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 為什么我們要關注這個遠在地中海區域,周邊危機四伏的以色列?從幾個數字可以看出其中的理由。
【悅讀】以色列為何能出162位諾獎獲得者
以色列因為自然資源的匱乏以及周邊國家的敵對態度,選擇了一條科技興國的道路,并在重要的高科技領域(如軍用設備、通信和信息系統、生物科技、環境科學等)占據了全球領先的市場地位。在以吸引科技企業而著稱的納斯達克[微博]交易所中,僅有800萬人口的以色列貢獻了147 個上市公司,僅次于美國、加拿大和中國。以色列在20世紀90年代定下的發展方向已得到肯定:智力是以色列最堅厚的資本。以色列為智力的存續所做出的奮斗造就了該國的經濟與企業。中國企業如何在以色列找尋一種商業上互利可續的模式,提升產業的科技水平、企業的生產效率,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以色列谷”是以色列創新內涵的濃縮。關注“以色列谷”在經濟領域和科技領域的突出成就,關心“以色列谷”繁榮的原因,無疑對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提供啟發與思索。
香港恒隆地產董事長、亞洲協會聯席主席、中國與全球化智庫 (CCG) 聯席主席 陳啟宗
為什么我們要關注這個遠在地中海區域,周邊危機四伏的以色列?從幾個數字可以看出其中的理由:
人口僅有全球總人口的0.2%,卻出了16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占諾貝爾獎總數的20%;科技對GDP的貢獻率高達90%以上;每1萬名雇員中有140位科技人員或工程師;平均每1844個以色列人中就有一個人是創業者;以色列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數目,超過歐洲所有公司的總和。以色列吸引了約20億美元的風險基金,人均風險投資額是美國的2.5倍、歐洲的30倍、中國的80倍、印度的350倍,居全球第一。
一個彈丸之地,何以在復國之后的66年里創造出如此多的奇跡?在全球一體化發展的今天,足以值得中國深刻地研究與借鑒。我們從中學習的不僅僅是以色列成功的方法論,更是以色列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哲學,我想有三個方面:
第一,理性思維。以色列為什么這么強,以色列強大的原因之一是他們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并重,而且平衡。全球的猶太人只有1200多萬,但是占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的27%、醫學獎的31%,和以色列人口的比例相比絕對是不對稱的。所以說,他們的理性非常了不起。而另一方面,當今世界上最有名的古典音樂家相當部分是猶太人。1948年以色列復國,1967年收復耶路撒冷,當天晚上在耶路撒冷城東的小山演奏了一首協奏曲,作曲的就是猶太人,表演的也是猶太人,都是世界一流的藝術家。猶太人感性和理性并重,并且兩者相得益彰,取得了基本上該有的碰撞,這是以色列人強大基本的原因之一。
與之相比,我們中國人是比較感性的民族,我們的語言和藝術都是比較感性的,這一點是值得我們保留和引以為榮的。然而我們的文化傳統比較忽視理性思維方面的訓練,是我們要向以色列學習的地方。
第二,打破常識。在創新的發展過程中,打破約定俗成的框架是邁向創新的第一步。以色列民族在此方面非常擅長。以色列人充滿著對科技創新的渴望,同時他們對創新創業的失敗又有著高度的寬容。這與他們的文化、宗教背景有很大的關系。不讀《圣經》不能究其緣由, 以色列的文化中充滿了自信、勇敢、不斷挑戰的精神元素,沒有“不可能”的默認與宿命說。以色列人善于“不拘一格”打破各個領域的常識,并將其融合創造出新型的科技。
這種思維方式在中國卻是罕見的。我們的科學之間往往彼此孤立,各自為營,制約了自身的發展。古往今來,傳統的思想中“面子”讓我們對失敗有一種恐懼,間接地形成了創業者商業開拓的絆腳石,風險投資者也會因此躊躇不定。因此喚起中國企業家創新創業的熱情是我們的又一課題。
