是相輔相成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程度可以看成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函數。第二種類型是產業升級,現在機器代替人工等等。第三是創新。
新的動力很重要,講一下它的特點。一是規模對沖有限。前一段說我到一些地方調研,這些地方的領導同志說中西部的一些地方,搞煤炭、高鐵還是不錯的,但是現在不行了。以后你們說搞戰略型新興產業,我們搞光伏發電,現在也過剩了。你能不能幫我指點一下說出一兩個好行業來,搞一個新的動力上去。
說能不能指出一兩個行業,我把問住了,我們想來想去基本結論是這樣的,中國以后再要想找到像房地產、鋼鐵、汽車這種大塊頭的,能夠把經濟帶起來上一兩個大的臺階的支柱性產業基本上不會有了。以后有一些新的產業,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往往規模對沖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不一定增加GDP,但是可以增加利潤,附加價值。
有質量、有效益的增長,一個是看增長多快,一個是增長里面的效益有多少。所以有些同志說搞點新的動力最后一轉換不是還能保持高增長嗎?但是新的動力它的規模擴張能力就小多了,比如現在講高技術產業,占整個工業的比重是19%,對沖力是有限的。新的要素組合,以后我們搞新的產業,技術工人,特別是在座的未來的大學生,碩士、博士的。清華的同學你們的需求應該是最大的。銀行投資可以嗎?銀行這種金融業態已經不適應了,要新的要素組合。
還有新的增長動力很大一塊是替代性的增長,光棍節剛過,900多億。前兩年感覺到是一個奇跡,一片驚嘆。最近有些人開始在找問題,說有人刷單,還有產品質量。我們整個消費品銷售增長速度總量到底增長多少?并沒有增長多少。網購增長很快,但是傳統商業有些是收縮的。包括萬達[微博]這些商場都關了,北京商場發現生意最好的是是五樓和地下一層,是餐飲、賣飯的。中國人民還是很幸福的,不讓自己的嘴吃虧。但到中間的樓去看營業員比顧客還多。
現在的打車軟件,試了以后感受還不錯,從消費者角度覺得還這是好事情,但是出租車公司不高興了,蛋糕就那么大。出租車這個行業軟件出來以后,全世界各個地方的政府就沒發現有一個政府非常明確說我支持這個東西,其實我相信他們也明白這個東西給消費者帶來好處。但是不能明確支持,背后有很大的利益調整。出租車司機怎么辦?出租車公司怎么辦。
機器人最近說要大發展,幾百萬臺機器人上崗,人要下崗了。人下崗怎么辦。現在很多的增長很多是替代性的,新的東西上來以后代替舊的東西,總量沒有大的增長。這個利益關系的調整,包括矛盾的沖突,怎么處理好才能比較順利往前走。
所以新的增長動力有些人可能有誤解,你一定要知道新的動力主要是一些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包括新的機制,這些東西主要是提升效益和要素生產率,提升你的附加價值和利潤。盡管規模的對沖不要抱很高希望,但是對增長方式的轉變非常好,所以我們還是要不遺余力培養新的動力。但是要有一個正確的定位。
剛才講了三個條件,剛才講轉型再平衡,中高速增長的均衡點什么情況下達到?或者說中高速增長的點什么時候探成?第一個是需求底,明年年中左右有可能達到。但是還有一個底是效益的底,是工業企業的盈利,現在是負增長,什么時候是正增長。這個底子出現了將取決于我們減產能力度和進度是怎么樣的狀況,這點真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這個需求底和效益底,你們有興趣可以搞點研究。這兩個底,如果需求底先達到,效益底沒達到的話中國會進入一個特殊的困難時期。速度比較低了,企業利潤是負的增長,意味著企業大面積虧損,虧損到一定程度,財政金融風險是會加大的。所以我覺得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盡量縮短這兩個底出現的長度,最好同時出現。這個底如果能夠出現以后,新的增長平臺基本上就出現了。出來以后能夠穩下來,穩個五年、十年,中國經濟的前景光明。
