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孫勤:
【高端訪談】內陸核電發展“潛力巨大”,核電出海“正當其時”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謝瑋|北京報道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 “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關乎發展與民生”,并將“安全發展核電”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為核電板塊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從3月5日到3月17日,A股核電核能板塊指數累計上漲1.81%。3月18日,國家核電董事長王炳華表示,國家核電正在與中電投進行合并重組,組建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這使“核電該當如何發展”這一話題再度引發熱議。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孫勤接受了《中國經濟周刊》的專訪,表示核電發展“潛力巨大”,核電出海“正當其時”。
加快《核安全法》立法
自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以來,核電項目安全性引起了各界擔憂,許多人甚至“談核色變”,我國也一度暫停了新核電項目審批。
“日本福島核事故出來以后,全國大概有四五個正準備開工建設的核電站,都停了下來。同時已經運行的核電站和在建的核電站都按照國際最嚴格的標準全部進行復查。”孫勤介紹說,復查以后,政府加強了監管,加強對標準規范的制定,加強了應急措施預案的提升。“作為企業,我們在加強技術開發、提高管理水平、加強核文化的培育上都做了很多工作。”孫勤說。
孫勤為《中國經濟周刊》介紹了一組數據:截至2014年年底,中國的核電站的動力堆已經建成的有22座,在建的有26座。自己“大多數都去過,特別是我們自己集團運行建設的,都去過”,并且“從沒有擔心過”輻射等問題。
“通過這幾年不斷地‘強身健骨’,政府加強管理能力的提升,應該說當前已經具備了重啟核電站的條件。”孫勤坦言,“為了達到這些條件,從政府到企業都做了很多工作,這些工作也經過了國際上的核安全機構的評審,他們也認為我們現在各方面基礎達到了國際上對核安全最高標準的要求。”
針對部分群眾的“鄰避效應”[指居民因擔心建設項目(如垃圾場、核電廠等鄰避設施)對身體、環境和資產等帶來負面影響進行集體反對甚至抗爭的行為],甚至“抵制核電”的聲音,孫勤表示理解,在他看來核電的發展要靠企業的積極性,政府的支持很重要,更重要的在于群眾的認可度。
他強調發展核電在改善能源結構、改善氣候環境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他說:“去年一年核電做了很多貢獻,截至2014年年底,我們有5臺機組發電,在運行的機組大概有22臺機組,2000萬千瓦。每年大概可以少用煤5000萬噸,少排放二氧化碳1億噸。”
因此,孫勤建議,首先應當積極促進核安全法立法(編者注:3月10日,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袁駟透露,《核安全法》的制定已列入立法規劃),讓核電發展有法可依,在法律的范圍內受法律的監督;第二,所有的工作都應該做到公開透明,使公眾充分知悉、了解和掌握核電站的安全性;第三,隨著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事故發生的概率正在不斷縮小,真正做到工作“萬無一失”。
“內陸核電發展潛力巨大”
今年2月17日,遼寧紅沿河核電二期工程獲批開工,這是時隔26個月我國再次批準新核電項目,標志著中國核電建設的實質性重啟。這也使得部分“未完待續”內陸核電建設的松綁看到了一絲曙光。
事實上,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后,國內核電項目審批被全面叫停。當時,包括中核集團湖南桃花江核電項目、中電投集團江西彭澤核電項目和中廣核集團湖北大[微博]畈核電站在內的3座正在建設的內陸核電站全部停工,至今仍未破冰重啟。
“適時啟動內陸核電站,對我們今后長期核電發展有利。”孫勤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從國際上來說,400多座核電站有一半都在內陸,從長遠發展來說,內陸也會擔當起重要的任務。”
2015年1月,國家核安全局發布《核安全文化政策聲明》顯示,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核技術利用國家之一。目前中國已投運核電機組22臺,在建機組26臺,在建規模居世界首位。運行核電機組保持良好安全業績,從未發生二級及以上事件或事故,在建機組質量受控。
“核電建設初期主要是在沿海,有13個廠址48座電站在建和運行。從今后發展來說,內陸廠址空間資源比沿海多得多。”孫勤表示,“從我們目前所做的初步工作來看,在內陸、在西部像甘肅等地都發現了很好的廠址。今后在內陸應該趕快啟動核電站釋放堆的建設,隨著電力通道的完善,今后在內陸建核電站而且把電力向沿海輸送,發展潛力還是很大的。”
自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之后,內陸核電項目爭議加大。孫勤直言,事實上內陸核電廠址與沿海核電廠址在技術性能、安全監管性能、安全條件和監管要求方面并沒有本質區別。“只不過大家覺得核電站要用水,靠沿海方便一點,或有半邊靠海,影響小一點,從安全度來說是一樣的。”孫勤如是說。
“通過我們前期各項論證、比較、吸取國外一些經驗,在內陸核電建設上,有基礎也具備條件。”孫勤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我們希望在‘十三五’期間,我國能夠選擇條件比較好的內陸廠址先行試驗,像湖南的桃花江核電站等。”
核電走出去“正是播種的季節”
近年來,國務院明確了關于“核電關鍵技術裝備走出國門”的戰略規劃,積極推動核裝備和技術出口。2014年,李克強總理有了兩個新的“身份”,一個是高鐵代言人,一個是核電代言人。
在國家積極推動核電出海戰略的大背景下,由中核集團聯合中廣核集團共同推出的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機組“華龍一號”,稱得上中國核電“走出去”的最強音。
“總理代言核電我們非常感謝,這代表著核電已經從‘中國制造’發展到‘中國創造’。”孫勤表示,“華龍一號”走出國門,具備多個優勢條件:首先,中國在核電發展中有了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其次,“華龍一號”的安全性經過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安全審查,安全性非常有保障;第三,在與國際同業競爭里面性價比較高。
此外,“華龍一號”還具有專門針對客戶的個性化服務,能夠滿足發展中國家的核電發展市場的需要。因此,能夠越走越好。
據新華社消息,今年2月26日,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與阿根廷聯邦計劃、公共投資與服務部部長胡里奧·德維多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阿根廷共和國政府關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設壓水堆核電站的協議》,中核集團與阿根廷核電公司作為雙方授權企業將負責協議的具體實施。這意味著中國自主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成功出口拉丁美洲。
當下我國核電“走出去”已經“到了時候”,孫勤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首先,走出去要有自己的東西。經過近十年的努力,中核集團聯合中廣核集團共同拿出了‘華龍一號’,有了自己的利器;第二,國家裝備制造業整體水平提高,國家提出‘走出去’戰略,給予‘走出去’各方面的支持,國際市場逐漸形成。當前也是春天,很好的播種季節。”
“有黨和國家的支持,我們一定勤播種、好收獲。”孫勤如是說。
歡迎關注新浪財經能源頻道官方微信“能見派”(微信號nengjianpai),閱讀更多精彩文章。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能見派,關注高端與前沿,描繪美好能源未來。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