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城市】一個鎮 (街) 一個“產學研”平臺
揭秘無錫惠山“院士產業鏈”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克 | 江蘇報道
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和現代鄉鎮企業的發祥地之一!吨袊洕芸酚浾呓赵谶@一國內傳統產業密集度最高的縣級區域調研時發現,該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之順暢、新興產業優化發展之迅猛,打破了人們“船大掉頭難”的思維常規,而其中,數十名中外院士、教授等頂級專家以及他們率領的數百名博士、碩士扎根鄉鎮、街道,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在家門口解決“智慧問題”
惠山經濟,長期以來都是土生土長的中小企業家“自彈自唱”,這種百花齊放的格局為鄉鎮工業的迅速崛起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進入21世紀,土地資源不足、生態環境脆弱、產業結構偏重等一系列問題,迫使企業轉型發展、優化升級,而企業普遍遇到了單憑一己之力難以突破的“智力屏障”;外地中小企業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成果轉化”模式又存在覆蓋面小、持久性差等致命缺陷,無法大面積運用于325平方公里土地聚集8700多家工業企業的惠山。
經過反復調研,惠山區設計了一套“前無古人”的“引智方案”——把高校院所直接引入惠山,按照當地的產業需求“定制”扎根本土的科研機構,用該區領導的話說,就是要“用‘私人定制’的方式在家門口解決‘智慧問題’”。
惠山區科技局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2012年10月由華中科技大學[微博]、無錫市人民政府、惠山區人民政府共同組建獨立事業法人單位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堪稱經典——該院依托華中科技大學的優勢學科,引入包括院士、長江學者在內的人才團隊,將學校研究成果進行轉化,目前,研究院已與惠山區100余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其中開展產學研合作31項,和無錫地區企業共建5個研發中心,投資孵化企業近6家!暗胤匠鲑Y出場地,高校院所技術入股,合作形成的科研機構由高校院所控股,實行市場化運作!痹撠撠熑苏J為,可以這樣概括惠山的“引智”模式。
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的示范作用隨之顯現——依托政府搭建的“平臺”,圍繞機械、冶金、電機電氣、新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等產業,惠山各鄉鎮(街道)陸續“復制”出具有學科優勢的“產學研一體化”機構。
到目前為止,已經成立江蘇數字信息產業研究院、中科院電工所無錫分所、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東北大[微博]學[微博]無錫研究院、哈工大無錫新材料研究院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博]無錫研究院,當地人稱之為“六大研究院”。
其中,與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合作的江蘇數字信息產業研究院,主要承擔新興產業引進培育功能;其余幾個研究院重點發揮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功能!傲笱芯吭骸睋碛兄型庠菏12人、外籍專家4人、國內教授50多人、博士碩士等高端人才300多人,形成了一支穩定、高效的技術、產品研發隊伍。優勢學科覆蓋惠山區各鎮(街道)的傳統支柱產業,并兼顧部分新興產業的未來需求,基本完成了“一鎮一院一產業”的總體布局!爸行∑髽I都能在區內找到人才和技術支撐,創新要素加速集聚,全面提升了惠山區的產業發展競爭優勢!被萆絽^科技局負責人說。
在合作中尋求“同頻共振”
惠山區科技局負責人認為,把研究院建在最基層,不只是為了讓“鄉下佬”攀親“城里人”,合作各方協力尋求“同頻共振”以實現科學技術的“價值變現”,才是其核心意義所在。因此,惠山的六大研究院都有其明確的市場定位和主攻方向。
開發區與清華大學合作建立江蘇數字信息產業園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國鋼管生產基地錢橋街道,與國內冶金領域最具聲望的東北大學,共建無錫研究院,研究導向是冶金產業的轉型升級。經濟總量一半來自新材料企業的玉祁街道,則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微博]聯合建立新材料研究院,視線瞄準合成材料產業;該院還引進了丹麥皇家院士貝森巴赫弗萊明教授,玉祁街道因此有了國際頂尖人才。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惠山得到的有關資料顯示,通過政策引導、專題對接等措施,科技與產業的融合程度大大提升,六大研究院與地方產業的“無縫對接”和基于“問題導向”的技術路線,解決了不少行業共性問題,25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更提升了惠山區在相關行業內的創新能力。
