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與經典:文化遺產的國內傳承與國際傳播”論壇側記
“我們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要在堅持‘各美其美’的基礎上努力做到‘美人之美’,并最終實現‘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繁榮。”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
文 本刊記者 馬文良 邱靜 魏穎
“十一”黃金周期間,去到北京植物園參觀的游人們,在欣賞絢爛秋菊美景的同時,都會不約而同來到植物園內的黃葉村,走一走曹雪芹小道,欣賞紅樓夢詩詞書法展覽,緬懷文學巨匠曹雪芹。據不完全統計,僅北京植物園曹雪芹故居一地,七天時間就迎來游客近20萬人次。
2013年是曹雪芹逝世250周年,海淀西山熱鬧非凡:“曹雪芹小道”化裝游園會,“傳遞經典,點亮夢想”《紅樓夢》百萬人閱讀與傳遞,“曹雪芹西山傳說”小學生故事會,“大師與經典”文化遺產國內傳承與傳播國際論壇等一系列活動,并上演《續琵琶》(曹雪芹祖父曹寅原創作品)、《紅樓夢》兩部昆曲大戲。
在當今中國,紀念曹雪芹有何現實意義?
北京曹雪芹學會會長胡德平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英國人講,寧愿失去英倫三島,不愿失去莎士比亞。曹雪芹和莎士比亞、塞萬提斯一樣,用文學的火把給人以真情,給人以溫暖,給人以訣別舊制度的勇氣。《紅樓夢》作為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已在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中注入了代代相承的歷史基因。民族的大師與經典,是我們文化生生不息的創新之源,值得我們犧牲一切去珍視和呵護。
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沈治鈞談道,在一些場合同外賓交談,發現他們對曹雪芹知之甚少。即使在中國,許多人對曹雪芹也是一知半解。比如,人們都知道曹雪芹寫了《紅樓夢》,但很少有人知道曹雪芹另一部不朽著作《廢藝齋集稿》,更罕有人了解曹雪芹為了幫助黃葉村百姓脫貧,發明并指導村民制作曹氏風箏的故事。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今年舉辦的紀念曹雪芹250周年系列活動特別突顯與莎士比亞、托爾斯泰、巴爾扎克等世界文學大師紀念館所的國際交流,發動遍布全國的24家曹雪芹紅樓文化發展聯盟成員全國聯動開展紀念活動,同時通過紅樓主題傳統戲曲演出及100萬人的中國經典圖書漂流等活動增強群眾參與度,充分挖掘并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正能量。
作為第四屆曹雪芹文化藝術節的重頭戲,10月15日至16日來自英國、法國和俄國的世界文豪故居的管理者、研究者以及國內紅學、曹學知名學者齊聚曹雪芹紀念館附近的臥佛山莊,參加“大師與經典:文化遺產的國內傳承與國際傳播”國際研討活動。
本屆藝術節在曹雪芹文化的國際傳播方面首開其道,從國際視野角度出發,借藝術節良機,廣邀世界知名文學家及研究學者齊聚北京,圍爐共話,讓不同文化在東方文化圣地進行碰撞。
此次研討活動圍繞“大師與經典:文化遺產的國內傳承與國際傳播”的主題,就以下三個論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一是曹雪芹及其文學創作的國際影響與世界意義;二是“大師文化遺產的本國傳承與國際傳播經驗交流”;三是“他者視野中的文化大師及其文化遺產”。今年特別邀請到了英國莎士比亞出生地國際信托基金會、俄國托爾斯泰紀念館、法國巴爾扎克紀念館和北京曹雪芹紀念館等機構負責人參與討論。探討中,各國研究者希望通過對異域文化大師的研究與接受歷程的研究,進而為本國的文化建構提供參考。
北京曹雪芹學會秘書長李明新表示:“在近300年的歷史長河中,莎士比亞、曹雪芹、托爾斯泰、巴爾扎克等世界級作家紛紛降生。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用天才的創作,為人類奉獻了不朽的文學經典,奉獻了光明與溫暖。作為他們的研究者,作為他們故居的管理者,作為他們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傳播者,我們肩負著薪火相傳的責任。因此,從英國、從法國、從俄羅斯,今天我們走到了一起,我們與大師們圍坐一席,今天也因此成為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文豪故居維護
如何打好“文化牌”
