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民小微金融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貝多廣在接受新浪財經《金融大咖秀》獨家專訪時表示,做好小微金融有利于中國社會從底層人群基數較大的金字塔型社會向中產階級為主力的橄欖型社會轉型。但要想做好小微金融,這位在投行業有著18年經歷的老行家也表示,只有卷起褲腳站在泥巴中親自做,才能有所成就。
現有的證券業仍然很脆弱
新浪財經:您之前說過小微金融并不是夸夸其談、高高在上,而是真的要卷起褲腿站在泥巴里面自己親手干,所以您覺得小微金融的這個商業模式怎樣才可以持續下去?
貝多廣:確實小微金融對于我們以往搞金融的人、尤其是在中國搞金融的人來說比較陌生,學金融出身的人基本上都是到投資銀行、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這些機構去的,而小微金融一般跟民間金融、農村之間借貸有關。但現在大家越來越發覺,從整個國家來看,小微金融是一個事業,這個事業不能簡單看作一個拾遺補缺的民間金融,要把它逐步地引導到一個正規金融的范圍里邊。
所以在這種背景下,原來正規金融領域的大腕級人物,都投身于這個領域。但是這個領域實際上也蠻特殊的,我在人民大學調查過,人民大學金融專業是最棒的,但是沒有人講小微金融這門課,所有學生都不知道什么叫小微金融。所以即使是大腕進這個領域,也是從頭開始。
在其他的發展中國家,最早是孟加拉,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尤努斯教授就發起了小額信貸,基本上從全世界的范圍來說是從他開始把這個概念提出來的,而且身體力行去做這些事。一個教授帶了一幫學生,幫窮苦農民,發放20美金這樣的小額信貸,從這么做起來,最后做成一個全國性的銀行,就是孟加拉Grameen銀行,他本人和這個銀行一起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中國是從07年開始關注的,試點性質地批準一些小貸公司在做,但是從走過的道路來看是帶有中國特色的,很多事情是在中國的監管環境下、社會背景下做出來的。從我自己的觀察來看,跟國際上已經成熟的一些模式來比還是有很大的距離。
我現在投身這里就力圖能夠把國際的一些好的經驗跟中國的實踐能夠結合起來,走比較正規化的路,甚至于將來,小微金融也可以發展成正規金融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停留在草根階段。但畢竟小微金融服務的對象是農民,是低收入和比較邊緣的人群,當然也包括比如大學生創業、再就業,這些都可以算成小微金融服務的對象。所以從這個角度來上講,必須要帶有泥巴,腳要踩到根里面去,理論跟實踐結合。
新浪財經:所以您覺得這個可持續的路徑,就是把這一部分納入正規領域,但同時又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貝多廣:對,如果我們認真學,在中國的土壤當中去實踐,技術含量還是很高的,并不是說誰想做都能上去做的。這個在國際上已經形成了一些比較好的一些模式,比如Grameen銀行的模式,他在農村當中比較成熟,目前中國也有人復制。比如講德國IPC模式,給銀行做小微貸款的,也是很成熟的。當然中國可能有自己的國情,還要本土化,探索出真正符合中國國情的商業模式。所以這里邊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新浪財經:您說技術含量高,難點是在哪里?
貝多廣:舉一個例子,比如在國際上我們跟那些從事小微金融的人交流,有一些資深人士,原來從大銀行出來的。他告訴我們,我有很深的銀行的背景,但是現在從事小微金融,我就要把我過去的銀行的經驗全部忘掉,而不是說因為我有經驗就可以來做小微金融。
為什么?因為你客戶的對象完全不一樣。舉個例子,在銀行當中最基本的,你要放一筆貸款,你就必須要擔保,必須要有抵押品,但是小微金融恰好是沒有擔保,他可能窮到也沒什么抵押品。
即使說農民有一個房子,這房子給你作為抵押,對你來說是沒價值的,所以他的本質是沒有擔保、沒有抵押品,所以他的商業的運作方式、風控的方式、著眼點,是跟銀行完全不一樣的。當然他也是貸款,也有利率,這些基本的原理是有的,但是整個商業模式是不一樣的。
新浪財經:您覺得現在很熱的互聯網的技術和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是不是會給小微金融帶來一些新的發展的曙光?
