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陸慧婧 發自上海
忙于公司第一只陽光私募基金發行工作的小陳正從北京趕回深圳,他最近剛剛完成自身職業生涯轉換:從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員轉型為私募基金主管渠道的副總。
私募基金小而靈活,缺少類似公募基金渠道部“團隊式”的配合,小陳也用私募業內笑話調侃自己,私募基金分管渠道的副總就是“不管部負責人”——主抓投資的總經理不管的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負責。
這只是公募基金奔私浪潮中的一個縮影,基金公司奔私隊伍正從投研部門向非投資部門蔓延。北京某基金公司前首席市場官最新的角色是某大型私募基金合伙人,另一位原基金公司分管渠道的副總已經成立私募基金,考慮做私募基金市場外包的嘗試。
面對同行新動向,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看法各異,有人對互聯網時代下創業機遇興奮不已,也有人稱資產管理公司主角始終是投資人士,市場部人士前往私募擔任高管只是小概率事件。
市場部人士奔私
離開公募基金前往私募的非投研人士不多,小陳是行業里做出積極嘗試的一個。小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首只產品2月份要通過券商渠道發行,現在做產品預熱準備,包括交易開戶、設計產品合同,總經理在重點營業部路演等。”
小陳前往私募任職,與此前其任職的原公募基金公司投研人員奔私創業不無關系。公司前投資總監2014年下半年離職后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盡管公司處于起步階段,員工人數也只有4人,不過出于多年市場部工作對投資總監投資風格以及相關渠道業務的了解,小陳受邀前往新設立的私募基金擔任公司分管市場的副總兼風控總監職務。“私募對綜合能力要求更高,不像公募,出去做一場培訓,后方有一整個團隊配合做PPT等工作,現在這些都得獨立完成,此外私募需要的高凈值客戶,也需要自己去挖私人銀行級客戶。”小陳如此描述市場部工作在公募、私募基金的區別。
多年公募基金市場部營銷經驗,促使小陳決定前往私募做另一類財富管理嘗試。“公募基金營銷鏈條很長,從基金經理到市場部渠道經理再到銀行客戶經理,基金凈值出現調整,銀行客戶經理第一反應是止損以防追責,而不是詢問基金公司真實狀況以及基金經理想法,長此以往,可能出現基金賺錢,客戶卻因信息不對稱難以賺錢的尷尬局面,相比之下,私募和客戶溝通更順暢。”
無獨有偶,行業里一位原公募基金首席市場官新近加盟上海某大型私募基金,最新的職務是公司副總經理,也是十五位合伙人之一。不過,她更愿意從“合伙人”,而不是奔私的角度看待自己此次跳槽。
“同是資產管理機構,不必把公私募對立分析。”上述大型私募基金合伙人稱,以前公募基金有民營資本持股不能超過20%等所有制層面上的限制,隨著諸多限制打破,公私募之間界限不再明顯,具體到業務層面,資產管理機構都有投資、市場、后臺業務需求,相關人員流動也在情理之中。
所有制層面上的利益共享,是奔私后在私募基金工作更深的體會。“私募自創立起就是人和,不是資和文化,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利益一致,作為一個條線負責人,也需具備全局視角,只有公司業務全面增長,作為合伙人才能受益。”
在上述大型私募基金合伙人看來,監管層釋放的制度紅利催生了當下私募基金創業浪潮。“2007年大牛市也沒有如此多人奔私,更多還是制度原因。從前出來創業,只能做投資顧問沒有管理人身份,渠道也不順暢,私募基金正名之后,首先在制度上得到保障。此外,PB業務外包之后,創業成本降低,以前沒1億都不敢涉足公募業務。相比之下,行情好轉只是一個催化劑。”
華南某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表示,“私募制度更為靈活,可以實現管理層很多想法。例如北京一個擬創業私募,只接受自己信得過的資金,不會考核規模等要求;在自購基金上,會要求基金經理購買自己基金的同時,還購買其他基金經理基金,實現利益捆綁。”
挖掘細分市場機會
“未來打算在資產管理公司旗下再成立一個財富管理公司。”小陳透露自己更加長遠的職業規劃,“公司成立之后會逐漸積累直銷客戶和渠道客戶,財富管理中心不僅可以賣自己的產品,還可以賣其他私募的產品。”