這次五中全會大家注意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具體增長速度是多少,這次五中全會講是保持中高速增長,沒有講具體的速度的指標,但是目標有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長速度的底線是6.5%,是不能低于這個底線的。我們需求底和效益底出現以后,應該是高于6.5%,至少是等于6.5%,然后我們能夠穩定增長。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我們國內的同志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什么意思,如果來個老外就不懂了。國際來看說你們是什么狀況呢?從國際上來看,按照現價美元的測算,中國GDP的總量到2020年過去以后大概兩三年的時間我們有很大的可能性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當然那時候人均收入水平相當于美國的四分之一,但是將會達到一萬兩千美元左右,進入高收入社會的行列,所以我們就跨越了中等收入階段。即使將來會碰到陷井也不是中等收入陷井。以后出去了我們是世界上經濟規模最大的,第一位的國家,人均收入水平已經進入高收入的行列了,這個底氣比現在更強一點,自豪感比現在還要更強一點,中國經過努力還是可以實現的。但是最近兩年,這兩個底讓它趕快出現,進入一個新的中高速增長的平臺。
簡單地說一下產業轉型升級的問題。高速增長期過去了,過去是以速度論英雄,不大可能了。但是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英雄。這個英雄應該是以智取勝,我剛才已經講了,衡量經濟增長是有指標的,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很不容易,但是還必須這樣來做。
我再重復一下,企業盈利水平我認為是我們轉型的核心。另外速度問題大家都很關心,我覺得速度是有兩個緯度,一個緯度是所謂的高度。再一個是它的長度,你持續多長時間,你真正要保持一個長時間高的增長速度效益實際上在中間是關鍵的改變。我分析了以后我想你們諸位會有一個印象。企業是盈利的,企業的盈利保持正的適當高的增長速度,如果是這種狀況速度高一點低一點真的沒有擔心的,我們不用著急的,就業沒問題,財政收入沒問題,風險控制沒問題,職工收入可以增長,資源環境可持續都挺好的。害怕有時候速度是比較高的,但是效益是很差的,這個東西是不可持續的。
這次五中全會文件,包括總書記講話,講了一個我們要追求的是有質量有效益沒水分可持續的增長。只有是有質量有效益的,在比較長的時間之內才能爭取到一個盡可能高的增長速度。速度和效益不矛盾。有些人說是不是速度不重要,要把關系搞對。
產業方面講幾個問題,今后幾年產業是個大洗牌。最近幾年下降幅度最大的就是重化工業。一般日用消費品工業總體上算穩定,還有些行業,整個增長速度是相當高的。所以你說哪個地區到底經濟好不好,就看你這個地方有什么好的產業。
看這張圖,綠的是下降程度比較大,都是重化工業集中的地區。相應的地方財政收入差距也在拉大,基本上和PPI高度相關的。
中國為什么說產業將會進入大洗牌的過程呢?剛才我說的是重化工業。其實中國幾乎所有的產業都在過剩。市場經濟就是過剩的經濟。只有過剩才有充分競爭,才有消費者選擇,才有優勝劣汰,但是我們現在問題是超過那個度了,那就是問題。但是適度的過剩還是必要的。中國幾乎所有的產業現在都有一定程度過剩,所以增長放緩以后反映在行業上就是行業大洗牌過程。
