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說,他每天都會檢討集團的投資和營運策略;生意規模大小及資產布局,視乎業務所在地區或國家的政經狀況而決定。
李嘉誠所建立起的龐大商業帝國旗下業務主要包括基建、零售、能源、電訊、地產、酒店及貨柜碼頭等,遍及全球52個國家和地區。在許多國家,他們都是當地最大的投資者之一,例如在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荷蘭、意大利等國。
在內地和香港拋售資產后,李嘉誠轉投歐洲。
據經濟學家郎咸平[微博]的統計,過去幾年間,李嘉誠家族總共在海外投資了4000億港元,絕大多數投資項目都在歐洲,以和記黃埔為例,2010年的時候,歐洲業務占總盈利的比例是19%,到2012年就上漲到了34%。
而2015年長和中報顯示,歐洲業務已經占到了EBIT(息稅前利潤)總額的53%,其中,僅在英國的業務就占了EBIT總額的36%。相比之下,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業務分別占了14%和5%。
過去的幾年,在歐洲,李嘉誠主要干了一件事——“收購英國”。
從媒體的梳理來看,2010年,李嘉誠斥資91億美元收購英國電網;2012年8月,長江基建等斥資77.53億港元收購英國天然氣供應商;2015年3月,和記黃埔決定以102.5億英鎊(約1183億港元)收購西班牙電信旗下英國第二大移動電訊營運商O2,若完成此宗并購,和記黃埔將占有英國移動電訊約44%的市場,從而成為英國最大的移動電訊運營商。
據媒體統計,李嘉誠的商業帝國在英國的投資已高達3900億港元,包括3個港口、3家連鎖店、1家移動運營商、1家鐵路集團、1家區域電網公司、2家區域煤氣公司、1家水務公司。在倫敦市區還有一個3500套住宅的樓盤開發項目。這些投資覆蓋了英國約44%的移動電訊市場、25%的天然氣供應市場、30%的供電以及約5%的供水市場。
英國媒體驚呼,李嘉誠已“買下了英國”。事實上,李嘉誠財團對英國的經濟與民生已具有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在歐洲大陸上,2013年,李嘉誠還分別以13億歐元和97億港元的巨額出資,拿下了奧地利3G通訊業務,以及荷蘭最大廢物轉化能源公司AVR 35%的股權。
李嘉誠此番對其商業帝國資產的全球布局,被概括為“脫亞入歐”。他認為,歐洲經濟復蘇跡象越見明顯,而且歐洲各國本身亦擁有很完善的法律制度,因此給予中國內地及香港人不少投資機會。
這個時機“抄底”歐洲確實能買到便宜又優質的資產。據悉,李嘉誠正在購買的英國電訊運營商O2,西班牙電信2006年購入該公司時斥資180億英鎊,如今,李嘉誠要支付的價格便宜了近80億英鎊。
李嘉誠因為商業判斷的精準被奉為“超人”乃至“先知”。而他越是被奉為“先知”,他的“脫亞入歐”越被解讀為看跌中國市場。
“脫亞入歐”后“買下英國”
但李嘉誠公開表示,他對中國充滿信心。
事實上,自2012年以來,李嘉誠幾乎每年都在年報中強調他對中央推動經濟改革和調整轉型的信心。
香港某行業協會秘書長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認為,“作為一個成熟商業社會里的商人,李嘉誠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在鞏固其家族的利益及在香港經濟社會中的地位。他根據全球經濟周期的影響來階段性地調整自己的戰略,以保護其家族產業,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商業行為。而這也只能代表李嘉誠自己。”他認為,輿論實在不必對此進行過度解讀并因此而恐慌。
李嘉誠自已則一直強調,“高賣低買本來就是正常的商業行為。”
在上述香港某行業協會秘書長看來,許多年來,正是因為李嘉誠始終能夠精準地判斷出資產的升值空間,并因此果斷地進行高賣低買,一定程度上,李嘉誠正發家于此,并成就了他龐大的商業帝國。
