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聯合交易所原副主席馮志堅:“兩通時代”香港將大有可為
文章導讀: 滬港通運行一年多以來,市場情緒經歷了熱盼、失望、反思和回歸理性的過程;在全球經濟緩慢復蘇、國內宏觀經濟背負下行壓力的背景下,滬港通雖然“磕磕絆絆”,也終于交出了一份總體平穩的“成績單”。
p42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何方竹|北京報道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39期)
滬港通運行一年多以來,市場情緒經歷了熱盼、失望、反思和回歸理性的過程;在全球經濟緩慢復蘇、國內宏觀經濟背負下行壓力的背景下,滬港通雖然“磕磕絆絆”,也終于交出了一份總體平穩的“成績單”。
今年11月,滬港通將迎來其運行以來第二個“生日”,而這也將是“深港通”即將面世的時點。據香港聯合交易所(HKEX,以下簡稱“聯交所”)9月9日公告,聯交所將于今年10月至11月,舉行系統連接測試和市場演習。從滬港通到深港通,雖然資本市場由牛轉熊,人民幣大幅貶值,但中國繼續在兌現市場開放的道路上穩步邁進。
深港通的到來如何影響現在的資本市場?作為亞洲的老牌金融中心,香港如何在“兩通時代”把握機遇?近日,香港聯合交易所原副主席、香港金銀業貿易場永遠名譽會長馮志堅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表示:“滬港通和深港通加起來并不簡單,這是對外開放的重要步驟,配合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兩通時代’香港將大有可為。”
深港通最大的亮點在創新板
《中國經濟周刊》:深港通的推出,最大的亮點在哪里?
馮志堅:最大的亮點是通過納入創新板股票,使得境外投資者可以分享中國最具成長性的創新型公司,也有利于深圳掛牌的創新型企業和科技企業的融資;而隨著越來越多的相關主題基金的出現,境外投資者可以更好地分享中國某個行業的增長或者某個時期整體的增長。
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相互開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20年前香港人如果想投資A股,多數通過內地親友的賬戶買賣股票,而內地投資人也是通過香港人開的賬戶買賣股票,這些交易往往處于監管的灰色地帶。2003年,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正式推出;后來又開放了基金互認,開放的條件逐步豐富,正規的渠道越來越多,才能杜絕過去不透明的、灰色的操作,完善市場建設。
此外,深港通和滬港通均取消了總額度的限制,僅保留南向105億元、北向130億元的單日額度限制,也是一個亮點。如果按照每天100億的交易量算,全年大約200個交易日可以提供2萬億人民幣投資港股和2萬億的境外資金投資內地股市,兩個市場4萬億的資金流通,這代表了監管層在金融決策上的重大決心。
雖然深港通和滬港通的資金流都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管道”中進行,但是滬港深港股市互聯互通產生大量的人民幣兌換交易,必然對離岸人民幣匯價和利率的形成有所影響,能夠更好地形成人民幣在離岸市場的價格,也為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提供重要的實踐。
逐步放開需要一個過程
《中國經濟周刊》:滬港通開通之后交易額度一直不高,您覺得深港通是否會重現滬港通的問題?從目前滬港通和深港通的設計來看,還有沒有什么不足的地方?還有哪些當務之急需要去做?
馮志堅:我們確實看到,滬港通開通近兩年來,熱度不高,除了2015年上半年A股行情火爆的時期,額度經常使用不滿。目前,主要是機構投資者參與到滬港通中,散戶的基礎還不夠廣泛。很多散戶沒有深入參與到滬港通中一定程度上跟我們兩地的分析員沒有詳細研究推介有關系,市場中介機構的工作做得還不夠深入,香港的券商對內地上市公司不夠了解。
對于這個問題,機構應著力對內地資本市場進行研究,培養一批高瞻遠矚的分析員;同時,不僅大機構能夠提供這樣的服務,中小機構也能參與進來,形成多元的觀點和聲音,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參考。
散戶在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行為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左右。很多關注到港股的散戶早已有了自己的港股賬戶,剩下的散戶還需要進一步的市場教育。高度監控的交易行為,較高的交易成本,尚未完全放開全部投資標的,都有可能成為影響散戶加入滬港通和深港通的原因。目前無論是QDII基金(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還是滬港通,開放的標的股票都局限于市值較高且較為穩定的股票,許多“三線股”、小盤股,還有波動較大的股票都沒能納入交易的名單之內。
決策層需要穩步而行,未來滬港通和深港通會進一步開放,但是開放哪些品種,現在來看為時尚早。先把滬港通和深港通做起來,提高交易量。同時,在滬港通和深港通的實踐中積累經驗,增強兩地監管政策的協調,和監管上的理念的磨合;目前兩地在監管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例如,目前內地資本市場很多手段被看作市值管理,但是在香港,一些類似的行為卻可能涉嫌操縱股價。目前,大家是自己管自己這部分市場的,未來監管的溝通和合作將會是市場進步的重要環節。
套利行為存在但不會拉低內地股價
《中國經濟周刊》:有不少公司是同時在內地和香港上市,這中間是否存在套利空間?目前深圳中小板、創業板估值較高,開通深港通之后未來是否會對深交所相關股票造成下行壓力?