據統計,惠山已有318家企業與17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協作關系,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717項,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由此進入產業化快速通道。僅六大產業研究院與惠山企業達成的正式合作項目就達98個,達成初步合作意向近300個并呈逐年增長趨勢。
華中科大[微博]教授專家每年到惠山企業進行針對性調研超過300人次。哈工大研究院26位博士、碩士,長期駐扎在玉祁為中小企業提供難題攻關、工藝修復、新品開發等服務;該院還將與街道合辦EMBA班,專門培訓民企“創二代”。最早只能生產普通塑料膜的無錫中星膠帶公司,與哈工大研究院教授合股成立中易薄膜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硬質保護膜專供格力、美的、格蘭仕等家電巨頭,一下子結束了企業連續10年徘徊不前的局面。長安街道依托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建設石墨烯技術研發及產業應用創新示范基地,形成了20家研發型企業。目前,惠山區已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65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超39%。
“互補優勢、共享成果”,六大研究院自身也在“控股”模式下獲得了累累碩果。江蘇數字信息產業園已成功孵化企業334家,其中2家企業上市,多家企業進入上市輔導期,申報專利432件,其中發明專利169件;劉國松教授領銜的無錫腦鎂素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腦神經營養、神經突觸修復產品的研發生產;瞿研博士領銜的無錫第六元素高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專門從事石墨烯材料、研究、制備、生產和應用;白永平教授領銜的哈工大無錫新材料研究院,則計劃將4家院企合資企業在2~3年內形成人均產值100萬元的規模,最終實現共同上市。
在前進中期待“頂層設計”
惠山“一鎮一院一產業”的發展模式,得到了上級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積極支持,外地前來學習取經者亦絡繹不絕。然而,惠山區領導卻認為,目前的成功還只是“階段性成果”,全面推進、加速發展仍然有待國家政策的“頂層設計”。
惠山區有關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產業研究院”的進一步發展,首先遇到的制約因素是國家現有科研體系的相對守舊。
該人士認為,由于種種原因,高校院所對“產業研究院”這樣的新生事物缺乏清晰而深刻的認識,科研組織模式、資源配置方式、科技評價體系等方面的治理結構依然沒有根本性改變,從而體制、機制很難與產業研究院的發展需求相匹配。比如下到鄉鎮的科技人員,在職稱評定、勞動報酬、工作計量、權益分配等方面,受到種種制約,影響了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
已有的產業研究院自身的體制、機制,也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比如,絕大多數產學研平臺負責人都是純粹的技術專家,缺乏市場意識和營銷能力,對產業研究院的發展規律、經營理念和操作模式尚未形成相應的理論體系。
另外,即使是在惠山區,雖然已有很多企業從“協同發展”中得到了收益,但仍有不少企業在游移不定中“袖手旁觀”,與產業研究院對接的積極性不高。不可否認的是,大量中小企業自身的科技研發基礎還很薄弱,與高校院所相對“高大上”的技術存在脫節現象。
據悉,惠山區將以更大力度推進產學研平臺建設,分批次、分層級逐步推進研究院下屬研究所、研發中心或公共服務平臺與相關細分行業、企業的對接;按全面合作、重點合作、項目合作、意向合作等多個層次引導行業企業與產業研究院共建產業技術聯盟或行業研發中心,實現行業、企業“打包升級”。區委、區政府還將出臺一系列政策,對研究院引進人才、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合作研發給予特別扶持。同時,對產業研究院的科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等作出明確規定,激發和調動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注意到,今年2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這是時隔近20年國家首次啟動針對這部法律的修法程序,《草案》進一步完善了科技成果處置和收益分配制度、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獎勵制度和報酬制度,其目的正是從制度設計上破解科技成果與經濟效益嚴重脫節的現實困境。3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又出臺了《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提出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兑庖姟访鞔_了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并鼓勵科研人員帶項目流動或創業。法律修訂和意見提出為產業研究院的發展提供了宏觀依據,而惠山的實踐則可以看作是一個可資借鑒的微觀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