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羅斯一直是毀譽參半,有人推崇他為“金融界的超級明星”,也有人封他為“投機客”。面對這位曾掀起東南亞金融危機的人,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曾感嘆道:我們花了40年建立起來的經濟體系,就被這個帶著很多錢的白癡一下子搞垮了。而索羅斯則自詡為“金融哲學家”、“無國界的政治家”。本書作者通過對索羅斯及其親密伙伴的獨家專訪,深入挖掘了其在未來不穩定的、變幻無常的信貸市場中的投資戰略。
羅伯特·斯萊特
索羅斯在曼哈頓中城區的辦公室充溢著一種溫暖的、家的感覺。但是,離索羅斯辦公室咫尺之遙的地方,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員工們正襟危坐在冰冷的電腦屏幕前,目不斜視,好像頭稍微偏向左右,都可能暗示著他們在上班的時候打瞌睡。辦公室的一面墻上,貼著一條醒目的標語:“我生來一貧如洗,但決不能死時仍舊貧困潦倒。”這句話便是索羅斯的人生準則。
在索羅斯看來,金融世界是不穩定的,混亂無序的。他斷定,如果認為金融市場的運動遵循精確的數學公式,企圖以此來了解金融市場,是絕對行不通的。
索羅斯認為金融市場被一種心理狀態所支配,或者更精確地說是被“羊群心理”支配著。
1992年9月15日,喬治·索羅斯在整個歐洲的金融市場上驗證著自己的理論。他一直在等待時機的來臨,等待羊群的低語。
那天在他的辦公室,索羅斯不斷地想著倫敦的事情,他要采取行動的地方是倫敦,不是紐約。這一次,他要投下投資史上最大的一筆賭注。
索羅斯的思緒飄回到1989年11月9日,那是柏林墻倒塌的重大日子。 每個人都知道,那一天對于現代史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有些人相信,至少是希望柏林墻倒塌后,一個新的、統一的德國會崛起,會繁榮昌盛。
然而,索羅斯卻不這么想。逆向思維是他的秘密法寶。他知道,為了維持國家的統一,新德國必須籌措經費,因而勢必會經歷一段艱難的歷程,并且,德國的關注點會轉向國內,關注自己的經濟問題,對于這個新德國來說,其他西歐國家的經濟問題不那么重要,而一個內向型的德國會給歐洲其他國家的經濟和貨幣帶來廣泛的影響。
1990年,英國決定加入西歐國家創立的新的貨幣體系——歐洲匯率機制,這在索羅斯看來無疑是致命的一步,英國銀行的加入將是一個錯誤的決定。英國的經濟并不強大,而加入歐洲匯率機制后,英國實際上是將自己的經濟與統一后的新德國——這一西歐最強大的經濟體掛鉤。
在索羅斯看來,對英國而言,這種依賴關系是致命的,因為英國原本可以在自己的貨幣政策中采取有效措施刺激經濟,但由于對德國的依賴,英國不能自行其是,因為它的貨幣政策也要和占有主導地位的德國貨幣政策保持聯系。
正如索羅斯所預期的,在1992年,西歐爆發了金融危機,包括英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經濟陷入了蕭條。英國想通過降低利率來刺激本國的經濟發展。而此時的德國害怕降息會導致國內的通貨膨脹再度出現,自然不愿意降低利率。
如果德國不降低利率,其他歐洲國家也無法單方面降低利率。否則,他們的降息會使得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削弱本國的貨幣,而一旦貨幣被削弱,投機者將會乘虛而入,狙擊本國貨幣。
英國的經濟日益衰退,由于英鎊的價值被高估,英國所面臨的貨幣貶值壓力越來越大。要想改善國內的經濟狀況,英國必須貶值英鎊,刺激出口。 但是由于歐洲匯率機制的限制,英國必須努力將英鎊對德國馬克的匯價維持在2.95。
1992年的夏天,英國的政治領袖們一再重申,英國會順利挺過這場風暴,英鎊不會貶值,英國不會退出歐洲匯率機制,會渡過這個難關。 而在索羅斯看來,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9月中旬,這場危機終于拉開了帷幕。市場上傳言意大利的里拉即將貶值,紐約的交易者們紛紛拋盤。在9月13日這天,里拉貶值了7%,這一下跌幅度還在歐洲匯率機制允許的范圍內。
驟然間,在世界不同地區的投資者和公司對西歐政府允許歐洲匯率機制來決定匯率失去了信心,此刻他們迫切地想甩掉歐洲疲軟的貨幣,這其中就包括英鎊。
9月15日,情況愈演愈烈。索羅斯更加堅信,英國將會退出歐洲匯率機制。 他于是同意對沖基金經理斯坦利·德魯肯米勒采取行動,并且讓他加大賭注,拋售了100億美元的英鎊。
次日早上7點,索羅斯家中的電話驟然響起,德魯肯米勒報告一切進展順利。在索羅斯沉醉夢鄉的時候,他已經從英鎊的交易中獲利了9580萬美元。
9月15日,英國被迫將英鎊退出歐洲匯率機制,他們將這一天稱為“黑色星期三”,而索羅斯則親切地把這一天稱為“白色星期三”。
(文章節選自本書序言,有刪改,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