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中國中長期發展
胡鞍鋼:上學期已經講過一次,講中國現代化之路(1949-2013),今天是接著這個講,那個是從哪里來走到哪里,今天講的是從哪里走到哪里。今年是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又是十三五規劃的制定、研究決定之年,而且今年五中全會就如何如期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做出重大的決策。接著就會進行規劃文本的設計,為此也成立了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的成員,咱們學校占了五個,經管學院兩個,共管學員,同時還邀請了前一院士,因為他是環境保護的,一共就五十多人,清華大學就占了十一。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我們已經完成了對十三五規劃的前期研究,大約是200頁,前面已經提交了,今天講的又超越了十三五規劃,更多去討論更長遠的。
短期是指五年規劃,十年是中期規劃,長期至少十五年,甚至更長。從黨的十二大,也就是1982年,小平同志同志創新了三步走。先是兩步走,1990年,然后是2000年。我自己是差不多三十年前,做博士生的時候,開始研究中國國情。當時召開了黨的十三大,我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起步。我們知道小平同志從兩步走變成三步走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大體上在1987年提前實現了1990年的目標,1996年提前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基本上是如期的或者提前實現這些目標?梢苑从承∑酵敬_實比同代人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而且他提出現代化路徑之途在將近三十年前講過,當時對外賓講我們第一步比較容易實現了,第二步問題也不大,可能最難的是第三步。第三步的設想是再花三十年、五十年,因此我覺得我們做中國的發展確實應該學習小平同志,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想得更深了。
當然這個題目非常之大,當年我做博士論文主要研究2000年,也展望了一下2020年,F在回過頭2000年都過去15年了,2020年又要到了。討論中長期其實是非常有意義的。
在4月14日,李克強總理召開經濟專家座談會的時候,我講了一句話,文革時期最有名的一句話:大海航行靠舵手。為什么?今天我們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嚴格地說按照購買力評價體系是第一大經濟體了,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巨輪,因此這個巨輪如何行駛?向何處行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此這個舵手倒不是像當年指著毛主席一個人,是黨中央國務院領導集體了,有可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想得更深。從黨中央的角度來看,今年做出一個重大的決策,就是要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我們自己在2000年也是這樣提出來,當時是中科院和清華大學建立國情中心是這樣一個定位,F在作為國情研究院我們也是這樣定位的,能不能作為國家發展的瞭望者,從另外一個視角看中國未來長期發展。這也是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定位。
今天內容也比較多,在前之前,2011年出了一本書,標題就是《2030中國邁向共同富裕》,最近已經出版了英文版。此外,在2012年我們又出版了一版,《2020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正是黨十八大報告所要討論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做一些討論和分析來看一看2020年我們怎么去認識它的目標。
二是總書記提出三大規律與三大發展。
三是重點討論未來2020、2030的一些發展趨勢,包括經濟發展趨勢,社會發展趨勢、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發展趨勢。
特別在這里比較有爭議的是因為大家都討論人口紅利下降,我們認為中國正在處在人力、資源紅利迅速提高的過程,而且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更有意義。此外還包括技術創新的趨勢。
最后要講到中國和世界的互動關系。
我想今天能夠利用一個半小時做一些簡要的介紹,最重要是后面半個小時大家能寫條進行互動,便于今天圍繞這個主題而討論。而不是討論今天、明天或者明年的情況。
首先我們來看看2020年目標,對此黨中央經過三次設計。到底什么是2020年的中國目標?2002年黨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其中他提出若干目標中只有一個量化指標,提出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作為專業部門,特別是當時的國家紀委有一個很重要的報告,我認為這個報告的含金量非常之得高。它首次提出了三個量化指標,認為這是我們到2020年需要達到的一個門檻。
一是大體到2020年,中國人均GDP可能翻不到兩番,但是還是要爭取到三倍,大體能夠達到3000美元以上,當時我們接近1000美元。3000美元的概念是什么?就是要達到那時,也就是2020年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指標。
第二個核心指標是我們的城鎮化率要超過50%,當時我們才30%多。因此從這個角度看,他認為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城鎮化在加速。記得在當時制定十五計劃的時候,之前劉鶴同志專門寫了一個二十一世紀初期大的趨勢,其中就談到城鎮化。也包括同行王健。其實這個指標的提出有很多研究的。
三是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家就要討論什么是基本工業化。當時曾明巖同志提出一個很專業的指標,就是我們還是要完成工業化的基本任務,它不是工業本身,實際上是指農業從業人員的比重,要從2000年的50%,降至30%左右。
因此實際上這三個指標當然是作為內部掌握了,十六大報告并沒有這么解釋了。
看看幾年之后,2007年召開黨的十七大報告,又進一步提出我們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從GDP翻兩番變成人均GDP翻兩番。對此國家發改委又提出三個重要的指標。
一是到202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5000美元,這仍是中等收入平均水平的目標。
二是農業,第一產業在就業結構中比重降低到30%左右。
三是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接近60%,為什么這么考慮?當時考慮希望能夠每一年提高將近1%,因此改了這個數據。
同時還提出來2020年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前列。當然前列我們也專門做這些研究,前五名也叫前列,全世界前十名也叫前列,全世界一共190多個主權國家,再加上經濟體整整240個,因此前十名我覺得就夠了。占世界GDP總量將近90%,占世界的貿易量將近80%,但是它占國家數還不到10%。所以說反映出實際上比較符合二、八開。如果中國到那時候達到世界之前列是什么概念其實不是很清楚。
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這個目標實現的怎么樣。
我們發現2014年人均GDP已經超過7000美元了。
二是農業就業比重已經降到30%左右。什么叫30%?因為2013年的數據是31%,2014年的數據5月份肯定就出了,估計是左右,低于30%的可能性非常大。過去幾年迅速下降,現在只剩下2.4億農業勞動力了。
三是我們城鎮化指標達到了54.77%,即便按照十七大國家發改委的意見達到60%,其實我們每一年就可以增加1個多百分點,不用等到2020年。因此你可以看到我們所說的四個指標,包括人均GDP在內其實都是提前實現的。
從這個意義來看反映了領導人提出的目標都相對保守,特別是一些經濟指標,這些反映在我們設計十一五規劃、十二五規劃,包括十三五規劃也同樣是如此。
看看十八大報告是怎么提出這個目標的。很顯然十八大報告首次用了兩個指標。
一個是GDP比2010年翻一番。
二是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等于兩個指標了,等于是翻一番。
