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多項宏觀數據出人意料地不及預期,輿論界"促改革論"與"穩增長論"的紛爭又一次趨于白熱化。
"促改革論"者主張拋棄刺激思維,著眼長期,以改革促增長。"穩增長論"者強調堅持底線思維,認為"沒有增長,何談改革",主張以刺激拉動內需,以寬松促進投資。
李克強總理在第八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的致辭,在促改革論者看來,主要釋放兩個信號:傳遞中國經濟的信心,不會"硬著陸";表達中國促改革的決心,推進"強改革"。
事實上,認為決策層會把"穩增長"放在第一位,暫時忽視改革;或者把"促改革"放在第一位,甚至不惜以犧牲經濟增速為代價,都是對現階段中國經濟政策的片面理解。
中國經濟具有獨特性,觀察中國轉型與發展,尤忌止于數據。對中國經濟下行趨勢的擔憂從2012年開始,到現在已兩年多,直面各種問題,對中國經濟前景也出現三種預判:垮掉、陷入泥潭和重生。
"垮掉"就是在西方國家很有市場又飽受詬病的"中國經濟崩潰論",人們沒有理由相信中國經濟會崩潰。一是中國擁有4萬億美元之巨的外匯儲備;二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滯后于國民經濟總體發展水平至少20年;三是增長下滑往往會"倒逼"出中國更多的改革決心。
"陷入泥潭"論認為,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一度使大家相信有"中國模式"。當陶醉于7.5%的"底線增長",沉浸于全球經濟總量桂冠在望時,或許已在自掘"后發劣勢"和"中等收入"的陷阱了。
而且,過去中國經濟增長快,是因為官員在做大蛋糕同時,自己也"獲利",經濟學上稱之為"財政聯邦主義"。那么,以行政威力施行的反腐會不會使官員"不作為",進而帶來經濟下滑呢?也是個問題。
重生就需推進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的60條改革舉措哪怕真正落實一半,中國的經濟前景都不可小覷。關鍵是改革要有條件,要付出代價。所以,就需要"促改革"和"穩增長"的平衡。
現階段,中國經濟政策的基本動作,就是尋求兩者之間的平衡點:經濟下滑時,可能會傾向"穩增長"多一點;經濟企穩時,可能會傾向"促改革"多一點。對此有個形象的比喻,就是"中國經濟政策必須學會在刀鋒上跳舞"。
基于上述情況,對未來大致可做如下判斷:
對經濟增速下滑的容忍度將有所提高。增速的底線取決于就業和財政收入形勢。雖然今年經濟形勢嚴峻,但截止8月份,城鎮新增就業已近1000萬,接近全年目標,如此看來這個底線估計還能再低點。
也就是說,在就業穩定、不發生大范圍債務違約的情況下,今年經濟增長在7.3%-7.4%是可接受的。而且,2015年經濟增長目標定為7%是大概率事件。
定向、局部的"穩增長"舉措會陸續加碼。除進一步簡政放權、鼓勵民營資本參與投資外,定向放松信貸條件,包括通過PSL(抵押補充貸款)定向注入流動性、降低房貸利率,甚至小幅下調貸款基準利率,以及進一步加快基建和保障房(包括棚戶區改造)建設進度,應都在考慮之列。
雖然近期內不大可能出臺諸如全面降息或降準等重大刺激舉措,可一旦失業率上升,政府肯定也做好了干預的準備。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