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 中國需要怎樣的金融?毫無疑問,中國需要一個與實體經濟需求相匹配的“慢金融”,而不是華爾街般的、無限講效率的“快金融”
【中國經濟時評】中國需要“慢金融”
《中國經濟周刊》特約評論員 鈕文新
中國需要怎樣的金融?毫無疑問,中國需要一個與實體經濟需求相匹配的“慢金融”,而不是華爾街般的、無限講效率的“快金融”。因為,中國是以實體經濟為本的國家,我們強調的是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
中國現在的金融快不快?快,而且越來越快。例如:中國金融杠桿率越來越高,中國金融短期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中國貨幣投機(短期金融投機)者隊伍越來越龐大,中國金融越來越遠離實體經濟,中國金融越來越不利于實業資本的形成等。而這一切現象和問題匯總之后變成了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變成了“投融資期限錯配”。“投融資期限錯配”表現在股票市場就是:所謂融資買入就是“用有期限的債務資金投入無期限的股票市場”。表面看,因為股市流動性比較好,所以資金期限無所謂長短,但萬一市場發生極端性情況,股市流動性立即消失,這些杠桿都會變成市場惡性循環的主要動力。
去杠桿,絕不僅僅是降低負債率這么簡單,其中一個最大的作用就是“降低金融運行速度”。金融杠桿越低,金融運行速度越低。過高的金融運行速度對實體經濟不僅毫無意義,而且存在巨大的破壞作用。美國已經充分意識到這一問題,無論是托賓稅、去杠桿,還是美聯儲的“扭曲操作”,合在一起就是為了降低金融運行速度。這也是當下全球金融市場的總體趨勢。但遺憾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的幾年間,中國的各色衍生工具層出不窮,金融短期化日趨成勢,金融投機越發盛行,實體經濟更難融資。與此同時,金融資本至高無上——金融資本主義的經濟特征在中國迅速發育。特別是在互聯網公司的主導之下,貨幣市場基金規模在中國爆炸式增長。這嚴重危害了實體經濟的融資環境。中國的杠桿是高了還是低了?是更加普遍地使用杠桿,還是應用領域得到了控制?我認為是前者。比如,銀行存貸款期限錯配的問題日益嚴重,最不該使用杠桿的股票市場都開始普遍使用杠桿,諸如此類,都是明證。
中國的金融改革絕不能按照“華爾街模式”推進。中央一再強調“金融必須為實體經濟服務”。因此,金融和資本市場的一些具體改革事項,必須按照這一原則進行重新梳理,至少要讓金融市場的運行節奏符合實體經濟的要求。尤其是減少金融杠桿,更多地為實體經濟提供與之需求相匹配的長期資本、股權資本。無論如何,應讓已經開始高速運轉,而且運轉越來越快的金融市場“慢下來”。
以前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沖擊有限,不僅是因為中國資本賬戶未開放,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中國金融運行速度比較慢,沒有大量的杠桿工具,這勢必大幅提高投機者對中國實施金融攻擊的成本。所以,中國需要“慢金融”——杠桿水平極低、運行速度適中的金融市場,而絕不可以無度向市場提供杠桿工具。這不僅僅是中國實體經濟為本的經濟特征決定的,同時也是一切發展中國家金融安全的客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