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一帶一路”進入了緊張有序的政策落實階段,中國與國際社會的溝通、交流正與日俱增。但不可避免的,一些國家的機構和民眾仍舊對“一帶一路”倡議存有疑慮,尤其是對于“一帶一路”究竟要解決什么問題、達成什么愿望,其理解還存偏差。
反觀國內,迄今一些觀點和言論也不乏誤讀,將“一帶一路”等同于我國對外投資和過剩產能輸出等提法,嚴重影響了國際社會的接受度和認可度。同時,政府部門的國別風險報告滯后等因素,導致了企業“走出去”的風險并未減少且被輿論逐步放大,各方對于“一帶一路”投資收益的質疑亦不斷加深。
國際社會亟待釋疑
實際上,“一帶一路”兩個本質問題尚未得到足夠重視:
其一,“一帶一路”本質上是中國試與國際社會共同發展和繁榮提出的一個倡議,而只有在國內才適合講這是中國的發展戰略。這一點上,由于國內各界沒有注意到國內外語境的差異,對外也過度強調“一帶一路”是中國的戰略,造成了一些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理解的誤差,給“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鋪陳帶來了一定阻力。
例如,我在柬埔寨調研中國水電集團的投資項目時,發現當地一名村婦將自己的兩個孩子都送到了中國水電開辦的中文學校接受中文教育。問她為什么要這樣做,她說,是不是以后柬埔寨會被中國占領了,孩子學些中文能未雨綢繆。
而在最近一次中澳高級別對話中,一位知名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學者也直言不諱地提問稱,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且軍費快速擴張,眼下又高調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意欲何為?
同樣,一些歐美國家的大型智庫也提出類似追問,一些欠發達國家尤其亞非拉地區的機構、民眾,甚至表達出了對“一帶一路”的恐懼感。
“一帶一路”本質上是一項國際區域合作倡議,中國是真心實意地秉著親、誠、惠、容的態度,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商、共建和共享紅利。接下來的工作中,中國也應該更為強調倡議的概念,避免戰略這一概念給國際社會帶來的不安感。
其二,在與國際社會的持續溝通中發現,一些國家對于“一帶一路”很有認同感,但空間上似乎不處在“一帶一路”沿線區域,也因此對中國的政策對接存有疑慮。
需要強調的是,“一帶一路”并不僅僅只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直接覆蓋區域,而是多條“帶”與“路”的總集合,不嚴格框定起點終點,而是開放的經濟體系,是一個巨型的新型國際區域合作平臺。
換句話說,“一帶一路”的空間邊界是模糊和包容的,凸顯了東方智慧的精妙,而中國也須因此對部分接受度尚低的國家和地區,采取彈性合作的方式,先落實具體項目再洽談戰略框架。
國內觀念亟待糾偏
即便在國內,眼下也存在不少對于“一帶一路”的誤讀。
其一,就是將“一帶一路”建設與對外投資劃等號。
實際上,為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中國還需要諸多方面的努力,包括企業和資本“走出去”,包括進出口產品貿易,也包括逐步構建面向全球的大型自貿區網絡建設,同樣包括構建圍繞“一帶一路”平臺的大小自貿區網絡以及主動積極的周邊外交戰略等等,是包含了貿易、投資、金融、基建、人文等多方面、多領域的全面開放型經濟體系。由此,盡管企業“走出去”是“一帶一路”的一個方面,但不能將其直接劃等號,應該同時重視多維度的體系構建。
其二,有專家提出“一帶一路”須逐步輸出中國現有的過剩產能,這一觀念更是有害。
當下,全球都對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投以大量關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更高度警惕。在泰國調研期間,泰國發展研究院院長就直言不諱稱,中國高耗能、高污染的鋼鐵產業,“泰國可不要”。
因而,我們更應該綜合考量國際產業布局,以優勢產能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為主導方向,夯實“一帶一路”的產業基礎。
還有一種說法,稱中國在“一帶一路”的推進中,重點要保障資源能源這一主要目標,由此加深了全球對于中國“資源掠奪論”的誤解。
為此我們必須明確,實現“一帶一路”的前提是我們與沿線國家的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任何形式的“產能輸出論”、“資源掠奪論”都將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中國首先就應該在國內實現觀念糾偏。
其三,國內一些專家學者已經針對“一帶一路”的資金來源和使用提出了疑問。這確實是當前面臨的重大問題,尤其國際環境空前復雜多變,企業“走出去”的風險驟增,導致投資收益的不可控性增強。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應該看到風險中蘊藏的巨大機遇。
相比較“一帶一路”和APEC各自搭建的國際平臺,兩者和而不同,盡管擁有俄羅斯、中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東盟七國等成員交集,但兩者在區域上仍然存在巨大差異。
統計顯示,APEC成員國已占到全球人口的40%左右,成為全球覆蓋范圍最大的幾個巨型國際聯盟之一。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貢獻了APEC約63%的人口,但貿易總量和經濟總量卻分別僅約占其一半左右,表明“一帶一路”蘊藏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和經濟增長點。
至于“走出去”可能遭遇的風險,建議我國大型企業逐步建立系統性的風險識別和防范機制,可參考有關機構針對“一帶一路”出臺的年度國別風險評估報告,也可以開展商業性國際咨詢,動態跟蹤風險信息和采取風險防范措施。
這一點上,我國政府部門的國別風險報告已經稍顯滯后,靜態信息居多,缺乏動態的、成體系的風險分析和評估,亟待改進。
(本文作者系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際合作室主任,由本刊記者聶歐整理)
除了干貨,就是走私貨!——掃描二維碼關注新浪雜志官方微信,專注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