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頻繁的地緣沖突、高頻匯率波動、原油崩盤及全球治理體系的裂縫,重新把人們拉入到危機陰影之中。眼花繚亂的變量讓世界變得難以理解。
這沖擊著此前人們對世界經濟形勢的認知:2007年次貸危機以來,全球的政治經濟體系就運行在一個弱平衡水平線上。到2013年,次貸危機已經過去,全球將開啟全新的復蘇繁榮周期。
與此相反,如果放在長波周期框架下來看,2014年是全球經濟進入蕭條期的元年,美元及其政治經濟系統表現出極其強大的破壞能力。而2015年的運行邏輯我們可以總結為"反抗美元"。
雖然股市的新興產業板塊正如火如荼地上漲,但很不幸的是,當前已進入人類第五次長波技術革命(1991年開啟的信息技術革命)的蕭條期。與此相伴的是,我們還進入一個較長的緊縮周期。
讓我們來看看歷史。上一輪技術革命長波周期始自1948年,繁榮期到1966年拐點,衰退期持續7年一直到1973年第一輪石油危機爆發,然后進入長達9年蕭條期,期間又在1978發生第二次石油危機,蕭條期最終在沃克爾及里根政府上臺后得以終結。這就是著名的70年代大型滯脹周期。
而本輪長波周期從1991年開始,繁榮期行駛到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至2014年,實際上已經緩慢"修復"了7年之久,這所謂的"全球經濟再平衡"過程,實際上是經濟見頂之后的衰退期。我們看到,經歷2013年美日歐及新興國家復蘇共振之后,2014年美國與非美區域的經濟時差迅速拉大,美聯儲貨幣正常化與非美國家央行[微博]的嚴重不對稱,既是這一經濟時差的表現,也是這一時差的助推者。這樣,我們看到2014年下半年,資源品價格暴跌,以俄羅斯為代表的資源國家危機爆發,而在2015年,我們有很大概率確認,全球經濟長波進入了蕭條期。因為,越來越多的信號顯示,美國經濟復蘇的步伐已邁過了巔峰。
這樣,按照周期規律,我們大概會從2014年開始,進入一個8~10年的蕭條期。我們非常擔心,2014年~2018年這四年間,會是全球經濟波動率非常大的幾年。
我們有必要做一個類比,來觀察我們所處歷史周期的核心變量。圖一給出了上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GDP在全球經濟總量的占比與全球經濟增速的對比。圖二則顯示了,兩輪長波衰退中,美國經濟社會及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的結構性特征。
我們發現,兩次長波衰退,均是美國國際競爭力兩次較大衰退的過程,上一輪衰退美國GDP的世界占比下滑了4個多百分點,本輪已下滑3個百分點。而美國國際競爭力的相對衰退,其根本原因只有一個,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削弱。
勞動生產率的衰減,有兩種理解方式,一種是人口及族群結構的變遷不能適應新的生產組織方式,一種是技術迭代尚未進化到可以匹配人口及族群的變遷。技術進步放緩和人口流動性滯緩,是長波周期衰退的一體兩面。
如果我們將技術理解為一種生產組織方式,而其本質是財富分配方式的話,就非常容易理解,任何技術革命,都是一次金融革命。
在重建競爭力的過程中,美國首先訴諸國際收支的再平衡。相伴的,發生了全球治理體系的新舊更替。比如上一輪衰退期,美國主動違約從而解體了金匯兌本位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在信用貨幣及浮動匯率的機制下,美元收縮其儲備貨幣功能而大幅擴張計價結算功能(石油美元的來源),金融治理責任的大幅壓縮,必然要求美國調整其全球治理結構。于是我們看到了美國孤立主義的崛起、從越南撤軍、中美建交,退出美蘇爭霸。這一調整過程的初期,對全球經濟的確是一個利空。
當前,我們正處于這樣的周期中。
大周期框架的2015年
2009年開始,美國開始尋求全球經濟再平衡,主要是與東亞經濟體系在經常賬戶的再平衡,奧巴馬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再工業化戰略的社會基礎是美國拉丁裔族群的迅速崛起,而美國制造業已經嚴重空心化。
2014年,可能是美國"再工業化"的高潮,非常規能源(頁巖油、頁巖氣)產業的崛起,讓美國2014年GDP增速達到2.4%,創4年新高。但即便如此,美國經常賬戶赤字卻并未好轉,反而在擴大。很難評估這種再工業化方式對美國就業市場的影響有多大,因為雖然失業率下降到5.6%,但是勞動參與率也持續惡化,大量勞動力干脆退出就業市場,同時美國的青年失業率仍高達15%左右,老年人的失業率也沒有改善。這說明,能源產業無法承載美國社會組織再造的功能。美國經濟的復蘇,更多是房地產周期復蘇所拉動。
反過來,美國大量供給美元絕對計價的商品(能源),直接制造了通縮預期。在通縮框架下,美國實際上是在收縮其在計價結算領域的半徑,轉而擴大其在儲備領域的份額。從而,我們看到了歐元的國際儲備份額正在受到嚴重的擠壓。而在計價結算領域,由于人民幣逐漸蠶食著大宗商品的定價權(畢竟消耗量占比過高),人民幣則是受益者。
同樣,這一過程伴隨著全球治理體系的調整。美國一方面通過北約提高了對歐洲地緣政治的介入深度,并最終引燃了烏克蘭危機,引發了泛歐貨幣體系的危機(從歐元到瑞郎到克朗),歐元可能永久地剝離了主權貨幣的夢想。同時,奧巴馬從中東及阿富汗地區撤軍,試圖為緊繃的債務負擔減壓。亞太再平衡的本質,則是放寬人民幣的國際計價空間,同時承接部分地區治理責任。
總之,2014年那些所謂的黑天鵝,實際上只是長波周期衰退框架下,美國再工業化所帶來的一連串連鎖反應。美國試圖再次矯正國際收支,但2014年并不成功,并產生嚴重負外部性及反噬(美元升值導致出口及跨國公司利潤削減),這個效應是美元單邊主導金融市場波動的結果。
因此,2015年全球宏觀戰略及大類資產配置的核心線索,就是非美地區對美國反主導,非美貨幣對美元單極化進行中期矯正。按此邏輯,我們可能會看到烏克蘭危機的緩解,中東危機的持續惡化,以日元、英鎊為代表的非美貨幣的反彈,原油及基礎金屬價格的中期反彈。
美國也是痛苦的,經濟周期決定了第六代信息技術革命尚在襁褓之中,無法在美國現有供應鏈基礎上產生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去匹配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和拉美化這兩個趨勢。因此,美國必然要繼續尋求經常賬戶的改善,2015年美聯儲加息的節奏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為了平抑金融風險,美聯儲在2013年年中以來就在進行持續的預期管理,試圖讓市場變得更為克制。但在不斷的延宕中,實際上美聯儲變得越來越軟弱,不斷滿足市場胃口,這可能已經透支了自身信用。如果美聯儲最終滿足了投資者的需求在年中或9月加息,對美國股市來說,可能是危險的玫瑰。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