20世紀50年代,李嘉誠靠塑膠花生意起家,正當長江塑膠廠逐漸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型塑膠花廠時,恰逢香港地產經歷一場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誠決定“人棄我取”,用低價大量收購地皮和舊樓,在觀塘、柴灣及黃竹坑等地興建工廠大廈出租。三年后,房產價格急漲,李嘉誠趁機將廉價收購來的房產高價拋售獲利。
70年代末開始,受回歸預期的影響,英資開始部署撤離香港致股價蕭條,李嘉誠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收購香港電燈、青洲英泥、和記黃埔等英資企業。其中,匯豐銀行將總市值28.6億港元的和記洋行以6.39億港元出售予李嘉誠。1986年,受中東石油危機影響,全球油價暴跌,李嘉誠入股虧損的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并大舉收購石油資產,在日后油價大漲時成為受益者。1989年后,外資從中國內地撤離,李嘉誠反其道而行之,進軍內地開發房地產,日后獲得超值的土地收益。
這么多年來,李嘉誠高賣低買的商業眼光及運作能力令人贊嘆不絕,以至于在李嘉誠的商業史中,外界并非沒有過關于他究竟是精明的資產交易商還是企業創建者的辯論。
上述香港某行業協會秘書長說,此次不過是他的又一輪高賣低買。“當然,李嘉誠的此番調整不只是高賣低買,更多的還是為他下一步退休做打算。”
2012年5月,已屆85歲高齡的李嘉誠對其產業做出接班安排:其長子李澤鉅將接手,獲得超過40%的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的股權,以及加拿大能源公司赫斯基35%的股權。
隨著李澤鉅的掌權,其偏向國際化的投資風格也逐步顯現。自2012年起,長江實業在年報中越來越強調其跨國綜合企業之定位及全球化方針,積極于全球市場尋求優質投資機遇。
如前所述,以李澤鉅為主力的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過去數年間在歐洲市場的投資十分活躍,其業務涉足全球四大洲,業務涵蓋能源、公路、水務、環保等多個領域,并已經成為英國最大的單一海外投資者。
而無論是“抄底歐洲”還是遷冊開曼群島,其目的均為將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從香港公司變為更國際化的跨國集團。有分析認為,在國際市場開疆擴土以及將集團推向國際化,是李澤鉅的主要成就,也符合李嘉誠對集團的長遠設想。
如今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重組為兩家新的上市公司長和與長地,其中長和控股非房地產資產,長地則主營房地產業務,在外界看來,這一新的架構也讓李澤鉅接班變得更為簡單,此舉也將會帶來諸如市場估值更高及更寬松的派息等財務上的效益。資產大重組和開曼群島注冊對李氏家族和股東利益也能較好維護。
無法繼承的政商關系
李嘉誠的退位安排被認為是深謀遠慮、高瞻遠矚的。外界揣摩其安排甚至兼顧了政商關系對其商業興衰的影響。
李嘉誠令人嘆為觀止的,除了他在商業上超人的稟賦之外,還有其處理政商關系時的長袖善舞。甚至,后者被認為是李嘉誠商業帝國的基石之一。
無論是英殖民時代,還是香港回歸之后,李嘉誠均與當局保持了良好的政商關系。
在北京,李嘉誠曾多次受到過中央最高領導的接見,其中鄧小平、江澤民曾多次單獨接見李嘉誠。
1992年,李嘉誠被國務院聘為香港事務顧問。在香港地區,他曾被委任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港事顧問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
這樣的政商資源,為李嘉誠帶來了諸多商業上的便利,甚至構成了其資產的特殊組成。
1989年,當外資企業紛紛從內地撤資的時候,李嘉誠大舉進軍中國內地市場,成為香港在中國內地的最大投資者。1992年底,中共十四大召開,確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李嘉誠積極響應。據媒體報道,1993年,其內地項目已經占到了集團資產的四分之一。其中,最具標志性的項目是,他拿下了位于北京東長安街1號、占地10萬平方米的絕佳地段,建成了亞洲最著名的商業建筑群之一的“東方廣場”。