貝多廣:我覺得中國的小微金融,或者我們現在用的比較多的叫普惠金融,一定要跟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結合起來。跟尤努斯不一樣,尤努斯是代表了20世紀,也就是上個世紀的小微金融的實踐和理論,他前不久到中國來跟一些國內的人士推薦,你們將來的發展就是變成一家銀行,在我來看,可能情況就不一定是這樣的。
21世紀的小微金融,更多會去跟互聯網金融結合。因為互聯網金融很大的好處就是集約化,他可以很大規模的在一個邊際成本降到最低的情況下,大規模的推廣,可以很快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當然這里邊還有很多探討的空間。
新浪財經:我發現現在中國的金融市場有一種趨勢,就是跟風,出來一個什么東西大家就一窩蜂的去做,比如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包括去參股P2P之類的,您覺得這種現象是否存在?
貝多廣:這是一定的,這是中國人的特點,中國人出去旅游也是一窩蜂的,搞什么創業現在也是一窩蜂的,小貸公司從最早的七家到現在有九千多家,大概全世界也沒有哪個國家發展那么多。P2P公司,如果你到美國、英國去,也很少,但是中國有幾千家,經濟如果波動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小貸公司也出現問題,擔保公司也出現問題,P2P公司也都出現問題。
我覺得這是中國社會發展路程當中的一個階段,如果不讓建立這些公司,恐怕把活力也壓抑住了。但是這種火爆多少有一點泡沫,應該抱著冷靜的態度來觀察,誰笑在最后誰笑的最好看。剛開始很熱鬧,但是一年、兩年就沒有了,所以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
新浪財經:但是您覺得出現這種跟風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因為我們的金融市場太過于壟斷了?
貝多廣:這是一個方面,大家需要擺脫這種在正規金融當中比較嚴格的監管,找到一個發展的空間。另外,現在整體有一個創業的高潮,尤其是年輕人,覺得建立一個互聯網公司好像也是很時髦的東西,很好玩。
我認識一些互聯網P2P公司的老總,都是80后,甚至90后都已經開始創業了,年輕人心態跟我們不太一樣,他是一種體驗,試一下,說不定成功了。而且現在在風口上,說不定豬就吹起來了呢,大家都有這種心態。我覺得有利有弊,一方面有一點浮躁,但是從整個社會來說,100個人發展,總有一個人成功,但是沒有人去發展可能誰也不成功。
創新不足源于監管過度
新浪財經:我看到您在《大變革時代的中國經濟》這本新書里面談了金融監管背景下的金融創新,從監管包括政策這一塊,您覺得政策怎么來支持小微金融的發展?
貝多廣:我特別講到監管部分,用一些國外有名的經濟學家一些最新的研究,通過心理學、行為學角度來分析,為什么投資者總是想股市越高越好,但是監管者總是心態比較穩定,太高了,泡沫了,要把它壓下來,因為懂得風險業務的人才去會做監管者。有的經濟學家認為所謂的企業家就是一批精神上亢奮的,愿意冒險的這么一批特定的人,不是說所有人都能當企業家。
如果反過來從這個角度去說,多少也能理解監管比較謹慎、比較保守這樣一種特點。但是相對來說,跟其他發達國家、市場經濟國家比較的話,我們國家創新不夠,監管也過度,監管高層的人覺得新的東西不太懂,判斷不出風險來,所以先管住,說清楚了再慢慢放開,基本上是這個思路。但是回過頭來站在市場角度,每天都在創新,怎么會教會你呢,所以這里面有矛盾,有時候是比較難處理。
新浪財經:如果從小微金融這塊來說,政策上有怎樣的支持,您覺得會比較有利于小微金融的發展?
