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曹雪芹西山故里項目,未來的北京西山腳下,將形成一個令人全方位了解曹雪芹,欣賞、研究“紅文化”的場所,并逐步成為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打造先進文化之都的又一個傳統文化地標。
文 本刊記者 馬文良 滿興遠 杜春曉 白玉凱
曹雪芹與他的《紅樓夢》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標志性符號,成為北京大一統文化的代表。曹雪芹文化藝術節經過連續四年的積淀,在活動不斷豐富、規模不斷壯大、影響不斷擴大的基礎上,在引發廣泛社會關注的同時,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人文效益。
2013年是曹雪芹先生逝世250周年,本屆曹雪芹藝術節不僅吸引了國內外一大批優秀的紅學、曹學人才開展各種形式的研討和紀念活動,更是在全國掀起了紀念曹雪芹、重讀《紅樓夢》的熱潮。各行各業紛紛用自己的方式紀念著這位偉大的文學巨匠:北京市曲劇團推出的新編歷史大戲《黃葉紅樓》在天橋劇場演出、歌唱家鄭緒嵐“紅樓夢境·鄭緒嵐全國巡演”、姜忠東創世界紀錄協會手抄《紅樓夢》書法世界紀錄等。
在本屆曹雪芹藝術節期間,“曹雪芹西山故里”項目正式啟動,加上2011年“曹雪芹西山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及白家疃、紅樓小鎮和曹雪芹小道等文化旅游產業項目的規劃與建設,西山腳下未來將逐步形成一片能世人全方位了解曹雪芹,欣賞、研究紅文化的場所,進而提升西部地區的文化品位,建設成為北京作為世界城市的一個傳統文化的地標。
西山故里 煙柳再現
北京西山地區,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北京建城史上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并被歷代帝王所青睞。這一地區,至今仍有著大量曹雪芹足跡所至的歷史遺跡,以及清代旗營文化、滿族文化、西山民俗文化、皇家園林文化、寺院佛教文化等多種歷史文化遺存,這是北京形成多種文化融合以及形成愛國、創新、包容、厚德北京精神的沃土。
早在半個世紀之前,在北京香山地區的群眾中間,《紅樓夢》的故事就已婦孺皆知,關于曹雪芹的傳聞軼事也非常之多。曹雪芹去世后,他的故事和傳說一直在世居西山的旗人中間流傳。直到196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遺產》編輯部邀請著名紅學家吳恩裕到香山訪問張永海,老人所講述的關于曹雪芹西山著述的故事,被其子張嘉鼎整理后,發表在1963年《北京日報》的“北京春秋”欄目上,產生了廣泛影響,開始廣為人知。在正白旗村附近的四王府娘娘廟房檐下,至今還保留著繪有《紅樓夢》故事的圖跡。
歷代居住在香山的老人們,曾流傳著一個說法,“門前古槐歪脖樹,小橋溪水野芹麻”。這恰恰與《紅樓夢》開篇作者說自己住在“階柳庭花”之處以及張宜泉寫曹雪芹的住處是“門前山川供繪畫,堂前花鳥入吟謳”相印證和契合。北京植物園清代屬正白旗旗營,也是曹雪芹生活、著書《紅樓夢》之地。據史書記載,當年的正白旗旗營規制完整,建筑都是一排排而建,并且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如翼長院是當時八旗左翼最高長官的辦公場所,檔房除了存放戶籍檔案還有分發糧餉之用,大學坊則是正白旗旗營兒童接受教育的地方。此外正白旗旗營還有關帝廟、謝草池等名勝景點。
在中央及北京有關領導同志的支持下,經各方權威專家的親自論證把關,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作為屬地政府,與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以及北京植物園、北京曹雪芹學會于今年共同啟動了“曹雪芹西山故里”項目,希望通過恢復部分旗營建筑,復原旗營氛圍,力求展現曹雪芹在西山地區的生活遺跡和著書的歷史環境,為人們提供一個全方位了解曹雪芹,欣賞、研究《紅樓夢》的場所。
北京植物園將“曹雪芹西山故里”項目定位于曹雪芹和紅樓文化的展覽展示、觀光游覽、文化體驗、科普教育、學術研究、文物收藏與保護等六大職能,分設植物文化園、曹雪芹博物館區、曹雪芹紀念館區、曹雪芹紀念園、紅樓文化博覽區六大功能區。項目歷時約2到3年,將以北京植物園黃葉村為核心進行復建,主要依據史料和實地走訪,通過在黃葉村故居附近發掘、找尋當年的歷史遺跡,并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逐步恢復原貌,而非簡單的復建,以再現當年正白旗旗營的生活情景和文化特征。
大美西山 文化圣地
徐志摩說:“北京的靈性,全在西山那一抹晚霞。”海淀區有著獨特的地域環境,西山自古以來優美的山水和悠久的歷史就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來此生活和創作。創作于海淀西山的許多文化藝術作品均深受讀者和觀眾的喜愛,有的甚至走向了全國和世界的舞臺,如林語堂、圣瓊佩斯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兩位蜚聲海內外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將自己生活和創作的足跡留在了海淀,留在了西山。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先生曾在海淀的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和生活。此外,法國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圣瓊·佩斯作品“阿納巴斯”創作地就在海淀區蘇家坨鎮管家嶺村桃源,他的創作很多就以海淀為題材。
為更好地傳承中國文化,促進國際間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在本次藝術節國際交流活動成功舉辦的基礎上,海淀區委、區政府積極總結經驗,把曹雪芹紅的文化傳承和傳播提高到新的層面,努力建立國際間文化交流的長效機制和平臺。