之后20多年,李嘉誠在中國市場上獲得了令人艷羨的商業成功,并從此長期居于華人世界的首富。
李嘉誠其實也一直在有意培養兩個兒子經營政商關系的能力。
在公開的報道中可見,李嘉誠在兩個兒子很小的時候,便已開始帶他們出現在各種重要的政商會見場合。1986年,李嘉誠與加拿大官員會談,李澤鉅坐在一旁;1992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會見李嘉誠,出現在現場的,還有李澤鉅和李澤楷;同年7月,新任港督彭定康受到長江實業的隆重歡迎,李澤鉅和李澤楷也被父親介紹給新總督。
其長子李澤鉅連續多屆擔任了全國政協常委。但據香港時事評論員、港澳問題專家冷夏的觀察,經商做事循規蹈矩的李澤鉅與香港政商界的關系比較和諧,但很難說有重要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外界認為,在對李嘉誠衣缽的繼承中,最難的其實是政商關系的繼承。
無論是從遙遠的歷史,還是當下的現實看,政商關系都是一把雙刃劍。李嘉誠們受惠于政商關系,但敏感的政商關系也可能是一顆不定時的炸彈,以至于他現在不得不割斷這層聯系。
事實上,在過去的這些年,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在內地通過政商關系囤地坐等升值的致富模式也一度遭受輿論的詬病。《中國經濟周刊》曾統計長江實業2005年在內地的29個項目,經過八九年的開發,有近2/3未完工。甚至,有的項目歷時1/4個世紀仍未開發完。
而在漫長的囤地歲月中,土地價格飛漲。
依靠政商關系掙錢,一定程度上會抑制企業的創造力。這也讓商業界在對李嘉誠的商業天賦頂禮膜拜的同時,對其經營政商關系的手段不以為然。
在中國今天的商業社會里,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李嘉誠財富積累的路徑。一些人認為,以地產、基建項目起家的李嘉誠,其致富缺乏現代性。
甚至有人惋惜,李嘉誠確實創造了商業帝國,可他并沒有創造出像蘋果或微軟[微博]那樣偉大的公司。
即使都曾作為華人首富,很多人也認為,李嘉誠對于中國未來的改變不如馬云[微博]。馬云所創造的商業帝國阿里巴巴[微博],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交易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整個社會的互動方式。
然而,這種評價多少有些苛刻和一廂情愿。
李嘉誠旗下企業撤資路線圖
2013年8月
30.3億港元出售廣州西城都薈廣場項目。
2013年10月
89.56億港元出售上海陸家嘴的東方匯經中心。
2013年11月
58.5億港元出售位于香港新界的嘉湖銀座購物中心。
2014年1月
重組電能實業,分拆港燈電力投資上市,集資約241億港元,整個項目為電能實業帶來527億港元收益。
2014年2月
長江實業參股基金ARA以24.8億元人民幣出售南京國際金融中心大廈。
2014年2月
共7次拋售所持長園集團股票,共套現7億元人民幣。
2014年3月
和記黃埔旗下在新加坡的上市公司和記港口信托,減持亞洲貨柜碼頭60%股權,套現最多24.72億港元。
2015年9月
將電能實業并入注冊地在百慕大群島的長江基建,合并后更名為“長江基建實業”。
2015年2月
6.5億港元賣出長江實業旗下的新加坡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
2015年1月
將長江實業、和記黃埔的地產及非地產業務劃分開,重新組建長和及長地兩家于開曼群島注冊的新公司。
2014年8月
和記黃埔宣布以38.2億港元向泛海控股出售和記港陸(后更名為中泛控股)71.36%的股權。
2014年8月
ARA以2.5億美元出售虹口區北外灘甲級寫字樓盛邦國際大廈。
2014年4月
9.28億美元拋售北京盈科中心。
2014年3月
向淡馬錫出售零售旗艦屈臣氏24.95%的股權,涉及資金440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