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周邊近千家農莊的酣戰中,眾多同行都選擇來錢快的超市模式,唯獨諾亞農莊孤軍奮戰,堅持會員宅配模式。在朱迅看來,超市模式對有機蔬菜來說絕對是死路一條,而會員宅配有可能會成功。
文 本刊記者 程桔華
從京平高速駕車,在47.5公里處,從密三路出口出來,過收費站后,走馬昌營方向,到第二個紅綠燈左轉,走到路盡頭再右轉,諾亞農莊的指示牌就赫然出現在眼前。如果天氣晴朗,在白樺樹林的環抱中,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置身于一片靜謐的諾亞農莊,看著一排排有機蔬菜大棚,還有那一群群吃得膘肥體壯的豬和羊,偶爾從遠處傳來一陣陣母雞下蛋之后的咯咯噠叫聲,你會感覺宛若闖進國外的某座私家莊園。
把諾亞農莊做成類似于法國葡萄酒莊的感覺是朱迅的一大愿望。3年前,他從德國留學回來,在一次與清華附中的同學聚會的時候談到食品安全話題,感覺現在吃什么都不放心。恰巧其中一位同學有一塊200多畝的土地閑置了五六年,朱迅頓時萌生了要自己種菜吃的念頭。這一想法得到同學們的贊賞,隨后他就在同學的那片土地上搭建了兩個蔬菜大棚,結果發現,當蔬菜豐產的時候,自己根本吃不完,送給親戚朋友吃也吃不完;但是當蔬菜還沒長起來的時候,自己照樣得到菜市場去買菜吃。
這件事讓朱迅覺得有點不靠譜,于是他又擴大了種植面積,從最初的兩個棚變為二十幾個棚。但是到后來他發現還是滿足不了吃菜的需求,因為茄果類和葉菜類蔬菜不能種在同一個棚里,而且還要考慮土地的輪作。后來,朱迅索性大干一場,在遠離都市喧囂的北京平谷區馬昌營鎮租了1500畝土地,和另外兩個合伙人一起開始了一段有機農場創業之旅。
有趣的是,這三位合伙人之前所從事的職業都與農業不沾邊。朱迅是學機電的;另外兩位學的分別是建筑和導彈。這樣的三個“工科男”能將有機蔬菜種成什么樣呢?
科技后盾
2013年9月19日,記者隨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MBA/EMBA(BiMBA)學員考察團參觀了諾亞農莊。在此之前,記者本以為有機蔬菜是不需要種植在大棚里的,甚至認為,那些露天自然生長的蔬菜才有可能是真正的有機蔬菜。但朱迅的講解,讓我們茅塞頓開。
“真正的有機種植,一定要在一個受控的環境里,因為要防病蟲、防雨水(雨水中也會帶有一些病菌)。”朱迅所強調的受控的環境,主要是指溫度和濕度。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一個冬季棚。冬季棚的墻體都是用黃土壘起來的,其厚度達到了0.5米,因此也叫“土棚”。土棚最早出現在山東壽光。土墻的優點是白天可以吸收太陽光的熱量。
冬季棚的頂部使用的塑料薄膜,這樣可以增加透光性。塑料薄膜的上面再覆蓋一層厚棉被。白天用自動卷簾機把棉被卷起來,晚上再把棉被放下去。這樣一來,冬季晴天在不加溫的情況下,如果棚外是-15℃,棚內基本上能保持7℃~8℃。但是這樣的溫度仍無法滿足青椒、茄子、西紅柿等茄果類蔬菜的正常生長,所以還要采取加溫措施。為此,諾亞農莊在每個冬季棚內增設了一排水空調,可以將棚內溫度加到12℃~15℃。“如果不加到這個溫度,潮濕的低溫環境下蔬菜最容易生病,而且果實長得不豐滿,形狀怪異。水空調的工作原理是,先燒煤炭把水加熱,水加熱以后就會往棚內吹熱風。水空調就是利用熱風的流動來做到對整個大棚均勻加熱的。這樣的溫控方式對蔬菜的生長特別有利。”
棚內保持12℃~15℃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保障授粉的蜜蜂可以正常出來干活。如果低于這個溫度,授粉蜜蜂就不出來了。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有機認證標準中,明確規定不允許使用激素或人工合成物。采用熊蜂自然授粉,是諾亞有機產品通過中國有機轉換產品認證、美國有機認證和歐盟有機認證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諾亞農莊還在菜畦土壤上蓋地膜,在菜畦之間的溝里鋪稻殼,以此來保溫降濕。而為了不遮擋陽光,增加大棚的日照時間,諾亞農莊的大棚前后間隔長達10米,這樣致使土地利用率只有30%。