為此,海淀區政府廣納民諫、廣征博覽,多次舉辦各類研討會和交流會,聽取各界專家和學者建議。大家普遍認為,基于海淀得天獨厚的環境和資源優勢,海淀的大美西山在打造世界文學交流平臺、塑造西山文化圣地方面前景廣闊。有許多具有深遠意義的項目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比如,一項名為“海淀西山國際創作營”的文化項目的提議得到普遍的認可和支持。在此項目下,可以組織一批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圍繞作家與城市、藝術與生活展開一場對話,召開國際研討會;同時,可以建立西山寫作培訓基地,由文學大師親自為文學愛好者們授課指導。
在此基礎之上,2014年是曹雪芹紀念館開放30周年,2015年是曹雪芹誕辰300周年紀念,為了更好的紀念和緬懷這位文學大師,還可以廣邀世界各地作家故居管理者和文學研究者、研究機構齊聚東方文化圣地——北京海淀西山,進行一場世界文學的交流峰會,這樣一場別具一格的“文化博覽會”將會真正將曹雪芹、紅樓夢,以及海淀、西山推向世界文化的舞臺。
文化創意 蓬勃發展
在經濟發展日益走向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和特殊的經濟形態,在各個方面不斷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文化創意產業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愈來愈密不可分。如何將中國的文化瑰寶進行繼承和發揚光大,是目前面臨的一個難題,值得很多人思考。如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上的要求去講好中國故事?同樣,曹雪芹文化要想持續不斷走下去,一定要從產業入手,做成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參加此次論壇的來自英國莎士比亞故居的管理者戴安娜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案例,她說莎士比亞故居所在的斯特拉福小鎮常駐居民3萬人,每年游客500萬,這樣每年的收入就可以用來進行莎士比亞故居的維護以及莎文化的傳播,這樣它的可持續發展就解決了。她說:“我們不收任何政府資金的支持,我們都是要靠自己來籌資,主要的收入來自門票,差不多占到90%,還有一些商業的收入,包括禮品店、紀念品店、零售的收入,紀念館餐飲的收入。當然,我們也接受一些私人的捐贈、捐款、研究的款項。另外,我們還會主辦一些商業的活動。通過這些方式,每年會有一些結余,而且積累很多年的結余之后,會對結余的資金進行增值、保值的操作,并最終形成自己的基金會。我們基本上不太主動去籌款,主要是依照自己的力量進行商業化的運作來支撐。”
受邀來到藝術節參加國際交流活動的北京曹雪芹學會副會長、科瑞集團董事局主席鄭躍文先生也激動不已,他說:“托爾斯泰的基金會、巴爾扎克故居、莎士比亞故居的負責人在推動名人故居的保護過程中做的工作使我非常感動。我認為我找到了一個新的方向,值得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多的努力……我們想把他生平居住過的地區的文化和建筑修復起來,也想在這里做一個好的商業街,把曹雪芹在《紅樓夢》里表現的產業再現出來。現在北京市正在協調,已經規劃了450畝地,希望打造世界文化研究交流會館,平時愛好文學的人可以在這里進行講座。這里就是今后曹雪芹故居的研究基地,用現代科技來加強我們的交流。我們想把他生平居住過的地區的文化和建筑修復起來,也想在這里做一個好的商業街,把曹雪芹在《紅樓夢》里表現的產業再現出來。”
可以說,在歷屆曹雪芹文化藝術節上,主辦方都在不斷地努力,試圖探索深度挖掘和利用曹文化、紅文化的深厚底蘊,進行文化創意產業的再創造。將新的市場元素納入到文化傳播與傳承的體系內,用新的元素不斷激活沉睡的文明。并且在實踐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比如昆曲《續琵琶》就是在企業的參與下搬上了昆曲的舞臺;京西稻文化品牌的推廣搭上“舌尖上的紅樓夢”活動的順風車;西山故里項目的啟動吸引了許多當代企業家的傾情關注等等。西山地區更多文化活動和項目的策劃,則需要更多實業方面的企業和企業家的支持和參與。未來則希望吸引一大批在寫作、書法、繪畫、教育、影視、音樂、影視、演藝、網絡、旅游開發、科技再現等等方面的一大批人才和新興企業加入到曹雪芹文化的傳播中來,借用新媒體的手段和傳播方法進行更廣闊、更深度、更快速的傳播和推廣。
海淀區有著得天獨厚的豐富而深厚的文化資源,然而這些豐富的資源并不是完全契合廣大的群眾和消費者對它的消費需求,文化的內容需要依托先進的科技手段進行展現,才更加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只有科技越發展,文化的作用才越凸顯,而文化的內容又能夠為科技的發展提供靈感,注入思想。海淀是一個科技大區,區內的中關村是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也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過20多年的發展建設,中關村已成為首都跨行政區的高端產業功能區。作為重要城市功能拓展區,北京市海淀區近年來緊緊抓住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建設的歷史機遇,加速推進文化與科技、藝術與技術的融合發展,努力使文化成為繼科技、教育之后推動海淀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又一核心驅動力。作為中關村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核心和主體,海淀區迎來了文化創意產業新發展、大發展的重大機遇。海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陳名杰說,“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必將促進海淀文化創意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文化與科技的雙輪驅動效應告訴我們,文化與科技的共同發展和進步,才是發展的正確道路,曹雪芹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必須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走出一條可持續的、不斷開闊創新的堅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