因此從黨代會的報告來看,含金量比較高的是2012年的黨的十八大報告。十八大報告不只是提出這個指標,我們能不能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使得城鄉居民收入同步增長。這一點是非常核心的,在此之前中國基本上是人均GDP增長率明顯高于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率。反映在人均收入水平相對于人均GDP是持續下降的,但是過去幾年出現了回升。所以說居民的收入占比開始上升。搞了半天經濟增長最終是使老百姓富裕起來,突出數據就是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這個就成為十八大報告的一個核心思想,也可以理解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前幾天我們注意到,俞正聲同志也講到,從全國來看不會有小康的統一標準。但是相對不同地區很明確的,一是實現本地生產翁至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相對2010年翻一番,就認為實現了小康社會。
二是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我們的結論基本上是可以實現的。用了健康的指標、環境的指標、教育的指標等等。
因此實際上現在在討論十三五規劃,其實關鍵點就兩條,一是要按照這個實現翻一番,二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包括覆蓋到農民工、非戶籍人口等等。在這方面來看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黨十八大報告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布局,什么是總體布局?就是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
一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是人民民主不斷擴大。
三是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它的全面是對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
五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十三五規劃其實要經過幾個重要的會議就可以設定出來,一是黨的十八大,別看它提出的都是定量指標,怎么樣進一步做核心目標。二是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大約會有一萬字的黨中央的建議。三是國務院起草的綱要,大約在五萬字到六萬字。含金量非常高。會有一個專欄,這個專欄列一個清單非常重要的,舉個例子,在香港和澳門列了一個清單,港珠澳大橋,就一句話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必須用幾年的時間完成。去年11月份專門去看了港中澳大橋,一定要在2016年年底建成,如果這個大橋要建成了,這三地一體化程度相當之高。提到這個專欄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將來還可以進一步介紹。明年三月份的兩代會,特別是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五年規劃。所以我們也期待著這個規劃,給我們更多的信息和正能量。
前面已經講到五年規劃稱之為短期,十年規劃稱之為中期,十五年以上才稱之為長期。怎么來設計和討論規劃呢?或者中長期規劃呢?
我自己也在總書記的座談會提出來:中國五年規劃現在已經做得非常好了,但從長遠來看這五年還是太短,因為我們很多方面需要至少十年、十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因此從這里來看,你還是要學習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三步走戰略設想。一步走第一個十年,兩步走就是二十年,三步走已經是七十年了。所以我覺得他的這個思路非常重要。
由此在去年召開的7月8日的座談會的時候,總書記在我們幾位專家談完以后講了兩大歸類,兩大發展。一。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二。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9月份的時候總書記把它發展為三大規律、三大發展。
對于三大規律和三大發展,我自己做過中國綠色發展,其實這是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框架。我們分析中國國情,實際上是三大系統,包括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自然系統。對這三大系統就有三大國情,有三大國情就應該有三大發展規律。今年有了發展規律我們就需要提出三大發展,這就包括了所謂的總書記所談到的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當然我們更多是用綠色發展來表征了。最后一條是包容性發展。從我們這本書談的不僅是用包容性的了,更多是分享型共同發展的概念和包容性是同樣的精神。
這三大規律和三大發展是我們來認識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們過去研究中長期,我們還是要客觀地去看它的客觀規律,以便于指導發展。這是我對總書記談這個問題的一個體會了。
我們怎么去認識中國現代化的規律呢?確實我們要有一些歷史的視角。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從改革開放討論起。
中國現代化的三個階段
一是低收入階段,或者叫極低收入階段。因為我們在世界180多個國家排位是175位,而且人均GDP相當于當時低收入水平的平均水平的一半,基本上在全世界是墊底了。當時啟動了“先富論”。這個“先富論”的提出是非常有意義的。小平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的中央經濟會議率先提出“先富論”。由于三中全會還來不及討論“先富論”,也沒有形成共識,所以當時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并沒有正式提出來。直到第二個三中全會,就是十二屆三中全會,1984年,才正式把小平同志所說的“先富論”寫進去了。
2009年在清華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世行報告,其中對小平同志的“先富論”給予高度評價,因為從經濟地理的視角和經濟增長的視角,也包括新的貿易理論視角,首肯了小平這個思想。要想發展起來靠什么?就得靠先富論。其實是一種不平衡的發展策略。
可不可以這樣講,前二十年基本上是先富論,無論是從十四屆三中全會以及后來的全會都是主張先富論。
第二個階段是從發展階段到中等收入階段。在這個階段逐漸轉向“共富論”。黨的十六大報告所提出的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當時在黨的十六大召開當天,白巖松請我們去談黨的十六大報告的時候,我就提出來,這個報告的標志開始從先富論到共同富裕。關鍵詞是要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包括少數民族、農村人口,包括像殘疾人口,F在看來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沒有問題,但是這些短板還需要我們。
由此這個報告還提出在2020年基本上消除貧困,當然我們說的是絕對貧困不是相對貧困?磥砦覀兪怯型麑崿F這個目標來達到共同富裕。
第三個階段是今后將從上中等收入階段向高收入邁進。當然我們這個報告是這個階段,關鍵不在高不高收入,關鍵是能不能邁向全面共同富裕的階段。為什么這么講?因為這一次大家沒有注意,就在黨的十八大報告和黨章修改中關于中國道路加了一句話,叫做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我想作為小平同志最早倡導這個想法,這也是他提出第三步戰略設想重要依據。我們實現現代化沒有問題,但是我們能不能在實現現代化的同時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因為小平同志講的非常清楚,我這個先富論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論。這也是中國道路的本質,因為正式寫到我們的黨章和代會的報告核心詞和關鍵詞,這個成為中國最重要現代化最重要的發展主題,最核心的發展目標和最大的發展任務。當然這是在2020年之后,當然也不只是到2030年,可能會到2040年或者2050年,是一個過程。
