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9 10:46 來源: 經濟網-中國經濟周刊 程子彥 我要評論0 手機掃一掃字號: 文章導讀: 10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參觀哈姆林中心期間,他戴著3D眼鏡觀看醫療設備的展示。
p66
【產業·公司】虛擬現實技術2016年將有大跨越
國內亟須成立行業協會統一標準
《中國經濟周刊》見習記者 程子彥 | 上海報道
10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參觀哈姆林中心期間,他戴著3D眼鏡觀看醫療設備的展示。此前,習主席在參觀美國微軟[微博]公司總部時體驗過“增強現實”眼鏡是如何設計摩托車造型的。一時間,這些“眼鏡”火了起來。其實火起來還有這些“眼鏡”將撬動的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行業。
從谷歌[微博]眼鏡看“增強現實技術”
離現實還有多遠
其實,3D眼鏡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事,只是將3D技術連接于某種系統。如果看過3D電影,那么你也戴過。
倒是AR眼鏡作為一種增強現實技術正在被人類突破。增強現實及時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物體或提示信息疊加到真實場景中,從而增強用戶對現實世界的感知,代表性的產品是全息HoloLens,這是微軟與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合作項目。
根據微軟的發布和體驗者的描述,HoloLens可以通過手勢或者語音進行控制,穿戴后,虛擬的數字世界與現實的生活場景會在體驗者眼前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并不存在的人、物與世界就如同幻化出的海市蜃樓一般,栩栩如生地立體展示在眼前。發布后,微軟便開放HoloLens開發工具包應用程序。
但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微軟的HoloLens仍不太成熟,距消費者版可能還需5年或是更久。因為AR技術在短期還難以突破技術瓶頸。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谷歌眼鏡(Google Glass)的沒落,于2015年1月19日關閉。其實,2012年谷歌眼鏡誕生時是非常驚艷的,2012年 Google I/O 大會上,谷歌眼鏡以高空跳傘降落到發布會現場屋頂,并通過 Hangouts 視頻共享讓發布會現場和全世界觀看 I/O 直播的觀眾感受第一視角的高空降落感覺。盡管功能十分有限,谷歌眼鏡仍然和當年在火星自拍的好奇號火星車站在了一起,名列《時代周刊》評選的 2012 年最佳發明。
但正式發布后1500 美元的昂貴價格為消費者設立了購買門檻,再加之用戶體驗口碑并不好,使得開發者沒激情,就連自己項目團隊的工程師也相繼離職,谷歌眼鏡兩年的時間迅速從驚艷走向沒落。
深圳游視虛擬現實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深圳游視”)總經理金龍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AR技術在國內外均處于初期階段,差距并不是很大。但真正消費產品的推出還有距離。”
“妖股”暴風科技側證
“虛擬現實技術”競爭日趨激烈
如果說AR眼鏡看上去很美,但離現實卻很遠,那么技術難度上比它稍遜一籌,但也足以改變世界的VR眼鏡已經接近現實,并預計2016年將有大的跨越。
事實上,除了業內人士,一般人很容易把AR眼鏡和VR眼鏡混淆。如果說AR增強現實世界的信息,以更好地完成現實世界的任務,那么VR就是把人從精神上送到一個虛擬世界。
VR是利用計算機技術模擬產生三維的虛擬世界,讓使用者及時、沒有限制地感知虛擬空間內的事物。VR其實并不是新鮮事物,早在1960年代,就已確立了VR技術的基本原理;1990年代,VR試圖商業化但未能成功。
2014年3月26日,以Facebook 20億美元收購Oculus為標志,全球范圍內掀起了VR商業化普及化的浪潮。Facebook創辦人扎克伯格選擇進軍虛擬現實領域時表示:“虛擬現實將成為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之后,計算平臺的又一大事件,主要計算平臺的控制者將定義整個科技行業。”
Oculus VR公司的虛擬現實頭盔Oculus Rif內置3D立體顯示器和多個運動傳感器,可帶給人們數十年來科幻小說所描述的體驗。將Rift捆綁在頭上,啟動一款兼容性游戲,就會有進入一個全新世界的感覺。按照計劃,Facebook將Oculus在游戲里的現有優勢延伸到新的領域,包括通訊、媒體和娛樂、教育和其他領域。
2015年7月28日,索尼緊隨其后發布了Project Morpheus,更是將虛擬現實技術推向新的高潮,預計 2016 年會上市。
國內市場方面,被人稱為“妖股”的暴風科技作為VR眼鏡的先行者,于2014年9月在北京召開主題為“離開地球兩小時”的新品發布會,正式發布了暴風魔鏡。暴風魔鏡是一款虛擬現實眼鏡,在使用時需要配合暴風影音[微博]開發的專屬魔鏡應用,在手機上實現IMAX效果,普通的電影即可實現影院觀影效果。目前產品已經迭代至第三代,預計2015年年底推出魔鏡4和VR一體機。
同時,國內許多創業公司也看好這一市場,目前已經出現數百家專注于VR的創業公司。如VR垂直門戶87870,2015年7月完成A輪融資,高達3000萬美元。
預計,國外VR技術在2016年將會達到消費者級別的門檻,各大品牌將會陸續發布消費者版的產品,內容制作方也會快速跟進,已經具備了商業大規模爆發的基礎。
企業呼吁
建立虛擬現實技術中國標準
反觀國內,深圳游視總經理金龍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國內外的虛擬現實技術還是有一定差異,我們國內的VR還處于工業級的應用,整體來說并沒有形成產業鏈,硬件和內容都相當匱乏,沒有重量級的應用。”
深圳游視脫胎于西安光機所,成立3年,產品歷經3代研發,自主研發了虛擬現實眼鏡等產品。
困擾金龍的是,雖然他認為VR是下一代的顯示技術,10年后預計市場規模可能是幾千億美金,但目前國內的產業資本對這項新技術的敏感性不夠強,沒有內生性的動力來支持新技術的開發,在供應鏈上的制約非常大。
目前,不管是AR還是VR,雖然專注于此領域的公司有近百家,但多數團隊都是技術型的創業團隊,對行業的商業模式和應用方案并沒有成型的思考,產品化能力捉襟見肘。和國外比,在高性能的傳感器領域還有很大的差距,在GPU底層開發上的技術也比較薄弱,軟件主要是在圖像拼接和播放器領域還有較大的差距。這些差距需要大量的投入以及人力資源才能追上。
同時,投機性過強也成為阻礙AR/VR發展的主要原因,很多產品在存在明顯瑕疵的情況下就急于發布。在大廠都明顯在炒作概念的環境下,很難指望小廠能踏踏實實做研發。
金龍以一位業內人士的身份建議,國內的產業資本應該形成行業協會,推進VR中國標準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