貝多廣:國家這點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從黨的層面到政府的層面,那些最高文件都把發展小微金融放在很高的位置來鼓勵大家去發展,支持社會當中的小微企業,監管層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我觀察,小微金融的發展好像不是想象當中那么快,或者說那么成熟、那么理想規范。
因為我們國家基本還是政府監管主導的市場,他不讓你做的時候你不能做,你自己瞎做會受到責難的。這本身有個過程,就是你怎么要讓他全部認識到。跟商業模式業態有沖突了,你越讓他在小地方做越做不起來,事后你說,你們怎么都不行,實際是監管上的一些限制造成這樣的局面。我這里只是舉一個例子,還有很多方面,多少都會對這個領域的事情有制約。
中國投行的金融服務有些過剩
新浪財經:我們知道您之前是在投行工作多年,包括中金還有JP摩根,在大家看是很有光環的工作,現在您反而是把更多的時間放在研究上面,這樣的原因是什么?
貝多廣:當年從事投行的時候,我也是非常滿懷激情的,做投行的人一定要有激情,但是畢竟我做了差不多18年投行,如果你去看華爾街,看國際上做投行業的人,那么資深的也不多,一般干個三五年就轉行了,而且在投行行業里邊我從普通的銀行家,到首席執行官,從職業的高度來說,我沒地方上了,我已經達到這個目標了,所以自己從投行本身的職業生涯來說,我覺得還算比較成功吧。
再回過頭來看,后期的幾年,我覺得中國投行的金融服務有些過剩。舉個例子,一家企業到海外上市,以前我們早年的時候就一家、兩家,最多三家投行做主承銷商,現在至少10家,甚至20家,大家混在里邊就是一個過度的供應。有一些實際不缺融資的那些大企業,幾十家、幾百家投行圍著他轉,這是過度地供應金融服務。
我畢竟學理論出身的,還有點理想主義。所以我想自己是不是該退休了,來想想怎么真正做我自己覺得有價值的,對社會也有價值的事。
小微金融推動中國向橄欖型社會轉型
新浪財經:您給我的感覺是一個特別有情懷的人。以前做高大上的投行,現在反而去研究那些跟最底層的人打交道的金融服務。
貝多廣:我去一些農村,小城鎮做調研,我都被他們震撼了。這些人借了8千塊錢貸款、借了1萬塊錢貸款,就對他的生活、他的家庭狀態發生了巨大變化,我覺得太有意義了。
比如給了1萬塊錢,他的家庭可以發生很大的變化。中國這么多中低收入家庭的人,如果大家都這么做,那中國的社會問題不都解決了嗎?所以小微金融不光是金融問題,也是跟社會轉型有關的問題。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一個金字塔的社會,中下層很龐大,發達國家是橄欖型社會,有少量窮人,但主要是中產階級。我們的問題是怎么把底座這么大的人群往上推,讓將來的中國變成一個橄欖型社會。
那樣這個社會基本就沒有太大問題了,現在都是底下不服氣,心生怨氣,總覺得上面的人靠不擇手段獲取財富的,底下是不公平的,實際上倒也不一定完全這樣。但是對底下總要有一些管道、有一些措施讓他們有機會往上走。
新浪財經:您之前去過哪些地方做過調查?
貝多廣:我去四川,也去北京郊外、河北,也到廣東一些地方去做過一些調研。
新浪財經:可不可以分享一兩個,讓您覺得印象特別深刻的,做調研的時候看到的事情?
貝多廣: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大學生,也不是什么名牌大學,畢業以后也沒有理想的工作,結果就向爹媽借了幾萬塊錢,在街上租一個門臉幫人改造廚房櫥柜,很便宜,張家花1千塊錢,小廚房就改造了,李家說我們也要改造,這個需求很大,這是老百姓的需求。
對于大學生來說他錢就這么多,所以公司給他貸5萬塊錢,流量就增加了,可以把這個事情擴大起來了。三四線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提高,對國家來說也是好的,大學生不要國家一分錢解決了就業,明年還可以雇人,對國家、對自己、對社會都是非常好的事,我看了以后就說我們得寫一個報告,把這個案例報告領導,這就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新浪財經:您剛才分享了非常接地氣的例子,那在您之前高大上的投行生涯中最讓您印象深刻的案例是什么?
