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6陸家嘴論壇現場
2016陸家嘴論壇今日在黃浦江畔拉開帷幕,本次論壇以“全球經濟增長的挑戰與金融變革”為主題,全球金融機構和企業領袖及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深入探討金融創新與監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保險業改革新起點等熱點話題。
央行副行長張濤:金融體制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需要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張濤在論壇演講時表示,金融體制改革在整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中需要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金融體制改革需要通過豐富金融機構體系、健全金融市場體系、完善金融治理體系,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絕對性作用。從而進一步增加和完善金融供給,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和供給的效率,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張濤說。
去年以來,作為中央銀行,人民銀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會同相關部門也加大了對“三去一降一補”的金融支持力度,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目前來看,這些措施正在取得初步成效。”張濤表示,未來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需要在制度、體制、改革和系統設計上下大功夫。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必須疏通血管,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系統性地落到實處。
張濤指出,整體上來看,我國金融業目前已經形成了多樣化的金融機構體系、比較復雜的金融產品體系、信息化的交易體系和不斷開放的金融市場。但總體而言金融服務的總體水平還有上升的空間。
保監會主席項俊波:保險業將在四個方面服務供給側改革
中國保監會主席、論壇共同輪值主席項俊波在主旨演講中表示,未來,保險業將從四個方面更好地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的思路是做到四個著力。
一是著力優化保險供給,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圍繞新常態下社會結構轉型、中產階級的崛起和消費習慣的變化等新趨勢,推動保險產品和服務升級,切實解決保險消費中買難賣難并存的問題,為消費者提供更全面、更貼心、更便捷的保險保障。包括:推動個人稅收遞延型保險落地,推動傳統養老模式向醫養轉變等措施,發展高端醫療保險、家財保險、旅游保險、教育保險等,助推人民群眾提升生活品質。
二是著力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三是著力補齊社會保障的短板,推動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充分發揮保險的社會穩定器的功能,把商業保險建成社會保障體制的重要支柱,成為政府改進公共服務、加強社會管理的有效工具。
四是著力增強社會托底水平,為改革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為促進就業妥善安置下崗職工貢獻力量。
銀監會副主席郭利根:發展普惠金融要補足金融結構性短板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郭利根在論壇演講時指出,發展普惠金融要補足金融結構性短板。要積極探索符合普惠金融發展的業務模式和產品服務,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如允許投貸聯動試點、探索科創企業金融服務新模式。他還提到深化注重信息系統建設和網絡技術運用、深化金融服務與“互聯網+”的融合,創新信息采集方式,提高服務精準度等。
郭利根指出,發展普惠金融,首先要轉變理念認識,防止三種傾向,即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濟、普惠金融不能等同于小額信貸,以及普惠金融不是全民辦金融。
郭利根強調,要補足金融結構性短板,增強服務能力。具體來講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進一步完善普惠金融機構體系;進一步完善普惠金融發展機制,提升風險管控能力; 積極探索符合普惠金融發展的業務模式和產品服務;積極借助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降低成本,提升服務客戶的需求能力。
證監會副主席姜洋: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規范大股東行為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姜洋表示,新時期建設資本市場需要把握好幾個重點:夯實市場基礎,提高服務能力;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處理好事前防范和事后處理的關系;優化投資者的回報機制,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制度,加快健全多元糾紛解決機制。
姜洋指出,只有市場基礎扎實且牢靠,配置資源和風險管理等功能有效發揮,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服務才能落到實處。而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就要進一步優化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要規范大股東行為,給投資者一個真實的上市公司。
他強調,要推進并購重組市場化改革,強化市場的優勝劣汰功能,加強對忽悠式重組、跟風式重組等監管,引導上市公司規范運作,老老實實做好主業,鼓勵上市公司加大回報投資者的力度,促進市場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的形成。
在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上,姜洋認為,要堅持防患于未然的理念。要引導機構主動加強風險控制,充分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并且防止盲目擴張規模的傾向,在穩健經營上下功夫,合理有序開展業務活動。當前要在維護市場平穩運行的基礎上,規范互聯網股權融資活動,防范私募基金、股權眾籌等領域的風險。