這里邊經常用一個例子,假定一條高速公路,過去時速160、180,甚至200。一個小時我可以通過100輛車,現在減速到80、60、40了,一小時通過60輛、40輛車,甚至20輛車了。幾乎每個行業都會經歷大洗牌的過程。我去湖南討論,他們說發展這個產業,發展那個產業,我說目前這段時間首先考慮現有產業有哪些企業能活下來,現在首先解決生存問題。能活下來的企業成本應該在平均水平之上的,或者有創新能力,否則的話你是會出局的。
二是要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剛才講了中國制造業是競爭力的基礎,比重不能過低,防止產業空心化,吸取一些國家產業轉移、產業升級過程中制造業比重下降過快的一些教訓。
大家可以看看中國制造業,這么多年我們發展還是很快的。咱們把它們都超過了,我們制造業規模是全世界最大的。應該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了吧?但是我們現在還有很大的差距。差距到底差在什么地方,中國的產業升級。如果從國際商來比較的話,一個是和德國有差距,現在老講德國4.0,差在什么地方?其實就差在精致化的程度,過去是數量的擴張,占地盤,不細。最近到企業調研,問他們…我們制造業世界第一位,差在什么地方?有些工廠里面的負責人說這幾年確實發展很快,差一點點,這一點點補上很難。
前幾天碰上一個企業,礦井有一個提升的裝備,他說我還是喜歡用法國制造,我說為什么?中國制造兩年以后就開始歪了,不垂直了。法國的兩年以后還是直的。我說怎么兩年以后也不歪呢?說目前做不到。到咱們工廠去看那些裝備,幾乎都是德國、瑞典等等。我說咱們自己能不能制造呢?能不能不進口呢?我說不進口不是說咱真的不要進口,參與經濟全球化得給人家一個市場,中國該進口還是要進口。但是如果萬一哪天不給我們出口了,哪天我突然想起不想進口了,就可以自己生產。他們說我們真的不行,就差一點點。
前段時間瑞典的研究所的一個所長,他到北京來做一個演講,說中國過去三十多年,是個追趕型的發展,主要是數量的擴張,數量型的追趕,現在數量型的的追趕基本上到頭了。現在還是追趕,但是要提升質量。以前數量擴張幾天回頭一看變化真大。但是質量追趕的時候,搞了好幾年好像沒太大的變化。我們現在已經進入質量追趕的可能比較慢的階段,但是這個階段你一定要上去。這里面大的框架并沒有很大的變化,并不一定要搞轟轟烈烈新的加工,就是要精致生產。
到工廠里看到很多微創新,很多需要數據,到一些汽車廠,到那去以后咱們的研發部門裝備水平也是不錯的,我說到底和跨國公司差在什么地方,裝備也不錯,技術人員陣容也是相當可以的了。他們說差在數據上。一臺汽車,在特殊條件下一定要經過實驗的,大量數據積累,我們沒有數據積累。很多操作需要經驗的。
第三個講講創新的問題。創新很重要,我們轉型升級一塊是大的家口沒有特別大的變化,把活做細,這是一個方向。另外一個方向是創新,到了技術前沿。在創新這個階段特點是什么?我認為最大特點是不確定性在顯著地迅速增加。
過去我們是模仿,大概知道發達國家怎么搞的,我們跟著學,中國學習能力很強。但是你搞創新沒有什么東西可學的,自己得去琢磨。為什么靠市場機制來推動創新呢?探索的話,實際上是試錯的過程,比如說十個人在這里試一個人成功就不錯了,創新來講一百個人試,如果我們要試錯的話盡可能多的人試錯。
比如政府指定應該搞一個什么東西,假定政府這個人非常聰明,如果說試錯的成功概率是1%的話,你的概率充其量是2%,最多10%。但是我要靠市場的話,一百個人去試,一千個人、一萬個人去試,試了以后最后成功的概率會大大提高。所以創新是個試錯的過程。投十個企業,七八個失敗,但是我有一兩個成功收益會覆蓋全部成本。
咱們現在鼓勵大學生就業和創業,我覺得創業是可以的,某某創業成功了,最著名的是比爾蓋茨,哈佛大學還沒畢業就去創業了。最后說比爾蓋茨全世界就一個,你的同學創業成功有幾個人?可能不多。
