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黃斌 北京報道
養老照料中心建設在北京加速推進。
據北京市西城區民政局的消息,位于廣安門外、什剎海、月壇、德勝街道的多家養老照料中心已于10月2日重陽節前投入使用。這是繼今年5月北京市朝陽區首家位于南磨房的照料中心開門迎客,及9月初西城區金融街街道的中心開業后,第三批投入使用的養老照料中心。
所謂養老照料中心,是指以養老機構為主要載體,輻射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的綜合養老服務平臺,其重要特點是對接醫療服務,推進“醫養結合”。
以金融街養老照料中心為例,據此前相關媒體報道,其功能區域主要包括:老齡公寓、社區衛生服務站、康復室、助浴室、托老所、老年活動中心等。
根據《北京市2014年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建設工作方案》(下稱《方案》)的要求,養老照料中心將優先鼓勵對民辦養老機構、街(鄉、鎮)敬老院或養老院、光榮院以及符合條件的全托型托老所,實施改建、擴建或整合改造。今年初的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亦提出,將在全市322個街道建立養老照料中心。
北京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曾公開表示,今年北京將建成80個擁有50至100張床位的養老照料中心,市政府預計投入約2.4億元,帶動直接社會投資約20億元。
對此,一位民辦養老機構的市場人士表示,因為“醫療相關的養老服務,利潤空間相對較大”,對原本不提供醫療服務的養老機構,改建后新增的醫療服務項目對改善盈利狀況具有一定益處。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員楊團表示,《方案》優先鼓勵對民辦養老機構的改建有利于提高民辦養老機構的綜合服務能力,提高效益。但她對敬老院、公辦養老院的改建效果心存擔憂:“改建成照料中心后,服務項目變多,而且很多項目是提供給養老院以外的居家老人,公辦養老院這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弱”。
補充居家養老服務
早在2008年底,北京市即提出“9064”養老新模式,即到2020年,北京市將有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的協助下通過居家養老,6%的老年人通過政府購買社區服務照顧養老,4%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
這意味著,居家養老服務的提供和補充是政府的關注重點,而養老照料中心正是實現這些目標的重要著力點之一。
目前,根據《方案》要求,養老照料中心需具備的主要功能有:機構養老、居家助老、社區托老及專業支撐(即與輻射區域及周邊的醫療機構、專業服務組織和企業建立合作或協作關系,為社區老年人開展各項服務提供專業技術支持)。其中,機構養老的功能相對弱化。
仍以金融街養老照料中心為例,該中心的服務可輻射全街道19個社區,但其老齡公寓僅有100張床位,中心擁有面積約為700平方米的社區衛生服務站,與金融街老齡公寓僅一門之隔。公寓內老人若需醫療服務,可通過一條綠色通道直接進入衛生服務站。同時,衛生服務站還為公寓內所有老人建立健康檔案,每周到公寓巡診兩次,老人在此看病拿藥亦可醫保報銷等服務。
21世紀經濟報道走訪時,發現該照料中心大門緊閉,且門口未提供咨詢電話等信息。
據附近金融街溫家嶺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介紹,該中心的入住規定相對嚴格:戶籍地址在輻射范圍內的老人若有入住老齡公寓的需求,需通過所屬居委會提交申請,居委會審核并確定其符合初步條件后,再由老齡公寓的專職人員對老人的狀況進行評估,在評估認定其符合條件后,老人方可入住,“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
至于為何大門緊閉,該工作人員的解釋為,“一來是怕一些能走動的老人走丟了,二來里面臥床的老人比較多,外面的人進出會打擾老人休息。”
此前,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公開表示,養老照料中心的主要功能,是為居家養老提供服務支持,同時為高齡、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托底的機構養老服務,因此入住門檻較高。
與入住條件高相對應的,是其價格的相對優惠。據溫家嶺居委會工作人員介紹,該公寓里硬件設施良好,相關服務到位,“鋪的都是防滑防磕的地磚,且干凈。老人每天吃什么都會寫在一個小黑板上,還有專門的阿姨帶老人活動”。據悉,公寓里每月的床位費為3000多元,“這樣的條件,放在其他地方價格估計得翻一倍”。
相比之下,該照料中心對居家養老的支持較為豐富。據此前相關媒體的報道,康復室、助浴室、老年活動中心等均向社區內所有老人開放。家屬若因故需托管老人,可直接到居委會登記,由社區“養老巡視員”臨時照看。另外,離該照料中心不遠處的抄手胡同內,建有金融街日間照料所,有近10張床供老人午休,同時,該日間照料中心還可為社區內的數百位老人提供送餐服務。
盤活存量的兩難選擇
今年8月13日,由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發改委等9個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本市養老機構和養老照料中心建設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中明確指出,北京市所有養老機構和養老照料中心都要具備醫療條件。
這意味著,以往不提供醫療服務或提供的醫療服務不達標的老年公寓,將面臨轉型。轉型的方向,一是按規定添加醫療設備,滿足文件要求的醫療條件,二是通過改建將養老機構變為養老照料中心,面向全社區服務。
“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添加醫療器材,我們院里的老人平時還是習慣了到大醫院里看病,我們花錢投資了,不一定會有回報;但如果要改建成照料中心,一來場地本身可能是個限制,二來服務的種類增加了,我們擔心服務不過來。”一位民辦養老院的院長告訴記者。
而上述市場相關人士則認為,目前依舊有部分養老機構,其主要客戶為健康老人,因此養老院并不具備醫療條件,而選擇醫療服務外包,“這對老人來說風險比較大,一來醫療服務質量沒法保證,二來時間沒法把握”。而“要求所有養老機構具備醫療條件”這條規定,能迫使這類機構轉型,降低老人醫療方面的風險。
此外,《通知》還鼓勵各企事業單位利用閑置資源建設養老機構或養老照料中心,并將醫院空置資源引入養老服務,以推動醫療和養老資源的結合。李萬鈞表示,北京將探索如何將資源閑置的二級醫院轉型為養老院、老年護理院和康復醫院。
楊團指出,由于公辦養老院通常規模較大,加上設施更為完備,因此改建成養老照料中心的余地更為充足。但同時,養老照料中心這一平臺上提供的服務,楊團建議“盡量和專業化的市場機構合作提供”。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