貝多廣:投行有很多,我自己親手操作過的,像工商銀行,當時是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融資規模的IPO。但是到了今天我回想起來,我覺得有一家企業好像老酒一樣,時間越長香味越濃郁,叫恒生電子。
恒生電子當時是完全不起眼的一家民營企業,我們都是做那些大的央企,而恒生電子總共融資當年只有2.5億,我們都是至少20幾億、200億的融資規模,他們有十幾個年輕人,是70后、80后,搞軟件的工程師。但是他們今年有700億市值,據說今年可能要奔1000億的。
我眼鏡都快掉下來了,以前如果你看我們中金所[微博]有的宣傳冊里面,可能不會把這么小的客戶寫進去的,但是今天可能他才是生命力最強的,市場召喚力一點不差的,代表了一種新的產業。
因為他是金融科技,所有的證券公司、基金公司、銀行、期貨、保險都需要做后臺的軟件和交易軟件,隨著金融的發展這樣的需求會越來越大。所以不在于你客戶的大小,而在于它是不是真正代表了這個行業的發展,代表了先進的發展方向,這是很重要的。
新浪財經:想跟您聊聊注冊制,因為注冊制會推動投行的轉型,你覺得未來中國投資銀行發展的方向和空間是怎樣的?
貝多廣:注冊制有點被過于美化了。我理解不是那么回事,即使在美國,過程也是很漫長的。所以這不是像今天新三板那樣,只要符合披露的要求都可以來上。
我不覺得投行是未來最大的方向,我覺得證券公司將來更多的是朝市場的交易、財富的管理、資產管理、新產品的開發,這些領域去發展。而投行越來越多是怎樣去抓住你的客戶,然后你為他提供各種綜合服務,它更多是客戶服務的功能。你要純粹從IPO、從投行本身去產生很多利潤的話,相對來說比重會逐步的下降。
新浪財經:您剛才也說到,券商可能未來會更進一步向服務的方向發展,現在“互聯網+”很熱,不知道您怎么看待在“互聯網+”背景下,券商的產品、服務模式和業務的一些變革?
貝多廣:現在銀行也是要有互聯網了,網上銀行實際已經普及了,其他的非正規金融當中的“互聯網+”或者我們說互聯網金融雨后春筍般產生了,但是我們國家的證券業,當然大的交易我們也是在互聯網平臺上,但是證券公司的業務,真正一個互聯網平臺的還是比較少。或者從監管的角度,能不能允許建立一個像美國這樣沒有傳統證券公司的、純粹在網上的平臺好像現在還沒看到。
監管層還在觀察,這里邊的沖擊會很大,因為本質上交易通過網絡的效力會更高。傳統的證券公司要去嫁接,所以反而一些搞技術的年輕人,倒可以彎道超車,就像阿里那樣的,可以創造出一個全新的互聯網公司。如果監管在這個領域放開的話,對市場生態的變化會是很大的,這是一方面。
還有一個方面,我們現在也是保護主義,現在證券業就是證券業,還沒放開到混業,比如銀行也可以做證券業,前一段也有人謠傳說放開了,銀行都可以做。中國銀行規模大到哪個證券公司也抵不上,所以在這個放開的問題上要從兩方面考慮,我覺得都很謹慎。現有的證券業還是很脆弱的,它是在保護的狀態下生存的。但是怎么放開、怎么發展,還是有待觀察的。
新浪財經:現在有人認為,因為股市很好,所以牛市里面的投行看起來很好,但是一旦熊市來臨,投行之前的一些問題就會集中爆發,最后可能會有一些投行消失,幸存下來的那些投行必須有一個好爸爸。不知道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貝多廣:股市本身的火爆主要還是因為投資者本身,現在證券公司主要是通過融資融券,這越來越成為他們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是融資融券本身從投行自己來說,并沒有承擔很多負債,它有止損點,都是自己風控保護比較好的,如果市場真的劇烈波動的話,那高杠桿的投資者可能會有比較大的影響,但是對證券公司有沒有影響現在還看不出來。從長遠的業態來說,我覺得是應該整合的。
