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評】本輪IPO重啟有顯著進步
《中國經濟周刊》特約評論員 葛豐
11月6日,中國證監會[微博]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宣布,進一步改革完善新股發行制度并且重啟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
恢復和保持合理適度的新股供給,有利于增加市場活力,增強市場功能,是穩定、修復和建設市場,促進市場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性利好。重任在肩但遠欠成熟的A股市場,實有必要在不斷改革完善新股發行制度的基礎上,逐步扭轉長期以來、廣泛散布的對IPO機會主義的認識與做法。
IPO是資本市場最基本的構件與體征,而A股市場之所以周而復始地暫停、重啟IPO,問題出在與IPO相關的制度基礎,以及由其引致的行為模式存在偏差。也就是說,對于A股市場真正需要考慮的,并不是動不動構成爭議性命題的要不要,或者能不能發行新股,而是究竟應該怎么樣發行新股。
制度改進空間較大的好處是存在較多帕累托改進的可能性,而且這些改進的邊際效應也會相對較為顯著。譬如本次重啟IPO所涉規則變化中就有,將申購時預先繳款改為確定配售數量后再進行繳款,投資者無需再像以往那樣頻繁“賣股打新”。這一變革可預期的正向效應至少有三點:
其一,顯著降低IPO對市場資金面形成的沖擊。如以今年為例,截至目前新股上市共募資1466億元,但在預先繳款制度下,網上網下凍結資金額高達28.41萬億元,平均認購倍數達到驚人的194倍,而這種本無必要的資金面“失血”,不僅經常打亂市場行情正常節奏,甚至還會波及貨幣市場等關聯市場利率形成。
其二,顯著提高投資者持股意愿,并進而凸顯績優藍籌股投資價值。此前A股市場因種種原因所致,一個很不正常的現象就是短線交易過于盛行,如有研究結果顯示,當今年A股年交易換手率(按流通市值計)至少達到600%時,散戶的總體換手率將達到2217%,也就是一年倒手22次,而美國納斯達克[微博]作為全球成熟市場中最活躍的股市,年換手率也不過只有2.5次;此外,A股市場另一個很不正常的現象是“價值投資”反而是一種失敗的策略。例證如2007年迄今長達8年時間里,上證50ETF、上證180ETF和滬深300ETF等代表性藍籌股ETF,表現均遠不及非藍籌股指數。
其三,上述正向效應疊加,使得IPO本身,有可能不再成為股市運行不易預判的干擾因素。這主要體現在此前因為發行制度存在較多不完善的地方,故此但凡股市向下調整過快過深,暫停IPO就總是會成為“不得不采取”的手段之一(A股不長的歷史中,暫停IPO就已近10次),但問題是,這種短期內或許通得過技術性論證的相機抉擇,在更長的時間跨度內往往并不利于投資者形成長期穩定預期,以及自擔風險、自負盈虧的市場意識。
當然,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任重道遠,但不管怎樣,站在岸邊永遠也學不會游泳。因此,仍在成長中的A股市場重啟IPO并持續改進發行制度,是學習、適應搏擊風浪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成熟理性的市場參與者理當樂見這種實質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