第三,預估將來。人類基本上沒有太多遇見未來的能力,但是本書在總結以色列的成功要素時體現了這種能力。我們怎樣才可以比較正確地預估將來?我想最重要的是世界觀。一個人的世界觀包括古、包括今。世界觀由四件事組成:一是要讀歷史,歷史不僅是事實而已,重要的是如何認識、如何解讀;二是掌握現狀,不清楚現狀無法預估未來;三是不能有意識形態上的枷鎖,有意識形態的枷鎖就很容易犯錯;四是對人性的解讀,人性并非全理性,也有非理性的一部分。
以色列的世界觀從根本上可以概括為從無到有、從有到新、居安思危、化危機為機遇的觀念,他們不受意識形態的枷鎖限制,F在,以色列成為了世界上的第二個硅谷,很多高新能源科技、農業科技、水科學、生命科學等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中國在此方面還需要不斷地學習與歷練。
最后,我想說以色列的企業家精神不僅僅是我所提及的以上三點。衷心感謝此書為我們詮釋與解讀以色列成功的秘訣,成為我們在創新創業方面的幫助與參考。
(此文為陳啟宗為本書所作的推存序,標題為編者所加)
p86
《以色列谷》
推薦指數:★★★★★
作者:(以)顧克文(Edouard Cukier-man)、丹尼爾·羅雅區(Daniel Rouach),(中)王輝耀[微博]
出版:機械工業出版社
作者簡介:
顧克文,Catalyst基金的創始人與首席執行官,Cukierman投資公司的董事長,曾擔任以色列著名風險投資基金Astra技術投資公司首席執行官。
丹尼爾·羅雅區,歐洲頂尖商學院之一ESCP歐洲商學院副教授,自1998年以來擔任以色列理工學院客座教授。是技術轉移與經濟競爭情報領域的國際專家與咨詢師,IsraelValley.com網站創始人、以色列-法國商會(特拉維夫)主席。
王輝耀,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高級研究員和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客座研究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人社部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商務部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副會長等。
我們向以色列學習什么?
《耶路撒冷三千年》 (黃煜文譯本)
作者:蒙提費歐里
出版:究竟出版社
耶路撒冷是一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個宗教的圣地。它曾被視為世界的中心,今日的它與過去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座城市是亞伯拉罕諸宗教爭斗的焦點,是文明沖突的戰略要沖,是無神論與信仰齟齬的前線,是惑人的陰謀與虛構的網絡傳說發生的地點。本書英文原版獲美國前總統推薦,并被《經濟學人》評為2011年度最佳圖書。
《創業的國度:以色列經濟奇跡的啟示》(王躍紅譯本)
作者:丹·塞諾 (Dan Senor) 、索爾·辛格 (Saul Singer)
出版:中信出版社
本書作者外交政策專家丹·塞諾和索爾·辛格深入考察了以色列社會環境,揭開了以色列經濟奇跡背后的秘密。透過以色列最杰出的投資人士、創意人士和外交政策擬定者,作者為讀者逐一揭示了以色列如何將外部不利的環境加以轉化,結合自身特有的“無懼權威、扁平式領導”的民族風格及政府政策,打造出一個擁有高度創意與企業家精神的社會。
《“以色列風云”系列:希望(1-2)》(辛濤譯本)
作者:赫爾曼·沃克 (Wouk H.)
出版:湖南文藝出版社
本書以小說的筆法、以色列軍官茲夫·巴拉克的視角,詳述三次中東戰爭及其對世界格局和以色列命運的影響。這既是一部巴以沖突史,也是建國功臣們的個人成長史。這部歷史小說引導讀者思考猶太人的信仰、巴以沖突、猶太復國運動和猶太人遭迫害等等問題。
版權作品,未經《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天下,了然于胸;尺度,可更深入。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新浪財經官方微信(微信號sinacaijing)。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