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們看到國家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投入大幅增加,看到各地文化服務意識的不斷增強,還看到人們參與文化活動時那一張張喜悅的笑臉。
文化活動點面結合
以“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為宗旨的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無疑是今年最引人矚目的文化活動之一。“十藝節”期間,山東省組織開展近萬場惠民演出和群眾文化活動,讓更多的群眾有機會欣賞到藝術精品。據統計,自“群星獎”音樂舞蹈類評獎啟動以來,共舉辦56場現場評比演出,全部參演人員達15000余人次,吸引近10萬人次到現場免費觀看。而全國各省區市也圍繞“群星獎”開展了廣泛的層層選拔和評比演出等活動,大大激發了基層群眾參與文化創造的積極性。
各地舉辦的群眾文化活動注重內涵,豐富多彩。12月,“群星璀璨耀京華”2013年北京市群眾藝術精品展演在京舉行。據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王珠介紹,目前北京19個文化志愿分中心在冊文化志愿者已有27004名,志愿團隊311名。文化志愿服務已成為首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亮點之一。
2013年,也是全民閱讀活動高潮迭起的一年。4月,第七屆西湖讀書節拉開帷幕。杭州在倡導全民閱讀活動中建立了組織保障、制度保障、輿論保障3大保障體系,打造了西湖讀書節、西湖書市、文瀾大講壇、農家書屋和社會文化活動室4大平臺,構建了4級公共圖書統一服務網、城鄉聯動網、工作推進網、出版發行網、數字閱讀網5大網絡。10月,聯合國[微博]教科文組織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稱號,“設計之都”通過不懈努力終于實現城市文化跨越發展。
體系建設軟硬相顧
對于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來說,2013年是出成果、見成效的一年。目前,第一批31個示范區創建城市和45個示范項目通過驗收,32個城市和57個項目列入第二批創建名單。
創建城市文化事業費投入大幅度增加。首批中央財政3.05億元示范區創建補助資金,撬動31個創建城市財政資金投入超過100億元;4550萬元示范項目補助資金,撬動47個創建示范項目所在地財政資金投入超過30億元。
通過創建,許多創建城市修訂完善了其“十二五”發展規劃,許多原未列入規劃的重大公共文化設施項目得以開工建設,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至少提速5年。
然而,僅僅作為“風景”還不夠的。如何在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提升“軟件”服務,讓百姓方便,讓人民滿意,這些不但是輿論關注的焦點,也是許多地區今年實踐的重點。
江蘇省蘇州市今年以考核第一名的成績,被授予“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稱號。當地創立的公共文化中心,由文化館、美術館、名人館等8家公益性事業單位整合而成,實現了公共文化機構集約化經營。“在改革管理體制的同時,還應該改變運營機制。”蘇州公共文化中心主任曹俊表示。
不少地區都在探索公共文化的社會化參與方式。北京市朝陽區首創“文化居委會”基層文化自治組織;成都市通過在工業園區試點建設青工文化驛站,為農民工提供心理輔導、藝術培訓、社團孵化、圖書借閱等服務;重慶市渝中區將創建工作與鞏固全國文明城區成果結合起來,使文化成為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攜手科技內外兼修
2013年,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進一步健全。文化共享工程已建成2843個市縣支中心、29555個鄉鎮(街道)基層服務點、60.2萬個村(社區)基層服務點。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已在全國33家省館、374家市館全面實施,覆蓋全國的數字圖書館虛擬網已初具規模。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已在全國建成公共電子閱覽室28639個。
此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也進一步豐富。據統計,目前文化共享工程資源建設總量達到200.29TB。我國市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共建設數字資源約6000TB。“中國文化網絡電視”建設試點啟動,有效推進公共數字文化“進村入戶”。而“網絡書香”等服務品牌的打造,為基層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的數字文化服務。
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正成為公共文化服務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增味劑”。今年3月,上海嘉定區安亭鎮文化體育服務中心開通了場館網上預約,可以通過安亭網或場館里的觸摸式終端,提前一周預訂免費活動場館。
作為全國首個公共文化服務導航網——北京東城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導航網,自今年5月8日試運行以來,也深受群眾好評。網站首頁呈現一家老少其樂融融的卡通形象,并設置“我要看演出”、“我要看電影”、“我要參觀”和“我要讀書”等選項。注冊會員可以通過搖號贈票系統免費得到一張票,點擊“文化直播間”,還可以在線觀看文化演出及講座等活動。
“以往的公共文化服務多是政府提供什么,老百姓就接受什么。建立‘文化服務菜單’,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群體的特色化需求。”東城區文委主任李承剛說,“變‘要我看’為’我要看’,不同的人按照自己的口味選擇‘合口菜品’,參與起來更加舒心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