文化可以提高人們生活質量,促進民族身份的提升。在我們繁忙的生活中,文化提供新的空間,讓人們表達自己,建立信任、建立對話,還促進我們形成政治聯盟。
——戴安娜·歐文(莎士比亞出生地國際信托基金會)
莎士比亞出生地國際信托基金會主席戴安娜·歐文博士在演講中闡述了怎樣才能把莎士比亞打造成一個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作家,并開發相關的文化產業。她指出莎士比亞出生地國際信托基金會從160年前起就把莎士比亞出生地當作文化基地來建設,對老宅進行翻修,幫助它發展。
她還提到,莎士比亞出生地保護工作一直遵循固定的指導原則和手冊,怎樣保護莎士比亞故居建筑,包括游客數量,老宅當中的溫度、濕度和人流,在維護的管理細節當中都把它列出來。“但我想我們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做文物的收藏,更重要的意圖是建立這樣的博物館、建筑物幫助讀者來了解作家的偉大,他當年生活的各種細節,基于這些原則我想我們可以盡可能的分級別去做,有的可以通過繼承、購買、翻新復建的方式來進行。但我覺得這是我們很清楚的原則,東西還是要為我們的目的來服務。”
“我們把莎士比亞的作品翻譯成很多文字,讓莎士比亞的作品能夠傳播到全世界各地,我們把用全世界各國的語言翻譯出來的作品,傳播到世界各地的圖書館。莎翁的作品在中國的傳播也很廣,出版的作品文本包括普通話版、廣東話版。我們的圖書館中有非常強的翻譯團隊,這就為確保莎士比亞的作品能夠從實體上傳入其他的國家,也對我們的傳播有一個物質上的保證。”
托爾斯泰紀念館學術研究部主任、國際博物館協會文學專業委員會主席加琳娜·阿列克賽耶娃表示:“我們現在正在紀念的是125年托爾斯泰先生的誕辰,我們一直在紀念著托爾斯泰先生,他有著一個偉大的地位,因為他在歷史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現在也在不斷的支持很多的學者對于列夫·托爾斯泰先生的研究,我們不光是研究他的生平史記,也研究他的文學作品,也研究他當時的歷史時代和整個世界的聯系,同時也研究他的作品在全世界的影響。”
“我們也搞了很多天才學習營的項目,我們會邀請美國、德國等很多國家年輕的學生或者相關的年輕學者來參加我們這種活動。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給他們搞很多的活動,但更多的是對他們進行關于托爾斯泰的教育,保證學生在課外活動開心之余能夠了解到托爾斯泰的很多事跡、很多的文學作品,引起未來對研究的興趣。”
演講的最后,她引用亞歷山大的評論說:“托爾斯泰就像碎成片的鏡子,這個鏡子的構建可以描述他的一生,在任何一個破碎的碎片上都可以展現托爾斯泰的真實的生命。我們希望在所有工作的各個方面,能夠通過各種各樣多功能的活動來點燃一盞燈,照亮他整個的生活。”
法國巴爾扎克紀念館館長伊夫·卡涅圍繞會議主題講述了巴爾扎克故居是如何變成一個博物館來展示世界性能的,并介紹了巴爾扎克紀念館發展的三個階段。他指出,巴爾扎克紀念館最初展出相關的展品、紀念品來展示作者的生活,接著精簡展品,以及突出巴爾扎克的作品,到后來利用各種文化的形式來呈現巴爾扎克作品的世界性,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巴爾扎克本人,更好地了解他的作品,不僅僅是對法國人而言,對世界而言也是一樣。”
“我們現在想展示的是,巴爾扎克不僅僅是古代的作家,也是現代的作家。從最早的巴爾扎克這個人的博物館慢慢轉換成關于作品的博物館,來展現他作品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你只記得巴爾扎克是一個永垂不朽的人,他的風格怎么有意思,但是現在我們讓你要掌握,要加深印象。我們看到巴爾扎克,作家的普世性、世界性,不僅是說要超越國界,而是要使所有的人來了解當時作家他那個年代所表達的東西,并和我們今天相結合。”
北京市政協文史委主任、北京曹雪芹學會副會長吳世民介紹曹雪芹學會主要進行了一下幾項工作:組織推廣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努力打造曹雪芹文化研究最廣泛的交流平臺;組織北京的學者定期交流,搭建在北京曹雪芹文化研究與研究人之間的橋梁;組織社會大眾廣泛參與,奠定曹雪芹文化傳承發展的群眾基礎。創建曹雪芹文化發展基金會,構建學會與基金會互動和支撐、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機制。創辦發行文化刊物,即《曹雪芹研究》,打造曹雪芹文化研究最前沿的學術陣地。發起成立《紅樓夢》文化發展聯盟,構筑曹雪芹文化研究協作互助和資源共享的平臺。
本屆國際文化藝術節在北京海淀區的植物園內舉辦,這是曹雪芹先生最后生活創作《紅樓夢》的地方,這也是北京市獨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在這里搞活動有利于曹雪芹的長期推廣,有利于這里成為北京一個文化代表符號。
