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李成勛
于光遠是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近日出版的 《于光遠經濟論著全集》(下稱《全集》)全面展現了他在經濟學領域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抗日戰爭時期,他深入進行土地問題調查,為黨制定農村政策提供了依據。《全集》第一卷收入了于老在1942年抗戰的艱苦歲月里與其他兩位同志深入陜北農村,在系統調查的基礎上撰寫的《綏德、米脂土地問題初步研究》。這是于老參與研究和發表的第一本經濟研究著作,當年他27歲。書中闡述了陜北農村的土地占有情況、土地租佃關系和變動趨勢,從而為摸清農村階級關系打下了基礎。
二、新中國成立后,為建設和完善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進行了長期探索,為后人留下了大量可資借鑒的思想材料。長期以來,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在政治經濟學學科中是個薄弱環節,而社會主義建設又急需它的指引。在《全集》第2—8卷中收錄了于老為建設和發展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而撰寫的179篇文章,共計285萬字。于老自己也說過:“200多萬字的《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探索》是我的主要經濟學著作。”
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為促進我國改革開放,于老做出了重要理論貢獻。在學術界于老最早提出:“說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說法是不妥當的。”他的《市場經濟主體論札記》是在黨的十四大之前出版的主張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著作。值得注意的是,于老早在1993年就提出:“我認為現在的國有企業中已有不少事實上已經實行混合所有制,將來混合所有制必然會發展。”
四、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于老創建、倡導和指導一系列經濟學新學科的建立和發展。作為學者的于老并不留戀書齋,他非常愿意深入生產一線,這就使得他的視野很寬廣、思路很通達,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對實踐中產生的新需求十分敏感,這一切在他的頭腦中就轉化為建立和發展經濟學新學科的思考和探究。
《全集》收錄的文章中很多并不是在書齋里完成的,也不是為理論的推演而動筆的,很多都是他在基層的實地考察中,針對實際需要、為當地提供服務而寫作的。
于老是公認的工作狂。正像他自我表明的:“無時不思、無日不寫。”他隨身帶著紙筆,為了留下底稿,他還經常攜帶復寫紙寫文章。到了晚年,腿腳不靈,為了深入基層,他常年“坐輪椅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