我們提出共富和國民黨他們提出的均富是不一樣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平均富裕。當時小平同志講的非常清楚,他說共同是指在于能夠共同發展,共同分享,最重要的是共同富裕。當然它通過很多手段,一次分配,二次分配等等。
第二個方面是我們對社會發展規律的一個認識,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實際上面臨一個基礎的條件或者初始條件就是傳統的二元經濟社會。在這個階段,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就開始從二元結構到三元結構的轉變。特別是農村出現了鄉鎮企業,大量地吸收了從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出來的勞動力進入非農產業。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對此做出了重要的首肯,就是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在農村地區首次出現了農業與非農業的二元結構。這個三元結構不得不提出李克強,他在1991年發表這篇文章,。
接著進入到第二階段,從三元結構向四元結構方向轉變。主要是在90年代中后期,鄉鎮企業達到一定程度,而且有所下降,大量的農民工開始進程,出現了人口大規模流動。在城鎮逐漸形成了新的二元結構,正規就業和非正規就業,戶籍人口和非戶籍人口的二元結構。今天仍處在這樣一個二元結構。特別是李克強提出怎么去破解城鎮的二元結構。所以我個人認為領導人不只是他的經濟學功底,關鍵是他對社會的觀測能不能抓到問題的本質。由此可以看出來,發展經濟學所談到的傳統二元結構到一元結構在中國是不適應的,必然是先經歷二元結構到三元結構,再到四元結構,進而它要想實現一體化,就是我們所說的城鄉一體化,還真是未來發展趨勢。對此黨的十八大報告特別提出四化同步,來促進城鄉一體化。我覺得非常到位。包括了農業也現代化,包括了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四化來促進城鄉一體化。
最近的研究提出來不只是四化,應該是五化同步,再加上一項所謂的交通基礎設施現代化。這樣我們就能夠來破解三農了。包括農業的現代化,農村本身地區的現代化以及農民的現代化。
從這一點來看,中國從二元結構到一體化經歷了一個獨特的道路。很可惜,現在的發展經濟學并沒有給我們提供現成的經濟模型解讀這一點。如果誰能夠在這方面做出貢獻,我覺得是可以對發展經濟學做出重要的創新,這是從社會變遷的規律找到的三個階段。
第三個方面是生態系統和生態國情。
我們可以通過看生態環境的歷史演變,當然僅從1949年看是不行的,可能還要從遠古時代來看這個過程。當然不可能花那么多時間去討論!吨袊鴦撔戮G色發展》是從古代時代來討論的,主要的數據是利用森林覆蓋率。比如在遠古時代大概是60%-65%,到了近代降到將近10%,實際上是生態赤字不斷擴大的過程。特別是工業化以后,我們就進入到一個生態赤字急速擴大。如果我們用森林覆蓋率的角度來看,畢竟經過幾萬年,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但是由于我們工業化的這個過程,加劇了生態赤字,并且經歷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過程。這個過程一直延續到將近20多年前,直到九十年代對于自然國情有了新的認識。在20年前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首次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開始出現了我們所說的生態赤字開始縮小的過程。到今天為止已經走了將近二十年。特別是過去十幾年,從十一五規劃正式提出建立兩型社會,十二五規劃又強調了兩型社會,特別提出了約束性指標,第一個綠色發展指標的規劃,對此做了詳細的討論。
第三個階段是走向生態盈余階段,就是用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知識資本,包括從國外引進生態資本都有可能增加我們本國稀缺的生態資本。對此,中國也面臨一個新的發展機遇,第四次工業革命。這就是綠色工業革命,綠色能源、綠色建筑、綠色工業、綠色消費等等。它變成了一個關鍵詞。特別是最近剛剛公布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若干指導意見首次提出綠色化。我的理解是把它作為一個要素,特別是生態要素。在生產消費各個環節進一步擴散,從而促進農業的綠色化、交通的綠色化、城鎮的綠色化、建筑的綠色化,這就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現代化的偉大創舉。這本身也為21世紀人類提供新的發展道路提供了偉大的實踐。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看到今天21世紀,是有可能走向生態盈余。
這是以上對經濟的發展規律、社會的發展規律和自然發展規律的一個初步認識。每一個方面都做了一本書來討論這個問題。
下面從中國經濟增長的角度或者中國經濟發展的角度進一步深化對前面的認識。
中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首先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是什么?概括為五化。
首先是城鎮化,特別是去年出臺的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這個規劃可以說集中了我們建國以來的經驗與教訓,也吸收和借鑒了全球的城鎮化最新的經驗。我想就進一步推動中國城鎮化的目標和藍圖。
二是新型工業化,即將公布的中國制造2025。這里我想說明一點,在這個規劃中有一個突破,它突破了2020。開始制定這個規劃的時候,當時向馬凱同志匯報的時候,馬凱推行說中國制造2020馬上就要到了,我們能不能考慮的更長遠一些。實際上這個2025提出三個十年三步走,一直到2025、2035、2045,怎么樣使得中國從一個工業大國變成世界工業強國,形象地講怎么樣從黑色工業變成綠色工業。對此,我想這個藍圖是非常有益的。
三是中國從信息化,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落伍者,客觀地說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就完成了一個世界超大規模的信息化、網絡化以及移動互聯網等等,而且是世界最大規模的。因此未來的創新,中國在這方面進一步加快它的步伐。
最后是我們所說的五化了,基礎設施現代化。中國正在發生一場交通革命,還包括電力革命,特別是長距離的特高壓的輸送,將來可能會出現州與州之間的長距離輸送。將來某一天通過臺灣海峽向臺灣輸送電完全有可能的。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正在成為全球21世紀基礎設施現代化的領先者、推動者,這也就體現在現在所說到的一帶一路,是交通基礎設施先行。
這是從五的發動機討論這個問題,我們看到這五大發動機可能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同時發生或者說同時作用。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中國的經濟增長。從1952年到2014年,這個過程確實是令人驚嘆了。為什么要從1952年呢?因為中國1952年以后才開始進入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經濟增長,人均GDP的年平均增長率超過1%。到2014年GDP相當于1952年132倍,其中工業是最高的,相當于1952年的755倍,服務業相當于1952年的150倍,農業只有8.4倍。看看人均GDP的話,相當于1952年的55倍。
我這里也做了一個簡要的介紹,如果要和美國做對比的話,美國也是在它起飛過程中是幾百倍的增長,也經歷快速增長過程,當然和人口移民移到美國有一定的關系。
我們來看一看未來的經濟增長,從2016到2030年,我們認為從增長的潛力會在6.3%-7.3%,甚至可能再會高一些。在此之前做過研究,當時提出的適宜的經濟增長率應該在7.5%左右?梢钥吹絼趧恿υ鲩L率趨近于0增長。人力資本的增長率可以從2%一直可以達到1.5%。此外來看資本的增長,10%降到8%。
因此影響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潛力關鍵在權要素生產率,如果權要素生產率可以進一步提高的話,經濟增長率也可能還會超過7.2%。如果權要素增長率比較低的話也許到不了7%。因此在這個意義上看,權要素增長率還是非常重要的,取決于在多大程度釋放改革的紅利,開放的紅利,以及中國所特有的市場規模效益的紅利,這就需要市場的競爭,要素的流動。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展望
我們來看看如果實現了7.2%的十幾年的增長率的話,我們的GDP和人均GDP會是什么樣的規模呢?