這個社會創業成功的一定是少數,最后還是打工的多,所以大多數還是立足于就業。有創業能力一定要給他機會,你失敗的概率比成功的概率多。我們社會鼓勵創新,同時要容忍失敗,特別是要讓失敗的人爬起來,不至于頭破血流,爬起來還可以再試,所以最后創新成功的人還是少數,但是我們還是一定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給每個人一個機會。這點非常重要。
這張圖很有意思,這是研發經費的分布。深色是比較多的地方。研發成果的分布在珠三角這塊最集中,華為一個企業在世界若干年是處于前列的。這張圖是我們現在還掛著某某研究院、某某研究所的單位,在東北、山西、四川、湖北等地。四張圖合起來以后有一個畫面,還有很多官辦的研究機構在東北、西部地區,人走了、錢走了、科學成果跟著走了。
創新資源是流動的,一個國家無論是中國還是國際上,真正適合于創新的是創新型城市。哪個城市是創新中心能指定嗎?不能指定。美國的硅谷,中國這么多年都想成為各種各樣的谷。美國很多地方說硅谷怎么在世界這么風光呢?我們也要成為硅谷。
硅谷是全球產業鏈,全球IT產業高端創新的中心。中國最近幾年,深圳以前有華為、中興這些企業,最近一兩年也有兩個很著名的企業,一個是大江無人機,已經占到全球份額50%以上了,還有一個企業叫做光啟實驗室,最新的成果是在50公里到100公里空間可以搞出一個飛艇,都是年輕人搞出來的。深圳那個地方到底奇特在什么地方?就是創新的。深圳產業配套條件,美國硅谷配不齊的到深圳配齊了。杭州也不錯,北京中關村這一代也是相當好的。中國有兩三個還不夠,起碼還要翻上一番和量販,搞上十幾個創業中心,中國的創新驅動說起來基本有底氣了。我們是有很多可能性縮小和美國差距的。
創新的問題政府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最近我到一些地方去,有些地方搞創新規劃,聽了以后我說創新可以規劃嗎?規劃處理的東西是創新嗎?創新是具有不確定性的,你規劃三年搞成也許今天晚上我就想出來了,也許三年以后、六年以后、九年以后我還想不出來,是不確定性的。
政府你是應該創造一種環境,這個地方產權是受到保護的,穩定預期。民營企業也不踏實,老想著會不會有什么事,兜里揣著護照。所以創新必須考慮五年、八年、十年以后的事,要穩定預期。推動要素的流動解決融資問題,培養人力資本,清華的學生越多越好。把這些條件創造了,你知道在這個環境中間將來創新成本出現的概率比較高。
所以我們的政府怎么推動創新,最近講干部不作為問題,我分析了一下情況很復雜。有些干部確實是八項規定以后積極性不高,不作為。也有在新型之下,比如說搞創新他搞不清楚,搞個基建項目知道怎么弄,搞創新的話不會作為,這也是很大的問題。但是我相信中國政府很多官員是聰明的,這兩天到江西做調研,他們在革命老區搞了一個農村淘寶,有些上課,有些在開著網店,上課的這些人學費都是政府給出。這個問題需要一個大的轉變。
我看有些同學已經是啟程了,規定是一個半小時,以后有機會再講,晚上的休息也很重要。另外留點時間提問題。我先說到這,謝謝。
提問者:我想問一個問題,落后產能是一個大問題,有可能落后產能集中在國企,怎么消化落后產能安全不安全的平衡問題。
劉世錦:過剩產能調整起來有難度,都在重化工業,其實是國企改革的問題。中國對兩個領域進行了大調整,重化工業是一個領域,再一個領域是進出口,出口由過去增長20%、30%降到現在的負增長,整個行業變化是很大的。
但這幾年你會看到出口行業比較集中的地區也在調整,消息也不少。總的來講感覺動靜不大,但確實是在調整。民營企業為主,基本上是市場機制。現在調整難度比較大的是重化工業,大部分都屬于國有的大企業。關鍵問題是在人的問題、債的問題。
國有資產的問題,這個問題一定要好好討論。比如說國有資產,一個企業到現在處在嚴重過剩的狀態,它的負債率很高,盈利能力幾乎沒有了。市場經濟條件下,資產價值實際上通過市場的競爭通過市場決定。
如果把企業關閉,關閉以后里邊還有個國有資產,實際上企業的破產關閉實際上是一種資產止損的本能,真正的國有資產是有好處的。我覺得我們的國有資產以后像這種行業不一定搞國有資產,能不能退出來?退出來以后國家需要更重要的事情國有資本來干。
