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老師參加學院教職員運動會。
臺灣老師請學生們喝糖水。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成批聘用臺灣老師 該舉措在大陸尚屬首次
近年來,除了臺灣國學教材首次進入大陸課堂之外,大陸和臺灣在教育方面的人才交流與合作也日益增強。自2012年教育部新規明確臺胞可在大陸高校申請教師資格證以來,大陸一些大學零星有臺灣老師加盟。而在廣州中山大學南方學院,自去年以來已成功引進了兩批臺灣“博士團”,成為大陸首家成批聘用臺灣老師充實優化高教師資的院校。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駱燕容、王琳琳
坐落于廣州從化溫泉鎮的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是一所獨立學院。相對于廣州一批知名的公立大學,這所歷史較短的民辦大學存在著高水平師資不足、師資隊伍結構待優化等問題。
“我們高水平的中青年講師、副教授特別缺!”該學院院長喻世友坦言。而據調查,近年來,臺灣地區的高端人才,特別是具有博士學歷學位的“三高”(高學歷、高職稱、高技能)群體就業和工作形勢嚴峻。除了商貿往來,兩岸之間的學術交流日益頻繁,臺灣高層次人才的就業選擇不再僅僅鎖定于歐美和東南亞,而是越來越多地將目光投向大陸。2014年,該學院成功在84名應聘者中引進了15名、今年8月中旬又引進27名臺灣老師入職加盟,占學院師資近7%。這些臺灣老師全都具有博士學位,他們分別畢業于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臺灣師范大學、高雄中山大學、臺灣“清華大學”等10多所臺灣高校和美國、法國、新西蘭等地高校,其中2/3的年齡都在45歲以下,大部分有多年教學經驗,有25人已獲得臺灣教育部門頒發的職稱證書。
教學科研“掂”:
任教1年3人獲評高級職稱
“他們具備國際化視野,又沒有語言和文化方面的溝通障礙,很快就能融入學院的教學中。”喻世友認為,臺灣老師與大陸老師的明顯區別是“職業習慣不同”。他們往往會花更多的時間在教學上,跟學生充分互動。而因為職稱體系評定的要求,大陸老師把研究看得較重,要花更多時間寫論文,跟學生的交流比他們少。不過,臺灣老師的科研也不落后,據不完全統計,15名臺灣教師任教期間已撰寫并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有3人通過廣東省教育廳職稱評審,1人獲評教授、2人獲副教授職稱。
談到選擇來大陸教書的原因,南方學院經管系的臺灣老師吳宏哲表示,希望將自己在臺灣和澳門的教學經驗帶到廣州來,體驗不一樣的人生。而學校從科研經費和資源、生活待遇上給予臺灣教師的大力支持,對他們也很有吸引力。據了解,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對引進的臺灣高層次師資人才實行年薪制,以20萬元人民幣作為引進人才的起薪,并設立科研啟動費和安家費,給予引進人才人均10萬元人民幣安家費和10萬元科研啟動費,并提供專門的工作室,作為其學習、研究的場所;為引進人才提供兩室一廳或三室一廳教師公寓;每年提供一次探親往返機票等。
課程豐富有趣:
點贊大陸學生學習主動性強
吳宏哲去年到任廣州之前曾先后在臺灣和澳門高校任教。他發現,與臺灣和澳門學生相比,大陸學生學習更加積極主動,他教學的重點就放在引導和啟發,激發他們思考、想象和創新。臺灣老師國際化的知識背景、教學理念和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也深受學生喜歡。
不少同學表示,自從來了臺灣老師,課程的設置更豐富有趣了,他們的臺灣腔有種特殊的親和力,會感覺上課氣氛輕松點。有些老師還挺幽默,會開玩笑。但講起原則也不含糊,每節課點名、課后布置作業都很嚴格的。
一年來,臺灣老師的付出得到學生的肯定。去年學生評教結果顯示,15名臺灣教師評教好評率幾乎都在96%以上,有7名老師的7門課程好評率高達100%。
信守承諾:
找回失物,買388份糖水“酬謝”學生
臺灣老師的言傳身教給學生們留下了不少深刻的印象。他們的QQ或者微信幾乎都向學生們開放,課后互動充分及時。不但學生受益,老師也從中得到意外的幫助。工商管理系的同學們說起上學期末,系里的臺灣老師吳宗保買388份糖“酬謝”他們,至今仍覺得“暖心”。
吳老師送糖水的背后有這樣一個故事:那是在一天課后,他遺失了一個極其重要的移動硬盤,里面有不少教學資料。焦急的吳老師馬上在網絡上發出“尋物啟事”,并承諾找回失物后會答謝同學們的幫助。很多同學看到“尋物啟事”,馬上幫他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轉發。人多力量大,當晚,移動硬盤便被送回到他手中,同學們獲悉后,在網絡上紛紛點贊。
丟失的硬盤找回來了,學生們也沒在意當時吳老師的承諾,以為只是他開玩笑說說而已。沒想到,幾天后的一次課堂上,吳老師居然找外賣訂了388碗糖水,笑稱當老師要言出必行,信守承諾,送糖水是為了“酬謝”學生們幫他找到了硬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