如果以1952年為一倍的話,大家可以看到,GDP在1978年相當于1952年的4.7倍,2014年相當于1952年的132倍,2020年相當于1952年204倍,2030年相當于1952年的405倍?紤]到人口的增長之后,我們來看看人均GDP的增長。如果以1952年為一倍的話,1978年相當于1952年的2.8倍,低于GDP的增長。因為當時人口增長率大體在2%左右。2014年達到55倍,2020年達到53倍,2030年將達到160倍。
我們需要指出的是什么呢?看看底下的數據,如果要把美國作為一個對比的話。美國在1820年到2008年,它的GDP相當于1920年的156倍,2000年相當于1820年的640倍。1900年,美國正處在經濟起飛的中間,從1870年到1913年,相當于1820年的27.6倍。
我為什么要講這一段呢,就是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它就是幾百倍的增長,但是它有一個前提條件,必須要保證中國長期穩定。這就包括政治穩定、社會穩定、經濟穩定。能不能這樣講,中國的現代化是穩定的函數。為什么這么講?美國從南北戰爭之后開始進入經濟起飛,持續到1913年,大約是43年的時間,它的增長率大體是4%,完成了NO.1的過程。不僅影響20世紀,還影響了21世紀。中國和美國不同在什么地方?美國在經濟起飛的時候是4200萬人,我們在1978年經濟起飛的時候是9.6億人。大家一定要記住基本數據,你就會知道這是一個超大規模的經濟體。
為什么說中國是超級中國?首先是人口超級,接著是勞動力超級,F在我們的勞動力是7.7億人,美國是1.4億人,印度沒有數。到目前為止,國際勞工組織沒有印度的數,坐飛機不是空中小姐,一定是空中老頭,基本上沒有女性在正規就業中從業的。我們可以看出來,一個國家的發展一定要和它的人口規模、勞動力規模、教育規模等等都是相關的。今天我們不只是看過去的六十多年,如果和美國對比的話,再現一個美國奇跡,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希望超過美國奇跡。它是4200萬人口起飛的,我們是9.6億人起飛,這個過程并沒有因為進入新常態而結束,而且還會在不斷加速。
如果再對發展做一個長期展望,進入2020年可以說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一個始點。2030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共同富裕的社會。如何來鑒定呢?我們可以從幾個重要數據來討論。
一是人均國民總收入,可以從世界上中等收入水平,去年已經達到7500美元向高收入過渡。去年如果按照全世界最新的數據應該是1.27萬美元的門檻,像北京、上海、天津都已經超過這個門檻。從全國來看八個地區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今年山東省9700萬將跨入一萬美元。2020年估計人均GDP相當于美國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到2030年應該可以達到美國人均GDP的二分之一以上。如果從恩格爾系數的角度來看,經歷了從富裕型向更富裕型的方向轉變,大體跨越了30%的門檻,進入30%以下,就會出現城鄉居民生活水平趨同。
大家可以看到中國怎么從農村絕對貧困進入溫飽再進入小康,到2013年已經達到了37.7%,進入富裕階段。從城鎮角度已經達到35%,可以看到到2020年,2025年,2030年希望恩格爾系數降低到30%以下。這還包括恩格爾系數現在所計算的統計口徑,包括外出用餐的數據。即便如此,中國從恩格爾系數的角度來看是可以實現中國人的實質性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且城鄉應該進入一個相對趨同的過程。
二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展望,不會用人均GDP了,我們在這里采用HDI指數。中國未來會從高人類發展水平,HDI大于0.700向極高人類發展水平HDI大于0.800邁進,使得人民更加富足的生活方面轉變。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社會保障覆蓋全體人口,這一點來看美國也沒有完全做到。因為現在還有15%的人口沒有基本醫療保險,我們超過95%以上,而且是超大規模的人口。建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來看看HDI的指數,包括了至少這么幾個方面,從1950年的時候,只相當于HDI指數的0.125,當時預期壽命只有41歲,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年,可以講過去所說的現代化進程本質上是人的現代化,反映在人類發展水平的指數上。
首先來看平均預期壽命到2015年估計今年會突破76歲。等于從41歲提高到這個水平。二是人均受教育年限到今年會突破10年。三天前,李克強總理在一個報告里面提出國民超過十歲。算下來跟他這個數比較接近,10.5歲。從今后來看就是2030年達到79歲,現在美國是79歲,到那個時候美國會接近80歲,它的提高幅度比較慢,我們的提速在加速之中。三是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年。特別說明一下,不包括學前教育。現在在加快學前一年教育、兩年教育、三年教育。如果加上學前教育,我們有可能高于美國的預期受教育年限。正在學習過程中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億HDI是一個單位,可以看到是總人口乘上HDI。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人自己的財富,不只是GDP的財富。到那個時候大體可以達到11.644億HDI,其實它比美元更值錢,因為它包含健康和教育,本身就包含了你的人力資本。我們做了很專業的計算,這個數據我們是從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以后不斷跟蹤和研究這個數據。
看一下另外的一個研究,怎么使得社會的發展更具有包容性和共享性。
提出了如何促進城鄉、地區差距縮小,并且將來能夠使得基尼系數不斷下降。看一下相關數據,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角度來看,核心是要補短板、大補短板之短板。這就是習近平同志到云南山區中,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中看到以后感到震撼,他就提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到目前我們還有將近7000萬人口。