最近我看上海大飛機的項目,C919已經下線了,我到那看了以后,這個項目確實搞得好。中國今后些年我們大飛機的需求量很大的,我們中國有很好的工業基礎,光靠民營資本能把這個架子搭起來嗎?搭不起來。還是國有企業過去把架子搭起來。
了解到的是為了造大飛機,國內相當一批行業,把某個部件造出來,整個技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像寶鋼、中旅這些企業技術是不錯的,以前不知道搞什么高端產品,這次大飛機的某個部件你來搞,就給它提出要求,把國內一批企業帶起來了。這是國有資本應該干的事,搞到一定程度以后,像空客最初也是幾個國家投資的,一定程度再上市,國有資本到那時候退出去再干別的事。在嚴重過剩產能的行業是不是國有資本是不是還一定要待著?一直在那個地方能保值增值嗎?虧損了還在生產能保值增值嗎?所以減產能是真正的在保護國有資產,但這還不夠,國有資產一定要動起來。資本用在真正服務于國家戰略目的。
提問者:我來自房地產行業,你怎么看待下個階段房地產企業盈利的調整,像二三線城市房地產企業回撤一線城市,回撤過程中,像北京這一兩個月地價高的房地產企業自身而言覺得基本上盈利太難了,或者會讓百姓的壓力非常大,下一步何去何從。
劉世錦:何去何從對房地產企業來講是戰略性的。全國什么情況剛才講了,房地產的歷史需求已經出現了,不要期望房地產還會出現高速增長,不可能了。但是房地產從來不是全國統一市場,是區域性的市場。一個街道的房不一樣。今年3月31號國家出臺鼓勵房地產的政策,房價有所變化,主要是一線城市,特別是深圳漲得比較快。一線城市怎么樣呢?北京把房價炒的那么高,這么高的樓板價,到時候房價那么高能賣出去嗎?另外北京有新的變化,北京市政府要搬到通州區,將來對北京市城市房地產的需求會帶來什么影響,京津冀協調發展整個會形成一個城市網絡,重點不在北京天津這些城市里邊,而是在北京、天津、唐山、石家莊這些城市之間將來有一批中小城鎮會起來。
北京市的一些人是可以逐步轉移出去的,出去以后房子更大一點,生活成本低一點,房前屋后可以種花種菜,可以呼吸新鮮空氣。坐個高鐵20分鐘就來北京了。這個過程將來會發生的,將來對北京房地產也會有影響的。各個行業都是一個大洗牌的過程,房地產這個行業尤其如此,要適應這樣的變化。特別是不要抱什么幻想。現在可能是怎么能夠活下來,如果不行跟別人一塊重組,通過一些辦法資源能夠得到一個比較好的配置。
提問者:劉老師您好,來自清華大學的,您剛剛講到效益底和需求底兩個時間點不匹配的問題,什么原因導致時間點不匹配,或者不匹配為什么會造成比較不好的困境。
劉世錦:所謂需求底,剛才講了轉型再平衡需要三個條件。從需求角度來看中國高投資要觸底,高投資目前來看主要是房地產,房地產到明天年中以后會觸底,需求的底基本上也會出來了。效益的底工業利潤的增長速度。到目前為止超過一年是負增長,往下走的。工業企業的利潤和增長速度什么時候由負轉正,不僅是轉正,應該保持適當的的增長速度,主要是指的這個指標,這個指標什么時候能出現就取決于減產能能減到什么程度。因為我剛才講的是供大于求,減下去重新建立平衡。所謂PPI,就是工業品價值才能上漲,企業才能有盈利,整個工業的盈利水平才能得到完善。
所以效益底什么時候能出現取決于我產能到底進度怎么樣,這個是有相當大的不確定的。一個是快變量,一個是慢變量,會有一個時間差。如果時間差出現以后,會看到需求決定增長水平比較低,與此同時會看到工業企業利潤負增長,意味著很多企業虧損的。虧損時間長了以后銀行也是會出問題的,財政也是會有問題的。財政風險會加大的,指的就是這些問題。這種情況我們是要盡可能避免。所以這個需求底和效益底不匹配現象出現以后,我最近發表一個意見,有可能落入一個低效益高風險的陷井。實際上是要找第二個平衡點。
提問者:現在當前十三五規劃布局之年,您是政府部門的,是不是能夠給全社會所有的企業進行個建言,出乎醫療的事情發生,這些年來很多成長的企業都是在逆向或者錯向解讀主流的在我們思考意外呈現了。
