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創新創業,備受世界關注。
現在,全球的制造產業鏈都面臨著結構性調整。美國再工業化,德國進行工業4.0升級,日本發布制造業白皮書,經歷了2008年金融泡沫后,發達國家紛紛出現了重拾制造業動能的趨勢。
2016年的中國制造業也面臨著重重考驗:全球需求疲軟、國內增速趨緩、產能過剩、勞動力價格增長、土地升值,各類重壓疊加,制造業企業的道路愈發逼仄。
廣東是中國對外貿易活躍、制造業發達的省份之一。中央在支持廣東加快建設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基礎上,同意廣東作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試點省,還批復廣東建設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廣東有著其他省份所不具備的制造業優勢,也面臨著后來者的競爭壓力。廣東的突破點在哪里?在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上,廣東有著怎樣的現實經驗?為此,《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專訪了廣東省副省長溫國輝。
廣東有著名企發展土壤
《財經國家周刊》:華為、騰訊、格力,這些都是廣東的名企,也是整個國家的名片。是什么原因讓這些名企能扎堆在廣東誕生和發展?
溫國輝:我想這跟廣東的機制體制、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等因素都有關,這是一個綜合的體現。可以這么說,廣東能吸引這些企業,留住這些企業,也說明了廣東有自己的這種氛圍、土壤和優勢。
我想第一是我們有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政策體系。比如最近廣東提出要大力推動企業自主創新,要建設自主創新示范省,要率先建成創新型廣東,用一系列目標和舉措來推動。我們從政策措施上出臺了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定,還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創新驅動先行省的意見。
我舉個例子,2015年初我們是以省政府1號文出臺了關于加快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意見,這個意見提出了企業的研發準備金制度、創新補助政策等。我算了一下,大概有12項在全國都是屬于先行先試的政策。這個政策出臺,在社會特別是在創新創業這個群體里面,引起了很強烈的反響。
第二,廣東的優勢在于它的市場化程度非常高,市場經濟比較好,這是廣東突出的優勢。我們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最重要的是從政府自身的改革抓起。比如說,簡政放權、推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等。就是要做到用政府權力的減法,來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
市場程度高,人才就能夠得以聚集。同時,又能夠推動人才流動。1998年是華為擴張最快的一段時間,那時候它每年要在全國招收一萬多大學畢業生,那都是很優秀的高校畢業生。一萬多人推動了華為的發展,華為反過來又培養了一批技術和管理的人才。
到了本世紀初,互聯網發展很快,包括騰訊這些企業又集齊了一大批人才。很多原來在華為的人又流動到騰訊這些互聯網企業,對廣東甚至全國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撐和推動作用。
第三個優勢,廣東的產業規模非常大。廣東是制造業大省,在這方面,我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來打造創新體系。現在可以這么說,我們已經初步形成了以戰略新興產業為主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現在像新一代移動通訊、新型平板顯示、半導體照明等有七個產值超千億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群體,培育了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有核心關鍵技術,有市場前景的骨干企業,這些成為我們創新的主體力量。
《財經國家周刊》:你說的廣東這些體制機制、市場化程度高等環境對企業的創新有多大的影響?
溫國輝:到目前為止,廣東的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連續七年位居全國第二,創新經濟績效和科技創新環境等多項指標位居全國第一,高技術制造業規模全國最大,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占了全國的差不多七成。
舉幾個具體例子。第一就是我們廣東創新要素高度集聚。廣東研發經費的投入強度是很高的,2015年我們已經達到了1800多個億,占GDP比例達到了2.42%,而且,1800億里面企業的投入差不多占了90%,這在全國是第一的。這90%說明什么?這是企業為主體,市場化程度很高的投入。
另外,廣東創新人才也加快集聚,全省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總量分別達到了70萬和273萬,我們還先后引進了117個創新創業的團隊和89名頂尖人才。廣東高校有138所,這個數量也是全國第二。
第二,創新載體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比較多。廣東現在有國家級的高新區11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總數已經超過1萬家,國家級創新平臺有132萬家。還有各類新型研發機構,有120多家。另外,廣東也是在國家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布局建設比較多的一個省。比如我們現在有國家基因庫、國家超算中心、中微子實驗室等,這些都布局在廣東省。
第三,創新成果產出水平,廣東也是全國領先。比如說,廣東知識產權綜合發展指數、專利綜合實力,一直都是在全國首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占全國一半以上,廣東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了10.56件,產業技術的自給力提高到70%左右,這說明廣東從對外技術依賴型向技術自給型轉變還是非常快的。
第四,創新企業加速集聚,廣東尤其是珠三角地區,集聚了像華為、中興、騰訊、大江科技等等一批創新成果多、產業化能力強、國際競爭力強的高新技術企業。另外,這些企業正在加速把它的技術優勢向產業化優勢轉化。比如廣東的省屬國有企業廣晟集團研制的DRA數字音頻編解碼技術,現在是有12項國家發明專利,已經成為國際國內的標準。中興通訊自主研發的基于CDMA技術的標準,現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運用了。
廣東省在創新驅動發展上,總體來說還是比較粗放,能力還有待于提升。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好,新型支柱產業也好,規模還沒有形成。
各種“忙”的廣東創客
《財經國家周刊》:廣東人一直給大家勤勞能干、非常忙碌、吃苦耐勞的印象。現在,廣東年輕的創客們有哪些新特點?