大家看一下這張圖,告訴我們中國的絕對貧困人口在不斷地消減。從2010年以后,中國的貧困縣提高到2300人,相當于世界的絕對貧困人口的標準了。2010年我們有1.66億人,相當于77.2%的農村人口,到2014年減少9000萬,下至到7000萬。相當于農村人口7.2%。最近世界都在討論后2015年的發展目標,比較核心目標就是減少絕對貧困人口到2030年。概念是大體消減至絕對貧困人口至3%以內。因此從這個研究我們發現,中國不用等到2030年,可能在2017年前后可能降到總人口的3%以內。如果是這樣的話中國為實現2030年目標提前十年。
兩個禮拜以前和世行駐華首席代表討論過這個問題,希望世界銀行[微博]用更專業的數據和分析幫助中國怎么樣去評估它在全球減貧的貢獻和特征。如果能夠做到在2020年之前減少至3%以內的話,意味著中國消減貧困完成了從消除絕對貧困開始進入減少相對貧困階段。這個就非常有意義了。當然作為一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即便是1%的貧困人口也是非常之多,至少是1300萬人。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也是非常之難。
我們把所謂的短板稱之為四個農,第一是農業現代化短板,國務院會議明確提出來要在農村建設網絡建設,特別是把農產品銷售放在核心,同時為農村提供工業品包括化肥、農藥、農機械等等。這個方面的舉措其實幫著農業現代化補短板。
二是在城鄉一體化中補農村社會發展的短板。我們現在的農村相當多的地區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垃圾遍地,遍地垃圾。垃圾怎么處理是公共服務,怎么幫助他們解決垃圾的問題,使真正的農村美起來。
三個短板是在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補農民收入增長的短板?上驳氖侨ツ贽r民工資凈收入首次超過了它的家庭經營性收入。二是他的財政轉移性支付的收入在不斷提高,此外不動產的收入有所提高。希望農民有更多的不動產,這樣的話也能增加他的收入了。
最后一條是在新型城鎮化中補1億農民工的短板,讓農民工成為市民。不僅安居還要樂業,樂業又能安劇。這樣才能夠解決我們突出性的問題。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還有一些短板之短板,就是前面說到的幾類貧困人口。首先是農村人口,第二個現在更關注的是殘疾人口。在8600萬殘疾人口中還有1350萬是屬于非常困難的人口,怎么能做到精準扶貧。三是老區人口、少數民族貧困人口、邊疆地區貧困人口、生態脆弱地區貧困人口,使得他們能夠和全國人民一同過上具有尊嚴的、能夠體面的生活。當然創造就業也是核心問題。
社會發展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城鎮化的發展,可以說十三五時期,城鎮化將成為保持經濟7%左右的強大的動力,也成為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到2020年常住人口可以達到60%。如果我們的戶籍人口從現在的35%提高到45%的話,還會有一億左右的農民,農業轉移人剖和其它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未來時期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趨同。從3.33倍去年降到2.91倍,如果按照這樣一個趨勢希望在2030年之前降到2倍以內。需要指出的是按照新口徑,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已經降到2.75倍。因此完全有可能在2020年可以降到2倍以內。包括像重慶,包括像沈陽,更不要說浙江了,它們有可能會低于2.0以內。從全國來看差距比較大的是中西部地區,沿海地區包括城鎮化比率比較高的地區都有可能在2以下。
長期我們認為城鄉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了根本的扭轉,而且還可以進一步的下降。原因是城鎮人口大大高于農村人口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各種形勢來進行轉移支付,包括家庭內部的轉移支付。為什么很多農民工寄信、匯款的方式越來越方便,也有助于他的轉移支付。
從城鎮化的角度來看確實不得了,如果我們來看一下中美占世界人口比例的情況下。中國總人口早在十多年前已經突破了20%,現在已經降到19.3%。但是我們也看到了中國城鎮人口占全世界最人口的比重在不斷提高,這也給我們發展的一個重要機會。到2030年城鎮總人口將突破10億人,美國大體在3億人左右。當然美國住在鄉村的很多人也具有很高的現代化程度,甚至生活條件更好?赡軐碇袊某擎偤娃r村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這就是為什么世界銀行已經不再采取統計意義上的城鎮化。
中國的城鎮化以外的就是區域發展了,我們可以看出來中國區域發展可以分為三個版本。一個是計劃經濟的均衡發展,沿海和內陸地區,同時是一線、二線和三線。當時采取的手段基本上是靠計劃配置。因此我們看到這種方式并沒有能夠縮小地區差距,反而擴大了差距。這個發展趨勢并不是很有效的,因為還是靠計劃手段。進入改革開放以后先富論了,三分法,沿海地區加快發展,出現了市場的機制和對外開放的機制,因此出現了先趨同后趨異的過程。到2000年以后,特別是實行了西部大開發、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以及總體功能區,不僅有市場的要素在驅動,而且有政府職守加快均等化。因此出現了區域發展,地區差距縮小,特別是2004年以后,現在的趨勢還在進一步縮小。
看看黨中央的大布局,從前面歷史來梳理就是逐漸形成四大板塊,就是我們所說的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變成了四大板塊三大戰略。這就是最近黨中央提出的“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叫做4+3戰略。
大家可以看出來,首先是黨中央帶頭走出去。目前統計來看習近平和李克強同志先后出訪了20多個國家,通過調查研究提出這個思路,3月份正式公布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
一帶一路的建設使得中國形成了特有的我們稱之為大T字形,特別是沿海地區。就會連接起國內的一體化。同樣我們可以看出來,通過地區發展來看,出現了人類發展指標的趨同。我們可以把人類發展指標分成四個世界,可以從1980年到2010年,完全可以從第四世界逐漸向第二世界,第二世界向第一世界演繹過程。1982年97.2%的人口是第四世界,2020年估計會有70%以上是第二世界,2030年29%的人口會是第一世界。我們分布在960萬平方公里的人口的人力資本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在十一五、十二五,黨中央做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部署,為我們后來黨中央提出一帶一路奠定了基礎。我們稱之為一帶一路的1.0版本。現在提出的一帶一路是2.0版本。這個城鎮帶的規劃和現在的一帶一路,尤其是長江經濟帶,實際上連通了東中西,沿著這個軸線又加速了南北,當然實現這樣一個藍圖經過試措的方式,從毛澤東的兩分法,到江澤民的三分法,到胡錦濤的四分法,現在又到了習近平的4+3才有可能形成新的世界經濟地理,或者中國經濟地理。