故居管理者
如何傳承傳播名人文化遺產
社會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集體記憶”,認為一個民族的記憶主要是靠集體記憶來傳承的,而集體記憶傳承的過程主要是文化傳承的過程。
——金元浦(中國中外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
北京曹雪芹學會會長胡德平在論壇上提到,人們文化上的需要反映了人們在精神方面個性對共性的需求。人們在精神方面,形成的共性也為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條件。現在的世界成為地球村,是人們進行經濟和文化交流的結果。“人們在文化中共同的基因、共同的追求是一致的,只是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這種共性,比如說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在我們今天的社會,時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共性和個性都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他還表示,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法國巴爾扎克小說的熱心讀者。“他們認為從人間戲劇中了解的法國,比歷史學家、經濟學家,統計學家提供的內容更全面、更豐富,中外文化比較學的生命力和親和力是旺盛有力的,他為我們文化的繁榮、發展,為開放、透明、合作共贏的政治經濟改革,提供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軟實力。”
莎士比亞出生地國際信托基金會研究部主任保羅·埃特蒙森表示,莎士比亞的出生地因為網絡尤其是新媒體的發展,近年來游客不斷增長。
“我們不是重新建一個跟莎士比亞住的房子一模一樣的仿造的房子,我們是想通過重建讓大家有一個印象,當時的房子是什么樣,有多大、有多重要。這個地方將在2016年開放,我們希望它成為莎士比亞朝圣的另一個焦點。我們展示了莎士比亞出生地國際信托基金會是如何注意文化保護和文化的呈現、交流。”
“我們和來自20多個國家的編輯人士在一起用英語評論莎士比亞系列相關作品,尤其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對莎士比亞作品的評價,讓莎士比亞的作品能夠被更多的聽眾和觀眾所分享。”“我們希望通過分享我們的經驗,通過給大家看莎士比亞的房子,大家更能夠了解莎士比亞。莎士比亞一直有能力通過對話把大家聚在一起,他也知道戲劇性的對話可以挑戰個性、形成個性,可以增長知識,莎士比亞出生基金會就是想繼續這種對話,我們希望總是能夠學習其他人,就像他們能夠從我們這兒學到一些東西一樣。”
“我們的前輩們在1873年建立了這個機構,拯救了莎士比亞出生地,進行了修繕,建立了莎士比亞重要的紀念地,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們已經購買并且拯救了四座其他的房屋,這些都是和莎士比亞的生命及其家庭有關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的機構是斯特拉福小鎮的保護者,通過保護物理性的變化來幫助保護精神,所有的文化遺址地都能夠讓我們打開進入歷史的莎士比亞的大門。”
托爾斯泰國際基金會副主席安德羅·科茨胡比博士指出,亞歷山大·托爾斯泰不光教書,也非常關注年邁的人。通過基金會,包括烏干達、印度、亞洲等很多地區的貧困人群都受到他們的幫助。“我們必須要有一個道義上的領導人,需要能夠找到一些新的精神來指令著我們,否則我們會越來越累。托爾斯泰的女兒和托爾斯泰夫人一九七幾年的時候跟我們大家一起見面,制定了很多工作的方針,我們不斷地貫徹托爾斯泰的想法,在這種指引之下每個人做小小的事情來做一些奉獻。”
安德爾·盧瓦爾省古跡與博物館處處長、博物館總館長朱莉·佩里金指出紀念館的工作之一是讓年輕一代人讀懂巴爾扎克的作品。首先要讓青少年來博物館,對巴爾扎克的作品感興趣,要有國際視野,“要讓更年輕的人來熱愛博物館,年輕人越是熱愛博物館,這個國家才越有希望。” 我們做有趣的事情,吸引他們的興趣。“要特別重視孩子們的參與,孩子們來這兒并不僅僅是接受知識,是要在自然中接受知識。主要讓孩子們意識不到來這兒是為了學知識,所以說要讓他們成為參與者,要互動,要發揮創造,通過漫畫,來吸引孩子們,比如說巴爾扎克那個時代的情景,還有作品里邊的情節、人物,做成漫畫,讓小朋友們組成一組來進行研究、給出判斷。”