溫國輝:廣東人給人家感覺忙忙碌碌的。不過,廣東人這個忙,還真有他自己的特點。改革開放后,廣東有這樣的經濟發展成就,跟我們廣東人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這樣的魄力有關系,和這種忙也是有關系的。廣東還有一個忙,叫做包容共享的忙,他需要你和大家一起來忙,海納百川,不排外。另一種忙,是廣東人會吃會玩的忙,大家都說吃在廣東,廣東人喜歡美食和娛樂休閑,這種在高效運轉下的高度緊張的創新創業的同時,又能勞逸結合,張弛有度。
所以,這種特質也比較好地吸引了創新創業的創客,他們愿意來廣東,在廣東能扎下根。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下,新一代的創客們,除了秉承老一代的傳統特質外,也有自己非常鮮明的特點。第一就是創業的群體現在非常廣。以前講到創業,那是高大上,聽起來都是海歸、高科技精英。現在在廣東創業的有在校學生、高校畢業生、異地勞務人員、復退軍人,甚至在縣鎮的婦女同胞。我們對縣鎮婦女同胞也有專門的支持創業的政策。各個群體都加入創業創新的行列里面來,這是一個特點。
第二就是創業的領域更加寬。以前,廣東講到創新創業,基本上還主要在制造業、服務業,而且是傳統服務業,還是實體投資運營為主。現在就非常寬廣了,電子信息、電子商務、文化創意,還拓寬到新能源、新材料等。有的還專注于掌握核心技術,走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這樣的發展路子,在產業領域已經嶄露頭角,甚至催生了新的產業變革。比如創客陳海嘉成功創立了干細胞全產業鏈。還有秦磊,他累積開發運用超過百臺以上的工業機器人,這些都是很典型的案例。
第三個特點就是引領帶動作用更強。新時期的創客們善于整合,善于利用各種資源,敢于突破傳統和跨界融合,能夠給創造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還起到了示范引領的作用,能夠輻射帶動行業,能夠輻射帶動周邊發展,比較典型的像深圳奧比中光公司自主研發的3D傳感器和3D計算芯片,引領了行業的發展潮流。
《財經國家周刊》:廣東打造了哪些平臺給這些創客和創客產品交流?
溫國輝:廣東市場化程度非常高,還有一個優勢就是開放程度也很高。廣東的發展都是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這是我們廣東的經驗。近年來,我們緊緊抓住推進“一帶一路”戰略這個契機,更加密切了跟歐美這些發達國家在技術、人才、管理、金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主動來對接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的新規則,鼓勵企業更多地走出去,引進來。應該說我們也基本形成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形成了廣東參與國際的新優勢。
深圳有一個很重要的平臺叫高交會,就是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現在已經打造成為全國高新技術領域對外開放的一個很重要的窗口,也是全國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的一個重要平臺。還有一個就是廣州留交會,全稱叫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成為吸引海歸人才的一個重要平臺和品牌。
舉個例子,騰訊一開始的時候也不是一帆風順,也是不容易。他們當時有一段時間想籌措運營資金,差點就把QQ軟件給賣掉。后來,就是參加剛才說到的高交會,得到了第一筆風險投資,創新步伐開始加快,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傳統制造業對接創客
《財經國家周刊》:廣東在激發創業創新活力方面,有哪些新的思路和規劃?
溫國輝:下一步,我們想要做好這幾個工作。一個就是要加快建立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就是要明晰市場和政府在推動創新中的功能定位,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最重要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去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而政府更多的是在機制體制的改革,在服務水平效率上的提升。特別是要加快推進建立市場化、法制化、高效率的創新治理制度。
第二,要加快形成促進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我想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著力點就在于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的協同,形成這種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的一個機制。
第三,要加快完善激發創新者活力和動力的政策體系,特別是要加快構建創新人才引進培養及使用的激勵機制,也要探索建立充分體現智力勞動價值的分配機制。
第四,要加快構建深化開放創新的工作格局。我們除了要發揮好毗鄰港澳這個優勢以外,特別要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契機,在高等教育、技術、研發、人才、交流、金融服務等等方面,加強國際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的創新資源,鼓勵引進創新成果在廣東的產業化,不斷提高廣東在全球創新體系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財經國家周刊》:廣東是制造業大省,當前,制造業轉型升級在全國都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如何在制造業中推進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如何通過創新驅動來破解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難題,廣東有怎樣的考量?
溫國輝: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廣東已經成為我國的制造業大省,也是全國重要的制造基地。但是,創新能力、產業結構、智能化水平,包括產品質量,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我看來,我們就是要抓住創新驅動戰略這個重大機遇,來推動廣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首先就是強化企業自主創新主體的地位,打造工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企業仍然是市場的主體,企業也始終是創新的主力軍。你有了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你就有了創新驅動戰略與工業轉型升級的最重要、最關鍵的力量。
接下來就是把各行各業的大型龍頭創新企業扶持好,發展好,推動他們發展壯大為行業內的創新領頭羊,從而實現我們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生產模式創新、組織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這樣的話,能帶動我們整個產業鏈條的創新。
第二,廣東省主要以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我們已經在全國率先制定出臺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培育建設了一批智能制造的示范基地和骨干企業。我們還大力推動機器人運用,機器換人行動計劃。我們也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特別是今年,我們特別提出來要打造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這一個產業帶,來提升廣東智能制造、智能裝備的發展水平。
第三,我們現在也特別注重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創業創新這個過程中,怎么來推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呢?比如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創客技術創新和產品設計能力的優勢,來彌補傳統制造業比較薄弱的設計研發環節,提高產品整體附加值。我們利用創新創業個性化定制化產品的生產需求,來倒逼制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變。廣東現在有不少傳統制造企業,開始主動去跟創客們對接,為創客提供不同規模的批量生產服務。比如深圳市機械行業協會,發揮他們行業的特點,著手建設智能裝備智慧工廠,來滿足創客產品批量的生產需求。
除了干貨,就是走私貨!——掃描二維碼關注新浪雜志官方微信,專注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