“中國的蔬菜不健康的原因就是因為種菜的設施太差了,設施太差就全得靠化肥和農藥來維持。”面對北大國發院MBA/EMBA提出的產業標準化問題,朱迅說,“在歐洲,種菜的設施完全采用高科技,其溫控系統非常發達,想要大棚維持多少溫度就可以給到多少溫度,想要多少光照就可以給到多少光照。”當然,諾亞農莊的設施目前還遠達不到歐洲的標準,這也是中國有機農業在標準化方面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
“溫控系統太重要了,比如夏天中午的時候溫度特別高,如果沒有及時做好溫控,短短1個小時菜就可能減產50%。而冬季天氣特別冷,一到早上太陽出來的時候就要及時拉開卷簾把棚內的濕氣快速放掉,否則也會嚴重影響產量。傳統卷簾的做法是靠繩子拉,每隔10米有一根繩子,當拉完一個大棚的時候,其實1個小時已經過去了。諾亞農莊配置的自動卷簾機大大節省了時間。”朱迅已深刻體會到種有機蔬菜的艱難,“冬季棚搭建的高度也有講究,為了降低棚內的濕度,空間得大一些,以保證它對極冷、極熱環境驟變的緩沖,這樣蔬菜就不容易生病。另外也能保證通風效果。”
為了讓土地得到充分休養,實現科學輪作,諾亞農莊的大棚分為冬季棚和春秋棚。當夏季到來的時候,冬季棚的溫度太高,不適合蔬菜生長,這個時候要進行高溫悶棚,正好可以歇地3個月。同樣,冬季的時候,春秋棚的溫度又太低,也不適合蔬菜生長,也正好可以歇地幾個月。
天敵防治
諾亞農莊要打造真正意義上的有機蔬菜基地,有機蔬菜與無公害、綠色蔬菜有更高的認證標準。概括起來有四條:不能用轉基因的種子;不能用化肥;不能用農藥;不能用激素和人工合成物。“實際上,人體吸收的都是無機物質,化肥的危害主要是針對土壤。對人體危害最大的還是農藥。農藥它就是一種興奮劑,蟲子吃完以后好動,結果被活活累死。”朱迅強調,“有機蔬菜最為關鍵的一條就是不打農藥。”
“那蔬菜要是得了病蟲害,怎么防治呢?”面對記者和國發院MBA/EMBA學員的爭相發問,朱迅坦言,諾亞農莊除了在硬件設施方面采用科技元素控制溫濕度從而減少蔬菜得病幾率之外,主要的措施就是天敵防治。
在諾亞農莊,有一個天敵昆蟲實驗室,這是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合作建立的,目的就是培養各類昆蟲,然后用它們來消滅蔬菜上的害蟲。例如瓢蟲是專門吃蚜蟲的,瓢蟲又分為很多種類,像異色瓢蟲、七星瓢蟲、龜紋瓢蟲等。此外像麗蚜小蜂、草蛉、蚜繭蜂等也全是吃蚜蟲的;捕食螨是吃螨蟲的。為了讓這些益蟲能生長繁衍,諾亞農莊還在大棚內單獨再養一些麥蚜蟲作為益蟲的食物,但麥蚜蟲本身是不吃茄果類蔬菜的。為了麥芽蟲的生長,諾亞農莊又會在茄果類蔬菜棚里再種植一些芝麻等其他植物。這樣一來,整個大棚就形成一個循環的生物鏈。
諾亞農莊的天敵防治去年已在草莓大棚里大獲成功。“整個草莓的種植期內,連生物農藥都沒有打過(根據國家有機認定標準,生物農藥是可以用在有機種植過程中的),完全靠天敵控制草莓最容易得的白粉病病蟲。”朱迅介紹,“其實很多同行種植草莓的時候,一般都會用硫黃熏蒸或農藥熏蒸,熏蒸的原理是將硫磺或農藥通過電加熱變成小顆粒擦在草莓上,從而起到防病效果。”
天敵防治一經試驗成功便很快從草莓大棚擴展到西紅柿大棚。今年夏天,諾亞農莊有兩個西紅柿大棚也完全是靠天敵防治,沒有打任何農藥,效果也非常好。現在,天敵防治的方法已經在諾亞農莊全面鋪開。但是這種經濟實惠的方法,也得花很大心思來做,畢竟培養昆蟲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記者向天敵昆蟲實驗室的工作人員了解到,昆蟲吃害蟲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吃掉,一種是通過卵寄生。比如麗蚜小蜂就是通過卵寄生來消滅害蟲的。麗蚜小蜂產卵的時候直接寄生在害蟲幼蟲身上,吸收害蟲幼蟲身體里的營養供自身發育,等發育到一定程度就變成黑色的幼蟲,再過七八天以后就羽化成成蟲。“如果不掌握這些專業知識,就很容易錯過時機。”實驗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棚與棚之間,我們還種植了其他作物,就是為了跟大棚蔬菜的花期錯開,因為不同的花期會招引外界不同的天敵。”
茬口與把師的管理學