另外是只會當個問題,因為每一輪政策的出臺,比如這次說了我們適度發展速度,比如說6.5%,如果確定了這個調,很多地方政府,尤其省、市、縣,官員政策資源向這塊集中,甚至會誤導企業做出錯誤選擇。
三是中國體積量龐大,是不是有另外的視角進行研究。因為中國區域差異性比較大,是不是研究中國的經濟問題可以以一種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研究視角去研究?過去二三十年來中國是世界所有經濟學家研究最多的,在國內應該有一種聲音,我們國家沒有真正世界級的經濟學家,是不是可以這些年來我們國家經濟學家做一個ABC的研究。對所有這些年來的經濟預測做出判斷。
劉世錦:先說后面的,說經濟學家ABC分等級,我估計有人有興趣,這么多年經濟學家誰做了什么,可以做的。但是你說中國這么多年是不是世界上中國研究是最多的,中國現在越來越吸引別人的注意力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把中國的事是不是說清楚了,我覺得沒有。有些事情說的還是越來越不清楚,但是說清楚這個事很重要。現在只能寄希望于咱們清華的同學們,你們是有希望的。
三是中國要不要作為一個國家來研究,中國大概有25個自治區,人口在千萬以上,我們有三個省份的人口接近一億,一億人口放在世界上都不是一般的大國,一個省獨立的經濟體的話,不能說國家,一說是另外的含義了,咱們都在國家偉大的懷抱中。一個省如果不在中國的話獨立發展的話有些省的情況跟現在差別比較大。咱們有些省經濟速度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投資和GDP的總量差不多。甚至個別時候投資和GDP的量還大。怎么投資比GDP還大呢?這是真的。本身沒有那么多錢,通過省之外借的錢,或者中央給它的錢搞投資,高增長主要靠高投資拉動的。前幾年還不錯,這兩年速度下來了,就很低了。
如果它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的話借了很多外債,匯率是什么變化呢?匯率大幅度下降。現在債務到期了,還錢嗎?很多國家出現的債務危機。嚴重的債務危機,好在在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的懷抱里。
這些問題實際上是有些是回避的,有些是化解的。另外人是可以動的,說是東北經濟下滑,很多人注意到東北的人口外流,每年減少200萬人。是人在動,你剛才說中國每個省每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情況很不一樣,是不是應該根據具體情況給一些特殊政策,中國是一個統一市場,每一個地方把你的優勢發揮出來,所以發揮優勢這樣才有競爭力。美國東西部也是一毛不拔的,沒有幾個人。中西部一些地方發展水平比較低,但是人走了,廣東超過一億人了。廣東省的經濟總量很大,但是人多了以后人均收入肯定往下走。落后地區整個經濟總量比較小,有些人走了人均收入會上升的。最后中國就實現所謂區域協調發展指的是人,人均收入水平大體上平衡。我們政府基本公共服務是到位的。
你剛才說第二個問題是6.5%問題,很多人擔心,我們現在講6.5%這次五中全會已經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經濟發展的目標,同時也是政治任務。這是我們是必須要完成的。我們也是有可能完成的。
但是這次你要注意,文件里講了三個量,一個是數量,二是增量,我們在全球中國經濟的增量占到全球新增量的三分之一。最后講質量,這也是這次五中全會特別談到的。我覺得這個東西很全面比較正面的理解。頭一個問題是逆向解讀,你以為政府做的一定是正確的,其實市場經濟條件下擬規畫了不一定照著規劃來,很多沒有規劃的冒出來了。市場就是專門對付不確定性的,通過更多人去試錯,很多東西比你規劃的更要精彩。中國市場經濟很多方面還是相當成功的,你應該覺得它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