基礎設施現代化是非常重要的,這里做一點強調。黨的八大就前瞻性地提出“交通運輸業現代化”。改革開放一個非常響亮的口號“要想富,先修路”。所以說中國人雖然沒有懂那么多的經濟學,但是通過經驗表達了我們所說的簡單真理。確實中國需要從四化同步到五化同步。其目標是在2030年前后基本完成我們的基礎設施。
美國從第一條鐵路以后,1828年以后到1920年,大體花了100年時間完成四十萬公里的鐵路,對美國統一市場的建立,以及對要素的流動和西部的開發和美國成為強國,并且我們稱之為東西海岸流通起了關鍵作用。這一次作為中國來看,怎么樣在960萬公里重做中國經濟地理。進而拓展到一帶一路,最終我們還幫著全世界來搞互通。最近我們去世界銀行,專門跟世界銀行的副行長討論如何通過中國重做世界經濟地理和世界重做經濟地理進行更多的廣泛的合作和支持分享。
最后一個是資源和環境的發展趨勢。可以說我們需要在未來時期要從赤字急劇擴大,變成急劇開始縮小到盈余的時代。從十一五規劃、十二五規劃和正在制定的十三五規劃,我們相信會出現脫鉤。經濟增長,但是碳排放開始脫鉤,水資源消耗脫鉤,特別是污染物排放開始脫鉤。
看一看重要的數據,在十三五規劃,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是在上一次并沒有給予作為核心指標的。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新標準即PM2.5的比例提高到60%。為什么這么講?因為在十二五規劃用的是PM10,當時提出的是地級城市標準達到80%。沒有想到2012年達到91%,因此國家很快實行PM2.5的新標準。我們認為在十二五所做的工作現在已經普及到很多城市,將來在十三五規劃的時候進一步去強化對空氣污染的排放。爭取到2030年,進入CO2的減排階段。去年由于煤炭消費量下降幾個百分點,中國的碳排放首次又出現了負增長,大約是負的0.7%。如果我們能進一步保持經濟增長率比較低的增長,就是7%的話,我們相信能源消費、煤炭的消費增長都會下降,有可能我們會在2030年就可以達到高峰。到2030年的時候就可以大幅度下降?稍偕茉催可以進一步提高。去年數據已經達到16%,未來提高將近10%是有可能的。煤炭的消費比例現在已經降到66%,今后每年可以下降到1%、2%。還包括生態指標,這樣的話就有可能在未來時期進入全面生態盈余時期,表現出經濟增長,但是能源消費、煤炭消費等等開始脫鉤,特別是主要污染物開始脫鉤。此外來看,進一步擴大我們所說的綠色生態工業。這就包括第一是森林,第二是操場,第三是濕地,第四是水面面積。
后面簡要講一下人口紅利先上升后下降,以及人口紅利大家所討論的會是一個什么樣的趨勢?
我們用這兩張圖來表征,一方面人口紅利在2010年達到了高峰,我們把人口紅利定義為15歲到6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60%有個上升過程。因此看到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我們享有人口紅利,而后不斷下降,到2030年可能低于70%,如果低于60%才認為人口紅利消失。
如果我們來看一下就業人口,并沒有因為人口紅利下降而大幅度下降。比較穩定在55%、56%、57%的過程。實際上改革開放以后總人口的就業率是不斷提高的。
就業人口和非就業人口的比例也同樣如此,同樣可以看出來勞動年齡人口與非勞動年齡人口是逐步下降。
進一步分析它的意義非常有意義,總人口就業率最高比例不是今天,發生在2020年前后,大約可以達到57%。
二是勞動年齡人口確實在2010達到高峰,開始下降。
從就業人口與非就業人口比例最高峰發生在2020年,而后有所下降。
再是勞動年齡人口和非勞動年齡確實在2010年。
因此可以看出來從人口紅利是下降的,從就業角度紅利還是在上升或者說保持比較高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來勞動年齡人口與就業之間有一個比例差的。在1980年這個差非常大的,然后是有所下降,進而有所提高,到2010年達到高的水平而后又進行下降。因此人口紅利下降并不等同于就業總量紅利下降。
二是人力資源紅利持續擴大,首先來看勞動年齡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斷提高,去年已經達到13年。就業人員占總人口比例上升。三是就業結構的紅利,非農業就業比例上升。
看一下這個數據,農業勞動力下降,到1995年達到50%始終沒有發生變化,但是而后隨著十五計劃,首次提出每年轉移800萬農業勞動力,而后這個曲線不斷下降。同樣非農業勞動力開始上升。因此中國由于就業結構的變遷本身也會支持TFP的增長。
人口紅利到人力資源紅利,具體數據是這樣的邏輯,也就是人口紅利上升,而后開始下降。但是由于人力資源紅利還可以保持這樣的過程。
是不是這樣的呢?看一看相關數據。從2000年以后,大專以上受教育年限的人口從4563萬人,去年已經增加到1.5億人。年平均增長率已經達到8.9%。因為過去十年人口平均增長率大體上是7%、8%。同樣看一下高中以上人口(含中專),從1.4億人,提高到2.2億人。年平均增長率是3.37%。
看一下就業人口比例,從1.8億人提高到3.7億人,而且大部分進入到勞動力隊伍,這部分人口年平均增長率是5%,因此我們并不在乎勞動年齡人口開始下降,我們更在乎是什么樣的人力資本進入勞動力隊伍。
看一下就業比例,就業比例明顯出現了換血,本更高的文化素質的人進入隊伍,在2000年就業人中大專人口只有6.33,到2014年提高到19.49。新一代的年輕人上大學的機會多,同時進入勞動力市場這個過程的競爭性提高了,是因為什么?是這個高素質人口的密度在增加,強度在增加。因此我們現在的大學如何適應勞動力市場是非常有意義的。而且我們也相信隨著高中包括中專和大學人口進入勞動力市場,將來創業的比例將越來越高。
我們來看看未來趨勢,到2030年,未來趨勢是什么概念?大專人口在2020年將突破2億人,在2030年將突破3億人。勞動年齡人口肯定是比例下降,但這部分人口迅速上來。占就業比例是三分之一以上,未來進入勞動力隊伍,大專作為將來勞動力的必要條件,或者說覆蓋絕大部分,尤其是服務業更需要。因為它是需要更多教育的素質等等,認為和我們的發展階段很有關系。到那時候我們也是高收入階段。這就是我們對這個問題預測的一個基本分析走向,所以我們對未來中國應該的增長并不擔心。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占世界比重是下降的,而且明顯下降。但是總人力資本占世界比重是迅速提高了,反映了凈人力資本紅利是不斷提高的,特別到2030年,有一個具體的計算。
