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食品、萬科、華大基因、凱達環保四強聯手
【產業·公司】微藻技術治理畜牧業污染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宋明霞
國慶前夕,大成食品集團、萬科集團、華大基因及凱達環保宣布合作,這4家在各自領域內堪稱翹楚的公司,聯手跨界進入環保產業。4家公司共同成立綠倍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綠倍生態”),試圖通過微藻技術為畜牧業提供生態環境解決方案。
霧霾、PM2.5、碳排放……隨著社會環保意識的增強,這類污染熱詞幾乎婦孺皆知。然而,畜牧業污染也不容小覷。一項來自養殖業的權威調查顯示:我國現有7億頭豬、1500萬頭牛,一年的糞污就有31億噸。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這些排放物中相當大一部分未經處理。
大成食品集團董事局主席韓家寰表示,與因“冒煙”而備受矚目的鋼鐵業、煤炭業相比,畜牧業污染可謂悄然無聲,但實際上已成為國內僅次于鋼鐵、煤炭的最大污染行業。他呼吁,“畜牧業污染治理不能再退讓了,不能再抱有一絲僥幸了”。
畜牧業已成生態環境高危殺手
據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表明:畜牧業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的排放量分別為1268萬噸、106萬噸和16萬噸,分別占全國總排放量的41.9%、21.7%、37.7%。化學需氧量越高,就表示水中的有機物污染越嚴重,僅從這一指標對比來看,畜牧業化學需氧量是農業總污染的95.78%,是工業污染的2倍。
而來自卓創資訊的一組研究報告顯示,畜牧業占與人類有關的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65%,而一氧化二氮全球暖化潛能是二氧化碳的296倍,其中大部分來自畜牧業產生的糞便。
“畜牧業的環境污染,主要表現在水源污染、點源污染、土地污染、排放污染、空氣污染等幾大方面。這些污染如不能得到及時治理,不僅會制約畜牧業發展,還將加劇環境污染。”9月29日,在綠倍生態成立儀式上,韓家寰如是說。
眾所周知,養殖業的發展離不開種植業,種植業為養殖業提供飼料,養殖業為種植業提供充足的有機肥,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農牧分離、種養脫節,無法實現西方發達國家土地與養殖場結合的大農場糞污還田模式,加劇了畜禽糞便對環境的污染。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大多數養殖場對糞便污水未經處理而直接排放。畜禽養殖業未經處理的廢水中氮磷含量很高,這種廢水一旦排入河流和池塘中,會造成對氮磷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漸死亡,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如果廢水滲入地下水中,會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減少,有毒成分增多,當超出水體自凈能力時,便會造成永久性污染,并難以恢復。
一直關注環保的萬科集團董事長、阿拉善生態協會原會長王石[微博]也注意到這一危急現狀。與近幾年鮮有亮相地產活動不同,王石全程參與了綠倍生態成立活動,他表示,治理畜牧業污染刻不容緩,每個人都有責任去面對。他稱自己雖是外行,但愿意為此站臺。
四強聯手研發微藻廢水處理系統
“畜牧業不僅涉及三農,更關系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對于畜牧業污染的治理,需要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共同來推動,即一方面需要國家意志的頂層設計,另一方面也需要利用經濟手段,動員市場的力量共同治理,在達到抑制畜牧業污染目的的同時,還能推動我國畜牧業的發展。”業內人士稱。
大成食品集團是一家有著58年歷史的食品企業,韓家寰告訴記者,“我們日常在盡力減少污染的同時,也在關注整個行業的現狀,我們認為,既然畜禽養殖的消費量越來越高,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業,那從業者唯有主動做出改變。”
該怎么改變呢?韓家寰的思路是,凝聚有核心競爭力的合作伙伴,通過開發新技術實現突破。最終,大成食品集團聯合華大基因、凱達環保、萬科集團,成立綠倍生態,將關注點聚焦在微藻科技上,試圖通過微藻技術解決畜牧業污染的問題。其中,華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發機構;凱達環保擁有15年農牧業廢水治理穩定達標經驗,已建成遍布全國十幾個省市的200余座廢水處理工程;萬科則在環保社區生態方面有著卓越的實力。
據介紹,微藻至今已伴著地球走了30多億年,能夠直接讓氨氮轉化為蛋白,實現有機生物的逆轉化;有陽光時以自養模式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在黑暗時則以異養模式進行呼吸作用從而生長。
“了解到這一特性后,綠倍生態通過獨有的微藻技術、強大的基因研發落地能力以及專業的運營團隊,協助養殖、食品等相關企業設計及運營微藻廢水處理系統。該系統能夠克服傳統污水處理方法引起的二次污染,同時還能夠對污水進行深度處理,有效去除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有機物質。”華大基因研究院執行院長徐迅表示。
根據綠倍生態的布局,未來將通過微藻處理系統,借助食物鏈的循環利用系統,以沼氣、有機肥和微藻系統為紐帶的生態鏈,將畜牧養殖生態、人類社區生態以及食品加工生態聯系在一起,從而做到資源再循環利用,達到節能減排、綠色高效的目的。
對此,業內專家指出,生態養殖,發展循環經濟,是推動畜牧業持續發展的必然之路,而無論是比較領先的微藻技術,還是目前其他制造有機肥等技術創新手段,都在朝這一方向發展,是市場的良性探索。
微藻治污費用比所有傳統方式都要低
“目前畜牧行業的現狀是,很多畜牧業企業對于節能減排工作都覺得‘心有余力不足’。”有專家告訴記者,“不斷壓低甚至忽高忽低的產品價格和一再上漲的節能減排成本形成了一個剪刀差,令企業處境艱難。”
記者了解到,盡管市場上也出現了很多養殖、種植方面的新技術、新工藝,但在農村以及很多養殖場最后應用不了,因為很多養豬戶、種植戶覺得成本太高。那么,這種狀況下,微藻技術創新怎樣才能落地,獲得更大的市場呢?
對此,凱達環保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建勛表示,用綠倍生態的微藻處理系統治理廢水,達到國家排放標準的運行費用比所有傳統的方式都要低,無論大型養殖場還是小型養殖場都有望達標。
不過,胡建勛也坦言,新技術的應用還需要政策面的支持,比如標準要統一、公平,不僅要求大養殖場達到排放標準,對小養殖場也應一視同仁。
王石也對4家企業新的合作模式表示出極大的興趣,他告訴記者,4家企業在動物營養技術、藻種資源、基因研究、城市廢水處理等多領域通力合作,為新成立的綠倍生態提供從技術到市場等全方位支持,能有力保障新技術的應用。
韓家寰則表示,政府應將畜牧業污染治理提升到一個新高度,比如,從農業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對養殖污染進行集中處理,由此雖然增加了一定的財政成本,但對整個社會卻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