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祿
北京市政府顧問、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
于光遠已經有半年不能說話了,聽說他去世的消息,我仍然心頭一震,感覺像是一個時代過去了。在去北京醫院參加于光遠告別儀式時,我交給工作人員一份我寫的悼詞:“于光遠走了,帶著對人類、對時代、對經濟、對社會的睿智離開了我們。在他身上,看不到黨派的桎梏,看不到學科的桎梏,只能看到他對人類的愛、對中國的愛!”
北京思想界的人大部分都來參加了告別儀式。有科學界、有哲學界尤其是自然辯證法界、有經濟學者、有歷史學家、有文學家、還有律師,等等。這很能體現于光遠在中國的獨特位置和影響力。
于光遠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參加中國科協的棉花課題。這對我之后的二十年咨詢生涯產生重要影響。那是在1990年6月,由中國自然辨證法研究會和中國科協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聯盟委員會聯合發起“我國棉花和紡織品發展戰略問題”的研究課題,當時于光遠、李昌和時任外經貿部副部長的李嵐清都是課題負責人。這是我第一次參加一個經濟方面的課題,在研究過程中,召開了多次課題座談會,以外經貿部為主的紡織品進出口座談會由李嵐清主持,以農業部為主的棉花座談會由農業部副部長陳耀邦主持,紡織品國內供應座談會由商業部副部長潘遙主持……每次開會于光遠、李昌都參加,并且不止一次的發言,這些會議先后編印了近20份簡報。在這個課題中,我才了解到像于光遠、李昌這樣的人,不光喜歡討論理論,而且也很務實,對經濟運行也很敏感,甚至對棉花價格的變動都有所了解。我當時完全沒有想到我后來會成立長城所專門從事軟科學研究和咨詢,成為專門做咨詢項目的咨詢師。這么說來,于光遠是我走向創辦民間智庫的領路人。
我剛下海的時候,擬與《工商時報》合作一個欄目《儒商》。林京耀先生約我一起去史家胡同拜訪于光遠,想聽取他的意見,并想讓他題寫欄頭。于光遠聽說我的來意后,提出不應該叫《儒商》,而應該叫“企業家思想庫”。我后來盡管在欄頭上用了這個題詞,但我一直把“企業家思想庫”作為長城所的座右銘。19年以后李銳又為長城所題詞“民間智庫”,我覺得“民間智庫”和“企業家思想庫”都是“世紀老人”對長城所最大的鼓勵。
1996年11月28日,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召開了第六次企業論壇,主題為“企業與可持續發展”。于光遠、杜潤生、龔育之、林子力、石山等專家、學者共30余人出席了研討會。會上,于光遠作了《地球之小與地球之大——保護地球與可持續發展》的發言。他講到:20世紀人類有一大成就,認識到地球之小,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因此要保護好這個地球;認識到資源有限,因此要保護好資源。還有一個是認識到地球之大,地球遠遠沒有開發。這是一個偉大的成就,不能輕易放棄。
社會進步依靠生產力。該說小話不說大話,該說大話不說小話。21世紀要說些大話。把20世紀的框框眼光搬到21世紀是不行的。曾經19世紀怎么會想得到利用原子能呢?所以在世紀末,我們應該提倡“地球之大”,成立一個“地球之大委員會”,但絕不能忘記地球之小。
于光遠這個發言對我影響很大,我感到于光遠的思路非常寬、非常值得我學習。我在今后的咨詢項目中,經常提到于光遠的“地球之大和地球之小”的論述。這是我后來把一批“兩頭真”的老人作為對世界做出貢獻的“世紀老人”的最初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