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術】縱橫當代的東方神韻
專訪中央美術學院[微博]版畫系副教授唐承華
p87
唐承華
1964年生于福建;1988年畢業(yè)于福建師范大學美術系油畫專業(yè);1992年日本名古屋藝術大學研究生畢業(yè);1995年畢業(yè)于日本愛知縣立藝術大學研究生院油畫專業(yè),獲藝術碩士學位;1994—2002年被聘為日本NHK文化中心講師;1999—2000年,赴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藝術研修;2002—2005年,被聘為西安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現為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文|潘呈杰 關天舜
唐承華的工作室位于北京五環(huán)邊一處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掩映在一片寂靜的樹林和一方清澈的水塘間。唐承華喜歡在最貼近自然的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一如他的作品,無一不蓬勃著醉人心脾的自然之美。
p86 《那天,陽光燦爛》
《那天,陽光燦爛》
將探索的步伐邁向世界
唐承華在福建師范大學讀書時,正逢藝術界著名的“85思潮”,年輕的唐承華看到了波及東西方的當代藝術大潮洶涌澎湃,他決定走出去,到當時的亞洲文化中心日本繼續(xù)深造。從1989年開始,唐承華不斷地通過創(chuàng)作與展覽的方式拓展自己的藝術空間、表現自己的藝術思考。此后,又數次遠赴美國、歐洲,將對藝術的探索步伐邁向了世界,以更加廣闊的視角放眼全球,用更加兼容的目光凝視藝術。談及十幾年來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經歷,唐承華說:“與不同種族文化的藝術家交流,使我感受到了當代藝術的存在感,拓寬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可能性。”
唐承華多年來的創(chuàng)作跨越多種藝術領域,版畫、油畫、裝置、陶藝、設計……作為擅長“跨界”的藝術家,唐承華表示:“藝術創(chuàng)作應該是無限的,沒有框架。藝術家通過不同的媒介、不同的素材來展現自己的創(chuàng)作緯度,思想要通過媒介的轉換來實現對藝術的思考。”唐承華是個愛思考的藝術家,他把思考和動手視作靈感的來源。
唐承華十幾年來一直保持著極高的創(chuàng)作數量和展覽頻率。除了對藝術本身的熱情以外,唐承華還有一個秘訣,那就是勞作。唐承華說:“藝術家有很多思考來源于勞作,我喜歡在生活和教學中多動手,并享受這種滿足感,然后通過展覽來分享這份喜悅,每一次展覽都象征著我每個階段的思考。”唐承華在每個階段通過創(chuàng)作和展覽與更多的思想產生碰撞、共鳴,在此過程中又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從而形成一種高效的良性循環(huán)。
在眾多外國觀者眼中,唐承華的作品與世界當代藝術節(jié)拍吻合的同時,更充斥著強烈的東方韻味,寫意與抽象,水墨與園林,種種東方文化之美讓人目不暇接。同海外的觀者分享自己揮灑出的力與美,被唐承華視為一種責任。
p86(2)《風景No.2》
《風景No.2》
植根自然的抽象與表現
唐承華在半年前開始創(chuàng)作名為《轉景》的個人展覽,與以往的展覽不同,此次展覽唐承華力求渲染一種與自然景觀有關系的畫面感,并加入影像作品,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過程呈現給觀眾,從而達到藝術的立體空間感以及觀者與藝術家的思想交流。
唐承華熱愛描寫自然之美、四季之景、萬物之力。談到用抽象的手法表達自然的神韻時,唐承華頗有心得地說:“東方文化中的墨,在我的作品中是非常強烈的魂,通過黑色作為整個作品的構架,具有強烈的美感和沖擊力,黑是有力度的,有視覺張力的。以肢體的律動般配合其他的顏色形成對自然的夸張和虛擬,就像音樂的節(jié)奏和音符。”
唐承華在創(chuàng)作中從不局限于表達形式,他認為多元化是當下藝術界面臨的必然趨勢。而又不同于簡單的材料組合,在唐承華的藝術世界里,看到的場景、摸到的材料、聽到的音樂,都會通過自己的篩選尋找到對應的創(chuàng)作素材。在不斷的嘗試過程中,唐承華更像是一個孩子,對所有的東西都充滿了好奇。“在找尋不同的表達方式時,我對‘可以的’、‘不可以的’或是‘也可以的’非常好奇,種種不確定性本身就是一種魅力,我都想去嘗試,這種感覺特別美妙。可能有些很成功,有些并不完美,但在過程中總能找到激情和可塑性。”唐承華說。他力圖通過自己的探索來實現對原有規(guī)則的重塑、對傳統(tǒng)觀念的摒棄、對視覺經驗的打破,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方法論。這種對立中的和諧使他有了太多的東西可以去做。
唐承華每天的生活非常規(guī)律,往返于工作室與美院,教學與創(chuàng)作占據了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偶爾也騎上摩托車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或者到全國各地去寫生。幾十年如一日的創(chuàng)作反而讓他的熱情越來越強烈。每完成一個作品,都發(fā)自內心地愉快。我想這就是藝術家最好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平靜中飽含著熱情,熱情中洋溢著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