“總之,我們要考慮讓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能夠閱讀和理解巴爾扎克,就像巴爾扎克所做的很多努力一樣,我們也要努力地使閱讀成為有教育意義的。”
中國中外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就文化多樣性與文化交流的踐行問題指出,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聯合國[微博]教科文組織在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宣言中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該從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利益考慮,予以承認和肯定。”當代世界有了文化多樣性之后,“我們還需要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溝通。對話是這個時代文化與文化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合作共贏的必由之路。”
同時,他指出,所有歷史都必須和當代相結合,“只有和當代結合,只有和當代的青少年結合,它才有當下,才有未來。社會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集體記憶”,認為一個民族的記憶主要是靠集體記憶來傳承的,而集體記憶傳承的過程主要是文化傳承的過程。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是要通過學習代代相傳的。” 紀念曹雪芹不僅僅是贊譽曹雪芹,也不僅僅是贊譽紅樓夢,而是贊譽一個民族的故事。“我們所應該做的,第一是多樣化,第二是溝通交流,第三是尋找文化間的共同認可的東西,同時保持你自身的獨立性。”
“我們紀念曹雪芹,除了回望過去,還要展望未來。今天我們紀念曹雪芹,辦紀念館,其實是為中華文化的未來買一張入場券。文化傳承的未來在于青年,曹雪芹西山傳說的故事是請小學生們來講的,目的就在于讓一代一代中國人傳承文化遺產,體驗文學大師在西山故里度過的蒼涼歲月。”
中國的曹雪芹
世界的《紅樓夢》
真正的文學經典給我們帶來過去所沒有的新的東西,是民族和文化的發展的重要基調,曹雪芹就是這樣的文學大師,《紅樓夢》就是這樣的經典。《紅樓夢》對人生的深刻反映和剖析,對傳統思維模式的突破,其偉大的成就為中國小說的發展樹立起了一個不可磨滅的典范。
——張慶善(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
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張慶善指出:“曹雪芹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學大師之一,《紅樓夢》毫無疑問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學經典之一。在中國文學史上,像《紅樓夢》這樣能引起這么多人的關注,產生這么長久的影響,形成這么專業的學問的著作是十分罕見的。”
教授金元浦在演講中說道:“《紅樓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庫,這里隱藏著封建時代中華文化的基因,這里有偉大的政治。《紅樓夢》有一種寓言式的東西,它提到了中華文明必然敗亡的一個歷史悲劇。《紅樓夢》在中國無疑是傳播最廣泛的經典。”
北京市政協文史委主任、北京曹雪芹學會副會長吳世民也特別地指出,“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上唯一因為一本書的研究而產生一門學問的作品,即‘紅學’。因為一個人的研究而產生一門專門學問的情況也不多見,曹學亦其一也。”
“進入紅學、曹學圈的人,上至政府主要領導、國學大家、著名作家、社會名流,下到普通百姓,從耄耋老人到少年學生,大都喜歡《紅樓夢》。喜歡中國文學的各國的朋友沒有不喜歡《紅樓夢》的。毋庸置疑,《紅樓夢》不僅是中國,而且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曹雪芹不但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詩人,還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他熟悉中國古代樸素的思想,觀察社會民生,用他的如椽巨筆,創作了栩栩如生的人物,描述了那個時代生動的感人故事,全面、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人生和社會的風俗,創造了一個充滿詩意美的藝術世界。《紅樓夢》創造了一個充滿以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哲理世界,使《紅樓夢》這本小說的思想和藝術高度統一起來。”
