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藝
最近,憑借財經作家吳曉波[微博]的《去日本買只馬桶蓋》一文,日本馬桶蓋在中國“火”了一把。
該文所述源自吳曉波的親身體驗,文中寫道,“這款馬桶蓋一點也不便宜,售價在2000元人民幣左右,它有抗菌、可沖洗和座圈瞬間加熱等功能,最大的‘痛點’是,它適合在所有款式的馬桶上安裝使用,免稅店的日本營業員用難掩喜悅的神情和拗口的漢語說,‘只要有中國游客團來,每天都會買斷貨。’”
中國人要搶的何止是日本的馬桶蓋,納米水離子技術的電吹風、比普通鋼材耐磨60倍的陶瓷刀具、雙層真空保溫杯、嬰兒手推車等生活用品,均在中國消費者的購物清單之列。
央視報道稱,在日本的免稅店,一上午就有十幾輛大巴滿載中國游客專程采購。1萬多人民幣的電飯煲每天賣幾十臺,買主80%來自中國。
如果說價格昂貴的日本大米成為中國消費者的“香餑餑”,是因為中國消費者看重其安全保障,那么,像馬桶蓋、電吹風、菜刀、保溫杯這樣的日常用品也能遭到瘋搶,實在令人費解。
事件一出,有網友認為原因在于中國消費者對洋品牌的追隨心理,更多的人則是為中國制造業捏一把汗,“中國制造業太沒面子了”。
成本優勢喪失、渠道優勢瓦解、“不變等死、變則找死”的轉型恐懼,吳曉波這樣概括中國制造業的“痛點”。中國制造業的傳統優勢正在被消解,中國制造業需要技術、需要創新的口號喊了很多年,時至今日,“用市場換技術”的戰略效果并不明顯,技術和創新之路走得實在不容易。拿蘋果手機來說,有數據顯示,在中國生產的每一部蘋果手機,美國拿走49%的利潤,日本拿走30%多,韓國拿走了百分之十幾,剩下中國拿3.63%。
那么,中國制造業真的就束手無策了嗎?現實遠沒有想象中那么艱辛,中國制造業缺少的,是一分為用戶著想的心思。
《人民日報》拋出了這樣的觀點,目前越來越多的國人有錢了,對生活質量提出更高要求,他們不僅要求商品“能用”,還希望商品“好用”甚至能帶來“享受”。
現如今,由于對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追求,中國人的消費理念正在悄然變化,在國內食品安全無法保障的情況下,中國人把目光投向海外,因此才會有洋奶粉、洋大米等的“獲寵”;即使是在生活用品上,能令頭發干爽柔滑的電吹風、能讓主婦輕松省力的菜刀也會更受青睞。
遺憾的是,中國傳統制造商和用戶需求變化的對接工作沒有做好,處在所謂“夕陽產業”的制造商,并沒有在用戶身上大做文章。如果技術的先進程度難以達到,那么,想方設法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生產出一款在某方面打動用戶的貼心產品,恐怕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國內不少傳統制造業的制造商正是在這一環節缺席了。
更何況,追求“好用”的消費者并不在少數。按照2013年末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一份最新調查結論,6萬元-50萬元是界定我國城市中等收入群體家庭收入的標準。有媒體將這一人群的消費習慣概括為“很難被打動、不容易被廣告打動、性能偏好者、喜歡價廉物美的商品、愿意為新技術和新體驗埋單”。
不僅是中產階層,在消費逐漸精準、細化的今天,不同年齡層次的消費者具有不同的消費特點,制造商完全可以在“討用戶歡心”上邁出腳步。例如,在老齡化嚴重的日本,一個放在老人冰箱里的小東西很受歡迎,這個小東西在每次冰箱被打開時會給子女手機上發射信號,子女可以根據收到信號的情況判斷父母是否身體健康、生活正常。
這個生動的例子也許可以說明,中國人為什么要搶日本的馬桶蓋,事實上,中國人應該搶的,是日本制造商為用戶著想的心思,以及與之相伴的積極行動。
天下,了然于胸;尺度,可更深入。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新浪財經官方微信(微信號sinacaijing)。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