二是創新驅動,我們來看看外國人是怎么討論的。特別是最近OECD最新的一個報告,中國的RD占GDP的比重在不斷提高,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當然這個線就更高了,這是其他國家。我們看一下它未來的預測,可以看到它的結果,發現中國先是追過歐盟28國,到2020年將超過美國,這是中國這條曲線,日本我們已經超過了。結果是什么?這是我們的計算。如果去看發明專利申請量,日本一直是NO.1,從九十年代以后一路下滑,中國一路上升,特別是2000年以后迅速提高。最新數據已經是30%以上,而且也超過日本、美國。特別是不可思議的,從2006年-2014年,發明專利申請受理數已經達到80萬件,年平均增長率是26.5%。授權數是16.3萬,增長率是26%。最重要的是有效數是67萬件,年平均增長率是31.9%。從中國角度來看,不僅是人力資本的提高,正是因為有了大量的人力資本,去年的從事研發的全職人員已經達到了38萬人年,因此它已經大大超過歐盟28國和美國。
1998年的擴招是非常英明的決定,盡管教授可以挑戰說是質量不好,但是從宏觀數據來看,它在這個關鍵的時候進行了擴招,可以在人口紅利高峰開始下降的時候彌補它的紅利。
中國與世界互動的三個階段
此外來看,最后一個關系是中國與世界,前面從經濟系統到經濟規律,從社會系統到社會規律,從生態系統到生態規律,要討論的第四個緯度是中國與世界。
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中國主動打開國門向世界對外開放的階段,從封閉向半開放社會轉變,讓外資投資中國,利用比較優勢,實行出口導向增長戰略。
第二個階段是中國加入WTO[微博]階段,從半開放性經濟向全面開放型經濟轉變,讓世界繼續投資中國,實行自由貿易、自由投資包括服務貿易便利化。
第三個階段是中國走向世界經濟舞臺中心的階段,從建設中國開放型經濟體系到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走出去,讓中國投資世界,參與全球治理,提供全球公共產品,提倡共贏主義,與世界共命運,在21世界為人類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由此我們有可能和世界24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在去年的澳大利亞的會議上,習近平主席表達了共贏主義,三句話,創新發展方式,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這都是大手筆,外國人跟我說中國出了世界級的領袖,他有世界視角,我聽到外國人的評論我覺得非常振奮。中國和世界發生的關系已經出現,中國在2013年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對外貿易國、世界第一大工業增加值國,世界第一大綜合國力國。2014年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第二大經濟體。
可以看出來到203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不僅經濟總量大大超過美國,而且還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現代產業體系、城市化地區、最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從而對世界經濟增長、貿易增長、投資增長等做出最大貢獻。成為世界最大的研發人才,研發投入、科技人員、發明專利、國際專利、基礎研究國家。
今天下午接待了一個法國的國家院士,在清華大學教書,我們還在座談。我們是要到人家那學習,現在我們有能力有條件請他給我們講課,我們一定要請世界最好的人給我們學生講課?梢钥吹街袊鴳攲κ澜绲目茖W研究、技術創新、技術運用做出最大貢獻。同時也應成為世界最大的綠色能源生產消費國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顯減少,實現碳排放與發展脫鉤,對世界綠色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作出貢獻。我就講到這里。
提問者:總體感覺來講胡教授給我們描述的前景很樂觀,這個同學好像有問題,疑惑的是政府對產業規劃未必有效果,您剛才好像也提到政府規劃的時候往往跟現實還是有一定差距或者政府預期有一定偏離。他認為政府對于工業對于產業的規劃存在問題,這塊您怎么看,政府應該作為一種什么角色去放棄一些對產業進行規劃。二是您怎么去理解市場作為根本性的或者基礎的工具來去配置資源。
胡鞍鋼:第一個問題和第二個問題是連在一塊的。不管是什么說法,至少要突破自己,以往我們提出來發展經濟,但是沒有搞清楚誰是發展的主體,現在越來越清楚市場是主體。而且市場主體現在有7000萬注冊的市場主體,其中有2000萬是石油企業,其他是個體工商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政府是什么呢?我認為是推動發展的主體。當然推動發展主體也還可以具體的,如果說涉及到產業規劃的話,其實政府應該做減法,更多還是要做公共服務、環境保護,包括主要資源的規劃。不是說政府產業方面無所作為,還是可以有作為的。把更多的精力來作為服務市場主體的服務者,回到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主旨。用公共資源包括公共財政、公共投資和公共政策為市場主體進行服務。比如像“一帶一路”,會遇到很多我們說的麻煩事,我們能不能和對方的國家簡化申請護照等等,比如推廣中國和美國的方式,一旦進行商務護照,一次性簽證十年管用,這就本身為企業提供非常好的,還有其他方面,這是非常有爭議的。
提問者:上一陣在清華也有講座討論中國有很大的可能性50%或者更多陷入中等收入陷井,對這個問題你怎么看,有什么機智避免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井。
胡鞍鋼:不知道哪位專家做的這么專業的50%概率,我還沒有看到很專業的。我本人注意這個問題是在2008年底,在廣東以后看到非常像中等收入陷井的思路,專門做了一個研究。有三條路徑,一條是突破,二是在中等收入蕩來蕩去,三是沒有蕩住下來了。做的研究發現中國有可能是第一條路線,如果我們把中國分為31個國家,其實現在已經有八個地區或者國家進入高收入階段了。但是進入高收入階段不代表沒有陷井。因此會帶動整個中國在下一個五年規劃,下一個十五年,一起進入高收入階段。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確實有大國優勢,回旋的余地。我們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使得整個經濟一體化速度加快。比如以礦泉水為例,這個礦泉水在北京是多少錢,可能到新疆同樣多少錢。像伊利的牛奶幾乎可以做到這一點。所以提出50%不知道這個專家會不會很專業,打一個問號。
提問者:現在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處于下滑階段,有一種說法是中國政府有意為之,通過這種方式推動改革,這種說法您是否同意?