曹雪芹及紅文化的
保護與傳承
我們希望把曹雪芹紅文化和曹雪芹西山故里這個文化品牌、文化符號好好做起來。我們希望通過這三年的努力,把曹雪芹的故事講好、把紅文化傳播好。
——陳名杰(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張慶善指出,盡管人們對《紅樓夢》研究了200多年,但《紅樓夢》在今天仍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我們探究。對于曹雪芹、紅樓夢版本的研究,我們期待新的發現。如果我們不了解作者創造《紅樓夢》的時代背景,不懂得《紅樓夢》版本的流傳情況,就不可能對《紅樓夢》有更深入的認識。當然,《紅樓夢》畢竟是一部文學作品,發現《紅樓夢》對社會、人性的認識價值與審美價值,是研究《紅樓夢》的終極目的。對《紅樓夢》的研究不是回歸文本的問題,而是立足文本的問題,立足文本,深入研究《紅樓夢》的思想藝術價值,是紅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和任務。”
“今年是曹雪芹逝世250周年,紀念偉大的文學家曹雪芹既是對文學大師的緬懷,也是為了文化的發展,更有著弘揚文化傳統的責任,文學大師和紅學寶典是民族文化的旗幟,是民族文化發展的源泉,文學大師不僅僅屬于過去更屬于未來。”
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名杰表示,北京市海淀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曹雪芹紅文化,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紅樓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從文化傳播的角度,曹雪芹紅文化是我們中華文明在世界聞名體系中間非常重要、頂天立地的文化符號,國際知名度很高。他還指出通過三種路徑弘揚曹雪芹紅文化,首先是從曹雪芹人出發,而不是從作品出發;其次由產業入手促進文化事業的新生;最后將曹雪芹紅文化傳播放在世界平臺上推動。最后,“希望越來越多關心熱心曹雪芹紅文化的國際國內各個方面的人、機構、單位都參與進來,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個全方面了解曹雪芹,欣賞、研究曹雪芹紅樓夢的場所,并逐步打造成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傳統文化地標。”
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傅光明說道,無論“莎學”還是“紅學”,版本研究都是一門專、精、深,且堂奧無窮的學問,讀者、學者都應從不同的版本,得到閱讀上的愉悅和驚喜,以其得到更多研究上的豐富可能性,切忌把自己陷入繁瑣而無謂的版本糾纏。倘若能以寬廣博大的文學和學術胸襟,留意到不同版本背后的微妙,留意到不同研究專家、注釋專家的闡釋,對于理解和詮釋一個真實的莎士比亞和曹雪芹,都將是有益的。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曹立波指出,《紅樓夢》在當代人的現實生活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對婚姻和愛情的思考;對于女性命運的關照;對詩意人生的倡導。“如果說《紅樓夢》是一出戲,那么戲如人生,演繹的生動而感人;如果說《紅樓夢》是一場夢,那么這個夢如現實,做的美妙絕倫,就算人生是一場夢,曹雪芹也做的如詩如畫,為我們后代讀者留下了一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寧織造府博物館館長王興平講到,江寧織造博物館是南京市人民政府2012年重大文化建設項目,由南京市文廣新局南京市文物局負責建設與運營管理。江寧織造現在所在地是清代前期江寧織造遺址,遺址的核心價值是江寧織造發生的具有共識性和歷史性這些重要影響意義的人和事。他還表示,“我們正是以文化遺產傳承的新理念來精心建設著、維系著江寧織造博物館。確定遺產的意義有兩層意義,一個是價值觀,不僅僅認定博物館展覽主題的文化價值,更是為了普及、傳播展覽主題所蘊含的文化價值。二是發展觀,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是具有鮮活的甚至是強盛的生命力,對當下的民生、經濟與社會發展取得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