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培森
▲莊培森書法作品
▲莊培森國畫作品
莊培森,中國當代實力派書法藝術家、中青年書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63年生于北京,童年即與書法結緣,先得張伯駒先生啟蒙,后師從沈鵬、劉炳森、張榮慶諸先生,并得到啟功、黃胄、王遐舉、白雪石等大家指教,是嶺南畫派楊善深先生的關門弟子。現為中國當代詩書畫家協會副主席,中華文化學院教授。
40多年沉浸在筆墨丹青之中,他的書畫創作在繼承優秀傳統、表現社會生活和現實感受、探索拓展藝術表現力等方面都頗有建樹,作品多次參加海內外大型展覽并獲獎,被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民族文化宮等單位及國內外收藏家所收藏。
莊培森能詩、能文、能書、能畫,且有自己獨特的學術理念和教學理念,這在書法界并不多見。而且,他還經常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他會不會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也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貧呢?
采訪莊培森真的不容易,約了幾次,要么白天趕上他忙于事務,要么晚上他閉門謝客鉆研書畫藝術。終于,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我如約來到他的“金液齋”,傾聽他談詩文書畫的創作感想,談“由藝道臻”的藝術追術,談“莊而逍遙、自認為美”的學術理念,談“清者善”的人生哲學。
藝術人生,由藝臻道
記者:最近看到您又受邀參加了由中國當代名人書畫院主辦的“中國藝術之光——融匯古今譜華章 畫壇三老精品展”。現在您的社會活動這么多,會不會影響您的書畫創作?
莊培森:現在社會活動確實是較多。不過,我年齡正好50多歲,年富力強,在書畫界還算中青年。
我認為,學藝是為求道,而不僅僅是為了提升技能。我曾講,要不斷地向古代書法經典學習,臨帖是終身的功課。“藝”的目的是用來陶冶性情的,導情歸正。《論語》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學藝不能上升至道,不能讓人回味,不能啟發人,那就永遠只能是臨摹、沒有創造,就沒有靈魂和思想寄托,這樣的人也只能算是“匠人”,不能成為藝術家。
那怎么樣才能“由藝臻道”?我認為,藝術家不僅需要以開豁的胸襟從傳統經典中吸取精華、錘煉筆墨,還需要投身于現實生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真誠的學術之心把握時代的脈搏,傳遞民族文化的正能量,開拓新的視覺景象。所以,我覺得林岫先生今年為新書《培森書畫》發行而題寫的“清者善”,真實反映了我內心的追求。
“清”者,清正、清爽、清氣之謂也。藝術之路唯“清“,才能走得遠,才能體現出書卷氣。做人唯“清”,才能達到口清、心清、身清,才能清廉、清正。“善”,簡單地可理解為美,當然還有很多深意。從事詩詞書畫等藝術,需要一塊遠離塵囂的凈土,需要蕩滌浮躁的塵埃,需要發現美、追求美、表現美。
我每每在追求藝術作品的“清”與“善”時,就能感覺內心的“靜”,筆下才能提煉到“凈”,用筆就會爽利,表現出的氣韻也才有可能清新、清正。我把這種“清”用在了生活中,從“靜”到“凈”,就能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交往中保留一份平常心。正如我在《寫意人生》詩中所說,“從容致瀟散,淡泊本天真”。
著書立說,莊而逍遙
記者:2015年行將結束,您今年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莊培森:今年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二本書——《培森書畫》。在首發式上,我提出了“莊而逍遙、自然為美”的學術理念。這不僅是在今年,也是我研習書畫40多年來一個值得記憶的事。
我用了5年時間,出版了兩本著作。3年前,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培森墨韻》,收錄了我的成長過程和心路歷程,還有在書法、繪畫、詩文等領域的一些作品。這兩本著作現已分別被國家圖書館和首都圖書館永久珍臧。
在《培森書畫》研討會上,我講過,這個理念是我藝術創作中一次新的小結,是一些新的探索,是追求學術理念的實踐過程。
在研討中,這個理念得到藝術界名家的肯定與好評,劉藝先生不僅題寫了此理念,還講到“今后我們去共同踐行這個理念”。
記者:您是如何提出“莊而逍遙,自然為美”這一學術思想的?
莊培森:這是我在40多年的學藝和求道的過程中不斷總結歸納的。詩文書畫都是中國傳統經典文化,幾千年來有無數的大家名作需要我們去繼承,這就需要學藝者永遠保持一顆莊重的、恭敬的、謹嚴持重的心。而中國文化又是發展的,允許欣賞者進行再創造,而不是將之定式化,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就像漢代董仲舒說的:“詩無達詁。”詩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可以這樣體會,也可以那樣體會,只要能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就好。這就需要學藝者“逍遙猶翱翔也”。
藝術作品也要符合自然之規律,我追求的學術理念是“莊而逍遙,自然為美”。“莊”者,莊嚴、莊重、穩重之意,“逍遙”指無拘無束、悠然自得、輕松愉悅之境界。將兩者有機結合,再追求自然之美,才是高境界。
藝道兼培,由木而森
記者:聽說您去年和今年都收了幾位學生,您怎么看收徒這件事?
莊培森:回眸幾十年書畫人生,除了我的父親,我遇到了許多讓我終身銘記的恩師。我8歲時第一次見張伯駒老先生,聽他說了這樣一句話——“儒釋道,任天真,聰明正直就是神。”以我當時小小年紀,很難理解這番話的意思。但當我多年后登上泰山看到石刻“聰明正直”四個字時,始有所悟。
上世紀80年代初,沈鵬先生更是根據我已學習隸書的實際情況,特意給我制定了一套“先學隸書、再行書、后草書”的獨特教學計劃,這也是我后來主攻“二王”一脈的緣起。
沈鵬先生強調,學習書法要因勢利導,根據個人喜好選不同書體,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挖掘自身潛力,激發出才氣和靈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悠悠歲月,白駒過隙,在40多年的筆墨生涯中,我很幸運得到前輩們的教誨,使我不但在書畫技藝上有些許進步,更通過言傳身教告訴我明德格物的做人之理。
“藝道兼培”來源于沈鵬先生的十六字教學方針:“弘揚原創,尊重個性,書內書外,藝道并進”。我收的學生大部分為中年人,且在自己工作的領域都取得了一定成就,進來已是一棵大樹,學成后定會成為一片森林。
中國經典文化,特別是書法藝術是需要傳承弘揚的,這不僅需要大家藝道結合,還需要一代代人以身作則,發掘培養后起之秀。收徒,僅此而已。(王薇)
1 2 3 4 下一頁1 2 3 4 下一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上一頁 1 2 3 4上一頁 1 2 3 4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