“或者還可以兩條腿走路。”小陳稱,“同時賣其他公司產品是一條路,另外一條路是,以目前的平臺吸引其他優秀的投資經理進行股權合作,在此基礎上擴大市場部工作,這樣就不純粹類似目前市場上賣產品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
一位基金公司分管渠道業務的副總去年離職后成立了私募基金,目前還在仔細思考公司未來的商業模式。
“之前聽說(上述副總)打算從事私募基金市場外包業務,但目前介入私募基金市場外包業務可能存在幾點困難。”上海某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如此描述,市場部除了幫公司樹立品牌之外,還要制定整體營銷策略,涉及費率談判等諸多商業決策行為。現在券商開展私募基金PB業務外包服務,但也沒能把市場部外包下來。
“客戶數據比較敏感也是目前私募基金猶豫市場外包的原因。”華南某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分析指出,把客戶扔出去就只能靠業績或特色產品留人。
另一位前基金公司首席市場官,現在的大型私募基金合伙人,則被外界解讀為私募基金開展公募業務前期儲備高管的信號。
“實繳資本或者實際繳付出資不低于1000萬元人民幣;為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會員;凈資產不低于2億元人民幣”是證監會[微博]規定陽光私募開展公募基金業務的硬性指標。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目前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已超過6000家,私募基金也超過了2000只。據格上理財統計,截至2014年12月,陽光私募行業所管理的總資產規模約為4000億元,公開產品管理規模超過100億的私募有7家,分別是朱雀、景林、重陽、澤熙、樂瑞、青騅與混沌。而上述大型私募之中,星石投資已明確表示將開展公募基金業務。
“即使暫時不開展公募業務,上百億資產規模的大型私募基金也有市場部業務需求。”華南某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稱。“公司公私募業務市場部工作不會分隔。”上述私募基金合伙人的表述,也暗示著未來職業空間。
市場人員未來的創業方向
財富管理行業的蓬勃發展,開啟了資產管理機構各業務條線人員的創業空間,未來是留守公募,或奔走私募,還是有其他更好的去處,業內人士各有看法。
上述剛任職私募基金合伙人的副總對市場部人員發展機遇比較樂觀,“私募基金發展歷史不算太長,特別是經歷了2007年后的幾年熊市,大家更多是考慮如何生存,練好內功,如今時機成熟,再考慮如何把品牌做出去。”
從更廣闊的空間來看,不僅私募基金,保險資管、券商資管,之前各類業務范圍分隔的資產管理機構,如今紛紛介入公募基金業務,也給在公募基金歷練多年的市場部人員大展拳腳之地。
不過,在深圳某基金公司市場部總監看來,公募基金市場部人員前往私募擔任高管只是個例,不具有普遍意義。從品牌宣傳來看,公募基金可以公開宣傳,公司也有相應成本,這一套玩法在私募基金會受限制。另外,從零售、機構業務兩個渠道銷售分析,公募基金銷售人員之前很難接觸到終端客戶,機構客戶也較難成為創業階段私募基金購買對象,“私募基金會吸納部分公募基金市場部人士,但人數配備或遠低于公募,在一個公募基金市場部總人數可能和投研部門不相上下,私募也許兩三個人足以。”
也有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向往互聯網時代下的營銷機遇。“公募基金做市場的人員未來更好的去處可能不是私募基金,而是大型的互聯網平臺。”上述華南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這樣分析,“互聯網金融平臺有先天的大數據優勢,可以通過摸索客戶喜好進行市場營銷,此外,互聯網有低廉的營銷成本,這樣就可以將全國所有公私募基金聚合,不收取渠道費用,與客戶一起分享私募基金業績提成,實現渠道與私募基金利益一致。”
“以后再選擇職業,我不會留在公募基金行業,而是去互聯網金融實現自己的想法,成為真正的基金分析師。”上述華南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說。
天下,了然于胸;尺度,可更深入。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新浪財經官方微信(微信號sinacaijing)。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