在保護投資者利益方面,姜洋提出五點:把好市場入口關;進一步優化投資者的回報機制,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制度,加快健全多元糾紛解決機制,保證投資者的分紅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各項權力;加強投資者風險警示,引導投資者理性參與交易;持續做好新聞發布工作,加強透明度建設,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穩步推進資本市場對外開放。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目前情況下中國不會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表示,目前而言,中國宏觀上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條件還沒有,但如果把握得不好,小的矛盾積累會導致大的風險產生。
吳曉靈指出,從宏觀上來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根源是經濟結構失衡以及宏觀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失調。從微觀上來看,系統性風險來源于市場主體、企業、金融產品的信用杠桿加大和信用鏈條的延長。應該說,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宏觀上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條件還沒有。但如果把握得不好,小的矛盾積累會導致大的風險產生。
吳曉靈認為,應堅持投資者適當性原則,縮短信用鏈,降低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讓金融產品回歸為經濟實體服務、簡約透明,是金融未來改革的方向。創新并不在于花樣有多少,而在于能不能不斷適應市場主體對金融產品的需求。在監管上就應該實行穿透式的監管,要看到最終投資人和融資人,如此才可以分清楚投資人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才能夠真正地落實投資人適當性原則,縮短風險鏈,減少系統性風險。
證監會國際合作部主任祁斌:A股納入MSCI是必然 境外投資者進入要趁早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際合作部主任祁斌在論壇期間表示,對于MSCI納入這個事情,只抱一個順其自然的態度,長期來看A股被納入是歷史必然,早晚會發生。
祁斌建議,對國際投資者而言,如果想進入一個市場,最好不要等太久,如果等到這個市場已經很成熟很完美了再進入,也就太遲了。
中國A股市場已經是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也是全世界第一大新興市場,而且是全世界增長最快的市場。祁斌表示,理論上來說,一個沒有A股市場國際指數,至少是不完整的。相關部委近年來一直致力于推進吸引國外機構投資者,比如說交易所對停復牌制度的改進,證監會對名義持有人權利的確認,這些都是市場改進的一些方面。
上交所副總經理闕波:“滬倫通”采用訂單驅動模式
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闕波表示,全球交易所在金融危機之后做了很多創新,各大交易所也有很多合作,比如“滬倫通”是訂單驅動模式。
闕波表示,隨著中英雙方金融貿易發展日益深入,上交所和倫敦交易所也到了有可能探討實質性合作的階段,就是“滬倫通”項目。“滬倫通”涉及到兩個市場、兩個國家的法規、監管框架、監管的變革,這些問題都非常復雜。
現在為止各國有一個國際監管組織合作,制定了一些基本的原則和框架,比如說控制風險、保持市場穩定、保護投資者、加強執法等。從交易所來講,也有治理監管的層面,也會要求上市公司依法披露、充分披露、有效披露,同時需要會員了解自己的投資者,了解自己的客戶。
倫敦很多上市公司通過倫敦的監管機構、倫敦交易所的幾輪審核,都是非常棒的上市公司。在上交所上市的公司也是經過了證監會、交易所,并且經過了市場的檢驗。所以,希望中英雙方的監管機構,在市場控制、創新發展、投資者保護方面取得平衡的基礎上,在效率合作方面有所突破,這對將來中英項目的合作落地非常有幫助。
中行副行長高迎欣:中英金融合作進入黃金時代
中國銀行副行長高迎欣在論壇演講時表示,英國倫敦成為僅次于中國香港的第二大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中英在金融領域進入黃金時代。
高迎欣表示,倫敦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擔任重要角色。英國發行30億元人民幣主權債券,以及習主席訪英期間,中國人民銀行在倫敦發行50億元人民幣央行票據,以及最近中國財政部在英國發行30億元人民幣國債,這些都是里程碑式事件。
“英國在人民幣國際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中英兩國在金融領域進入黃金時代。”高迎欣如是說。
上海市長楊雄:2015年上海證券市場股票交易額位居全球第二
上海市市長、論壇共同輪值主席楊雄在開幕致辭上表示,2015年,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了1463萬億元人民幣,證券市場股票交易額位居全球第二,年末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四,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現貨交易量保持全球第一。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上海正在制定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三五”規劃。總的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邁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楊雄表示,上海將堅持以人民幣產品市場建設為核心,不斷拓展人民幣產品市場的廣度和深度,豐富人民幣產品和工具,完善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系統,提升人民幣在岸價格國際影響力。加快推動上海成為全球人民幣基準價格形成中心、資產定價中心和支付清算中心。未來五年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至關重要。“我們必須把金融中心建設放在全球經濟、金融格局深刻變革的大趨勢下,放在國家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大格局中,放在國家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上統籌謀劃、深入推進。”
據悉,2015年上海金融業增加值超過了4000億元人民幣,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了16%。金融機構總數達到了1478家,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開業,上海保險交易所等一批重要的金融要素市場相繼落戶。
(汪亞/綜編,綜合證券時報、中國證券網等)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