馮志堅:想在兩個市場之間做套利的機構肯定很多,中資外資券商都有;但兩個市場之間的套利不僅是因為出現了滬港通、深港通才去做,不同的渠道都可以做。但是套利行為可選擇的標的較少,交易量并不高,目前主要是機構在做,對于兩地股價差異的縮小影響不大。
至于兩地股票估值的差異,不能一概而論。對于大多數股票來說,只在一個市場上市交易,就不存在這個問題。目前,創業板高估值的風險已經被投資者意識到,A股市場的估值也正在回歸。
《中國經濟周刊》:港股目前正在復蘇,但是我們也看到不少內地的金融機構或者國有企業正在或者有計劃地在港股完成私有化回到A股市場,您如何看待港股目前的投資價值和融資能力?
馮志堅:企業在哪里上市是企業自己決定的,在內地上市,估值較高,但是IPO排隊時間較長,特別是去年股市動蕩以來,IPO暫停了一段時間;在去年內地資本市場IPO暫停之后,很多企業選擇借殼上市,因為沒有經過正式IPO的審查流程,后續出現了較多問題,也從側面誘使已經上市的企業變相造殼,不用心經營,最終得不到市場的認可,給投資者帶來損失。內地目前從嚴監管,限制借殼上市的行為,也給希望“曲線救國”的企業潑了一盆冷水。
企業能否融資,本質上還是企業家是否用心在經營自己的企業。不只是港股市場,美國市場也大量存在著上市之后融資不理想,結果每年還需要向交易所上交不菲的費用,最終企業退市的案例。
香港股市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吃過大虧”,吸收過很多經驗教訓,逐步成長健全;上市監管相對透明,很多外國投資者投資港股,眾多的海外基金也參與進來都說明國際投資者認可港股市場,港股是很有吸引力的。
香港資本市場應扮演更重要角色
《中國經濟周刊》:您曾經提到香港應借助滬港通、深港通的機遇發揮好在制度和基礎設施方面的優勢,您覺得滬港通、深港通給香港的機遇主要在哪些方面?香港又如何利用好自己的優勢?
馮志堅:目前,越來越多的內地企業來香港上市,在港股市場占了相當大的比重,甚至可以說香港股市也是變相擴大的B股市場,是用港幣或者美元來買賣的市場。我們吸引了大量的內地企業,但是可惜的是,很多內地的企業來香港集資,卻并沒有在香港開拓它們的業務,募集的資金回到了境內或者流向海外。我們單純扮演著交易平臺的角色,從上市公司那里獲取傭金,沒有真的推動上市公司帶動香港當地的經濟發展。
實際上,海外投資者對港股有興趣無非是看中中國的發展,投香港的股市也是投中國的發展。如果我們幫助企業募集的資金不完全回到國內,而是利用香港的平臺走出去,港股上市公司在海外投資的企業,繼續由香港幫助融資,香港就扮演著更加全面、國際化程度更高,對國家更有助益的國際金融市場了。
香港有著法律、制度、文化多方面的優勢,香港采用普通法,在東盟地區廣為認受;香港資本市場有著較長的歷史,制度建設透明;此外,香港和東盟國家本身就有悠久的人脈血緣關系,文化交融深厚,這些都是香港能夠和不同國家的企業開展合作的基礎。
香港政府也在積極鼓勵香港企業和在香港上市的企業開闊視野,發現商機。9月13日,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率團訪問哈薩克斯坦,與當地官員和商界探討在“一帶一路”戰略下的合作商機。14日,香港特首梁振英率團去廣東與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省長朱小丹會面,表示繼續落實好《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積極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內地企業走出去所帶來的國外企業(含中資企業)在香港掛牌上市融資發債,豐富香港股市交易品種,內地投資者通過滬港通、深港通平臺有更多的間接海外股本投資工具與更多投資選擇。這些都需要時間,但是好的想法要一個個落實。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陳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