新浪財經:想聽一下您對這一撥牛市的看法。
貝多廣:實際我對市場沒有研究,牛市是好事,大家都很開心,一路上碰到很多朋友,甚至親戚,都很高興,覺得自己發財了,對于國家來說,現在因為經濟下行,有一點正能量的東西也不是壞事。但是同時大家確實也開始聽到一些擔憂的聲音,尤其像我們這個年齡的就會說,會不會有泡沫,會不會下來,我覺得這個也正常。泡沫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像前兩年低迷的時候,你想讓它泡沫都泡沫不起來,它就是社會的一種情緒的展示。
另外,這一輪的牛市當中還是有一些正面的東西可以看到的。比如這一次創業板、中小板好像火爆得更厲害一點,但實際上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當中的一些新的東西、未來的東西比較看好,盡管有些東西多少有點盲目,但是還是一種憧憬。
新浪財經:現在有人覺得這輪是改革牛,認為牛市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了,不知道您怎么看這些坊間說法?
貝多廣:我倒沒覺得股市反映那么多,有人講股市就是經濟的晴雨表,經濟下行為什么股市上去,好象也背離了,股市反映改革牛等等,這個反而是有點牽強,股市就是股市,它有它自己的成長的規律,它也不一定說不看好你哪一個方面,也不一定說一定看好。前兩年經濟好的時候怎么股市就不起來呢,所以它有它自身的規律。
新浪財經:最后再總結一下小微金融未來的戰略模式,和尤努斯的模式有什么不同?
貝多廣:尤努斯他是在農村做的小組貸款,我們國內也有人做的非常好,在農村,五戶家庭組成,就是我要貸就貸給這五戶,任何一個出問題那四戶都要受影響,所以互相監督,就是從尤努斯學來的,這個模式仍然可以用,而且在農村的話仍然是有效的,當然要細分也有很多的經驗,比如在中國北方農村就很好用,到了南方就不好用了,同樣農村你都要適應這個水土,北方農民跟南方農民性質完全不一樣。
我們現在就是希望真正的小微金融還是能夠落到真正的下層和底層那里,換言之就是你的貸款額是一個微型貸款,而做微型貸款風險反而是小。因為你做2萬塊錢你不會做一單,你做幾千單、幾萬單,你像我們現在合作的客戶他們就是有幾十萬的客戶,你做到這么大規模,當然也還會有壞賬,但壞賬率就可以降到1%以下。
像100萬、500萬的這種客戶,你的客戶大概10幾個,不超過100個,任何一個出問題對你來說就是很大的挑戰,所以這個商業模式上有很大的差別。
回過頭來說我們的P2P互聯網金融,這是是所謂的屌絲的資金,那頭是小貸的,你想大多數小貸就拿這種幾百萬的貸款上來跟他對接,而這些貸款的質量本身就是像麻袋一樣,麻袋上要繡花,繡出來也不好看,所以很多P2P本身也有問題,現在他們也要到線下去做真正的微貸。這個跟尤努斯來比的話,假定說過去幾年大家都在試錯的話,可能慢慢就走到一條比較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上。
新浪財經:有中國特色的。
貝多廣:對,O2O的,又有互聯網,又有線下,這么結合在一起。如果按尤努斯的模式,就是小貸公司,國家給它一個批準,變成銀行,開很多儲蓄所什么的是傳統模式。到了21世紀,這個模式也還可以有,但是在中國環境下不缺銀行,缺的是真正的能夠組織資產的,也就是說能夠將組織得起來的公司。
舉一個例子,郵政儲蓄。郵儲是最大的小微金融,它有巨大的抽水功能,儲蓄功能非常強,但是它貸款功能相對來說就弱一點,這是中國小微金融的一個特點。所以如果互聯網進來就可以完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