諾亞農莊實行會員制,采取送貨上門的宅配模式。這種模式注定它的茬口安排是件非常復雜的事。諾亞農莊目前發展的會員大概1000名,每天每種蔬菜的需求量基本是固定的。比如,小油菜每天的需求量是200斤,烏塌菜是100斤,西紅柿是400斤,茄子是300斤,……如何滿足這些固定的需求量?尤其是西紅柿,它的采摘受波谷、波峰期影響。波峰期一個棚一天能產1000斤,而會員只需要400斤,浪費很大;波谷期一天只能產50斤,又不能滿足會員需求。怎么解決?朱迅告訴記者,這就需要把幾個茬口拼起來才能湊足。朱迅的一番解釋讓在場準備投資有機農業的國發院EMBA校友和投資人皺緊了眉頭。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諾亞農莊現在每年的西紅柿要種六茬,茄子要種兩茬。而小油菜長得快的時候,3天就一播種。慢的時候也得一周一播種。菜品越多,安排茬口就越難。這是一個很復雜也很講究科學的流程。目前,諾亞農莊的菜品多達100多種,每年的茬口多達2000多個。朱迅感嘆道:“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把師’是弄不明白的。”
朱迅所說的“把師”在諾亞農莊很受尊重。它是對管理技師的尊稱。“把師”的作用非同凡響,通過觀察,他就能夠看出蔬菜是不是缺水,得了什么病,怎么治,怎么打杈,怎么能讓果實長得一樣大,怎么能夠做到均衡生產……比如一個1.8畝的茄子大棚,好的把師能使這個大棚產出1.5萬斤茄子,差一點的把師就只能產出5000斤。“沒有20年的種菜經驗是做不到的。”
除了種植蔬菜,諾亞農莊還養雞、養豬、養羊。諾亞農莊的雞和豬很有特色,是用黃粉蟲喂養的,黃粉蟲是動物蛋白,最大的特點是雞和豬吃了以后特別好斗,雞表現為互相咬嘴巴,豬表現為相互咬尾巴,就跟人吃了動物蛋白一樣脾氣暴躁。
市場風險
有機蔬菜的產量通常只能達到普通蔬菜的60%。冬天的產量會更少。跟普通蔬菜相比,有機蔬菜得病或者長蟲的時候,不能打農藥,當天敵防治也解決不了的時候就只能拔掉。一個棚一開始種了4000棵茄子,拔到最后可能就剩下3000棵。普通蔬菜在結果實的時候用一點速效化學肥,果實就很容易長大。有機蔬菜只能使用長效有機肥,生長過程很慢。另外,如果恰巧遇到蜜蜂比較懶,天冷不出來授粉的話,等到花期一過,這一茬蔬菜就會大受影響。這些都是讓朱迅感到頭疼的問題。
當然最讓朱迅頭疼的還是銷售難題。創業之初,朱迅并沒有覺得銷售會很難,因為在他看來,只要把產品做好,自然會有用戶慕名而來。“北京2000多萬人口,即便我們做到1%或者1‰也是很可觀的,最壞的打算做到萬分之一,也有2000多個會員。”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在與北京周邊近千家農業產業園較量的情境下,朱迅仍然深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結果他的如意算盤落空了,經過3年的運營,諾亞農莊目前只有1000多個會員。對于這個問題,他特別提請在場的國發院MBA/EMBA們支支招兒。
物流配送也是橫亙在諾亞農莊面前的一道坎。在北京的交通狀況下,一輛小貨車一天最多能送三四十戶。均攤下來,配送一戶菜的成本高達20元。
“那為什么不走超市模式而非要堅持會員制的宅配模式呢?”面對北大國發院MBA/EMBA學員提出的質問,朱迅如此解答:“有機蔬菜在超市賣20多元一斤。超市從供貨商手中進貨的價格大概在6—7元一斤,供應商除去損耗和其他費用,實際到手的也就3元多一斤,所以供貨商到農場收貨的價格就只能是2元多一斤。而這個價格連人工成本都下不來!真正的有機蔬菜如果走超市模式,絕對是死路一條。而會員制的宅配模式有可能會成功。”
放眼國際,美國的Whole Foods可供借鑒。Whole Foods于1980年成立,1992年就成功上市,現在擁有300多家店,年銷售額達到120億美元。未來在美國和加拿大門店總數會擴大到1000家。
“我認為以后中國肯定也會朝這個方向發展,只是不知道誰是第一個Whole Foods。”的確,人們對健康的認識需要時間,中國目前所處的現狀相當于美國20年前,但早晚會發展到那一天。盡管現在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真正愿意種地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但朱迅已將諾亞農莊在全中國真正做到了“本地產”、“有機”,而且四季都有茄果類蔬菜,還可自選菜品,對“成為全世界最好的有機農莊”仍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