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2月24日訊(記者 姚慧婷)近年來北京城市發展帶來的交通、人口等壓力不斷增大。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理事長鄭新立近日在第四屆中國縣域經濟發展高層論壇時表示,這是因為行政壁壘阻礙了要素的自由流動。“如果把軌道交通修到固安、香河等地,城區人口就會很快疏散開,三四環以內過高的房價也會很快落下來。”
北京到底有多堵北京市交通委日前發布2013年北京市交通運行分析報告稱,2013年出行量的增加和機動車增長,直接導致了交通擁堵情況進一步嚴峻。2013年工作日高峰時段屬于輕度擁堵等級,但距離中度擁堵指數的門檻兒只差了0.5,同比增長了4.2%。
換句話說,2013年北京平均每天堵車1小時55分鐘,比2012年工作日日均擁堵時間同比延長了25分鐘。
鄭新立稱,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按照小城鎮、中小城市、大城市、特大型城市不同情況,實行有區別的戶籍管理政策,引導新增的城市更多的向小城鎮和中小城市聚居。未來中國城市化,將會在三個層面同步展開。以北京為中心的環渤含以廣州為中心的長三角,還有珠三角。
他認為,三大都市群將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引擎,甚至成為世界經濟的三大增長極。大城市和農村之間,要打破城鄉和區域之間要素自由流動的各種壁壘。
“北京市現在形成了繁華的都市,周邊被貧窮的農村所包圍,原因是行政壁壘阻礙了要素的自由流動。如果把軌道交通修到淶水、涿州、固安、香河、三河這些離城市一二十公里的地方,城區內過度密集的人口很快疏散開,三四環以內過高的房價就會很快落下來。”他說。
鄭新立舉例稱,如果從三環路駕車往外開半個小時,房價就會從每平方米三四萬降到只有五六千。因此,他認為要打破行政壁壘,讓市場決定資源的配置,這樣既可以緩解北京市交通壓力、人口壓力,抑制城市房價上漲狀況,又能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鄭新立透露,北京市計劃向周邊地區轉移五百萬人,對京津冀地區布局、規劃、統一負責,打破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界限,打破省市之間的界限,讓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德國討厭大城市,往往以工廠為依托,形成十萬人規模的小城鎮,人們步行上下班。住在那里,沒有噪音、霧霾的干擾、沒有交通擁堵問題,空氣非常清新,何必往大城市擠,”他說:“窮奔城,富奔鄉,這句話有道理。”(中國網財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