胡鞍鋼:我正好做了一個研究,十一五規劃,發現高出2.7的百分點,等到十二五以后,2011年相差1個百分點,去年是負的0.1%,確實從8%到7.5%左右,又到7%,這次又提出7%左右。很顯然它有一個總的思路,就是穩中求進?梢杂谜軐W語言解釋,主觀和客觀越來越趨同,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是政府有意所為了。翻過頭來它就會留下非常大的空間來進行減能減排,F在看來去年經濟增長率下降了7.4%,是我們節能服務最高,減排服務最大的時候。從這個角度來看,經濟學是要講究凈收益,民意收益減掉生態成本。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是主張大體從增長趨勢肯定會超過7%以上,但是從國家的目標包括十三五規劃建議是7.0%左右,因為十二五規劃是7.0%,沒有說左右。因為在中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機制,當黨中央國務院提出7%,就等于給所有的省和地區提供一個底線,所有的省和地區都會高于7%,所有的地市級又會高于省級,有放大效應。所以中央有所下降是理性的,也考慮到中國的實際情況。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要過多精力放在7%,我們更關心的是老百姓的收入能不能增長。今年1季度去了沈陽,它的增長率已經降到6%,問居民可支配的是10%,就比6%高得多。CPI降到1.2%,老百姓收入很高,認為地方政府確實要逐漸轉向民生和人均收入。
提問者:您今天講了三大規律,三大發展。下面的問題和您講的社會規律或者社會發展有關系。穩定和社會發展是一個相互關聯,穩定也可能是經濟發展的結果,現在這個階段的發展有貧困差距擴大,民主政治缺失,導致社會不穩定的可能性,您認為如果要使得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在社會發展上有沒有什么問題,或者你對它的提法有什么看法。
胡鞍鋼:我對提法沒什么看法,從我實際參與的十五計劃非常清楚,就是它在規劃中已經逐漸淡化經濟指標,到十二五規劃經濟指標還是預期性地只占全部指標的12.5%,而民生指標呢,不僅是24個核心指標,還包括20幾個次優先指標。大體上都是通過民生指標,最近一個博士生做了一項非常專業的研究,各地區差距還是有的,但是由于民生的投入改善,人們的幸福感是和這個之間有因果關系的,這也是一個新的發現。即便比較窮的地區,如果用進步率,老百姓還是務實的,看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改善民生。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籠統談社會穩定不穩定也好還是要專業合。總的來講高峰期已經過去了,大概在2005年-2006年,但不排除會出現又是爆炸又是恐怖事件。從森林角度我認為我這個學生做的研究是專業的。
提問者:在你的演講里講到第三個階段,共同富裕,意味著對企業家、對富人有二次分配,您認為按照中國現在的狀況,能實現共同富裕這個目標嗎?路徑和機制能不能簡單說一說。
胡鞍鋼:不只是企業家包括我們教授,要根據稅法采取辦法,不是多征稅,是依法納稅。按照稅法的要求來征稅,還是要搞清楚這一點。中國進入小康社會之后,再進入到共同富裕的社會過程其實是符合所有人,特別是企業家,也所有特別是我們所有在座人的利益。我一般把中國的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社會穩定稱之為新鮮空氣?梢远x為公益性產品。新鮮空氣就是你看不見、摸不著,每個人都需要。因此我們今天這樣一個良好的環境你沒有感受,你去埃及、敘利亞等等這些國家,更亂的國家,你就發現它們沒有新鮮空間。像利比亞在它動亂之前人均GDP是中國3倍,現在中國雖然沒有達到那個時候的人均GDP。從這個角度來看,我也研究過瑞典,從1805年再沒有過戰爭,瑞典人天天喝咖啡都冷喝出最富,人均收入增長是1.1%,不像我們現在人均GDP已經達到7%左右,再看美國,1870年南北戰爭之后,100多年人均GDP不到2%,一個國家成為發達國家,富裕國家,最大的函數就是穩定。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定要珍惜今天的日子,因為我們經歷過文革這些過程,不能瞎折騰、亂折騰。因此實際上我們所說的這些東西都是和所有人的利益有關,我們是專門研究這個問題?偠灾瑳]有新鮮空氣所有人都受損。誰提供新鮮空氣?中國共產黨及其人民政府。沒有人能提供,回答到這里。
主持人:在此感謝胡教授給我們帶來精彩演講。下一期276期,將在5月21日偉倫報告廳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