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姜?斌?整理/本刊記者?徐?輝
編者按:不久前,《商界》編輯部接到一位讀者來電。這位老讀者被《商界》一篇關于銀行的文章觸動,他向我們講述了自己從體制內到體制外的從商經歷。這位企業家獨特的視角,展現了民營企業家在資源性行業的尷尬生存,以及為金錢周旋的兩種面孔,讓人不禁感嘆:這種“不事生產”的金錢游戲,難道才是民營企業的真正出路嗎?
轉折
“4年有期徒刑!”牢獄之災臨頭,我反而松了一口氣。一年來各種臺面上和臺面下的談判交易都讓我精疲力竭,這一瞬間我竟覺得拘留所是個清靜的去處。喧鬧的金錢游戲以我領刑4年落幕。
上世紀90年代,我是東北某地銀行的信貸計劃科長。30歲剛出頭,正是春風得意時。之前我在政府機關從事行政工作,鞍前馬后為領導服務,后來進入銀行,又與不少企業家打交道,官場、商界的門道我都摸得十分清楚。以我學行政管理專業的出身,卻能當上銀行的信貸科長,都是因為我肯學,又“會來事”。
銀行的信貸科長是個很重要的職位,企業要通過我向銀行貸款,銀行也需要通過我打通向企業拉存款的渠道,說白了就是個圍著錢轉的職業,兩頭討好,討好兩頭,形成不少“先存后貸”、“好處費”等游戲規則。實際上靠錢來“溝通”,但是表面上卻是靠酒來“溝通”,“寧可傷身體,不可傷感情”。我的身高不足1.7米,體重卻很快突破180斤,全身都是“富貴病”,但各種酒局、飯局照去不誤。由于“身居要職”,企業家需要銀行貸款,或是民間借貸,只要有朋友找上門,我都是能幫則幫,這是業績需要。
2000年,一位做房地產的朋友Y找到我,說我所在的銀行為他出具資信證明的條件是存款必須達到1200萬元。但他僅存進400萬元,讓我幫忙抬款(即民間借貸)800萬元存入銀行。我看到可以獲得800萬元大額存款的攬儲業績,自然樂于幫忙。于是我找到另一位做房地產的朋友S抬款,S同意按“先存后貸”的規則抬款800萬元,時間2個月,利息66萬元。
我本著“討好兩頭”說事,說服S在收到Y支付的40萬元抬款利息后,存入銀行800萬元,質押貸款780萬元,銀行如約辦結資信證明。但事后,檢察官卻找上門來,以涉嫌受賄為由把我關進看守所。
當時正是嚴打期,一個面積不過10多平方米的監室,卻住了40多人,全是打架斗毆、盜竊搶劫一類的混混。我去得晚,被安排住在廁所門口,要睡覺,全部人都只能側身躺在地上。進去的第一天,我太累了,很快睡著。第二天醒來時,還想著信貸科長今天要做些什么事,等清醒過來往四周一看,眼淚一下就流出來,隨即就想到死。
但在看守所里尋死卻不容易,嫌犯們互相監視以防出事。我幾乎絕食7天,但提審卻是天天的必修課。檢察官希望我認罪結案,還通過各種渠道告訴我這是一個要么判刑10年,要么退還贓款判緩的單項選擇題。
后來家人通過律師傳來消息,說事辦妥了,錢也湊齊了,只要認罪,一定判緩。為了回家,我妥協了,承認收到抬款利息40萬元據為己有。但沒想到不久后開庭,一審法院以受賄罪判處我有期徒刑4年,而上訴后,二審法院又將罪名改為詐騙,維持原判判刑4年。為了我的事,家里四處借債退還“贓款”,妻子賣掉了家里所有能賣的東西湊錢。但我卻還是被判了實刑!
我這時才明白,我不過是金錢游戲里的一個犧牲品,要回家只能靠自己。我開始尋求減刑,爭取提前回家。由于各方關照,我得以在拘留所從事清掃樓道、分發報紙工作,工作之余,我拼命讀報、看書,甚至向其他嫌犯打聽各種消息,我終于探聽到沈陽一起惡性殺人案的線索,舉報之后,使逃到東港的一個犯罪嫌疑人被抓獲,我被減刑1年。
服刑3年回家,雖然重歸自由,但是父親因我入獄急出病而去世,母親險些哭瞎雙眼,妻女生活困苦不堪,而我在家鄉還得飽受他人異樣的眼光……我不甘心地走上了申訴和上訪的道路:我四處尋找證據,數次申訴,但均以“一審你承認了”為由被駁回;在北京的信訪大院里,我擠在上訪的人群里,喊破了喉嚨也沒人理……
后來得到一位老領導幫我分析,我從“信貸科長”到“詐騙囚徒”,正是我的朋友S利用金錢游戲規則出具的證人證言為我“助推”一把的結果。事態炎涼,由金錢關系搭就的規則,在現實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擊。
老領導勸我,執著固然是好,但你能不能用你的執著去開創事業,重新出發呢?
礦業生存游戲
說來也巧,這之后我到省人大上訪,認識一位局長,希望他能幫我通融關系。此人聽說我以前在銀行工作,便提到讓我幫忙籌措資金開礦。2007年中國成為世界鋁、鋅、鉛產量最大的國家,并進入世界十大銅、鎳、銀生產國之列,礦業市場十分興旺。而東北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讓當地礦業逐漸進入一種狂熱的氣氛之中,很多懂行不懂行的人都一頭扎進“擁有資源就擁有一切”的礦業。
為了得到他的幫忙,我立即答應了他的要求。不過我對開礦一竅不通,憑著我的執著一頭鉆進深山里,邊看邊學,聽當地人介紹礦石的價位、產量,我做了個簡單的乘法,投入的錢當年就能收回!氣血上涌,我立即回家籌錢入股“進山”。今時不同往日,此次投資不再是金錢騰挪的游戲,我必須為自己、為家人創造財富!
但很快,我就意識到“擁有資源就擁有一切”的說法有多膚淺。資源性礦業雖然看起來“簡單粗暴”就能賺大錢,但實際上開發初期全靠投入:采礦手續、設備購置、安全設施、礦石加工……第一年,錢如流水出去,卻分文沒有進賬。那位局長合伙人的心思根本不在生產上,每每只問“怎么還沒開出礦來賣錢?”問過之后他又忙于官場上爭權奪位。我卻沒有退路,一切都得靠自己。
在礦山所在的山村里,我用每年1000元的價格租下一戶農房,這個常年老鼠成群,還有蛇爬進來捉鼠的破舊房屋成為我的辦事處。由于礦山是露天開采,當地緯度又高,氣候寒冷,一旦降雪只能停工,一年的工期僅有二三個季節。只要停工,我就到別的礦山去學習。
學會選礦石,回來之后我挑出好品位的礦石,一等、二等地擺放好,現學現賣地教給礦工:你們照這個選,選出一等的我給你們加多少錢,二等的加多少錢。礦工們都覺得我大方,也樂得多賺點錢,做事精細,浪費就少。山里條件差,沒地磅稱礦石,我就用農家小秤,一秤一秤地稱,堆在小推車里當作計量標準。為了省錢,我連后勤工作也包了,為礦工燒炕、做飯的事都是我親自動手。每天我清晨五六點鐘就起床,先進山里撿柴,回來生火燒飯,吃得也簡單,大米飯加燉菜……
我的經驗都是扎扎實實地磨出來的,籌備、選礦、管理……像我這樣事事精通的“包礦頭”很是少有。辛酸的幾年,反而讓我成為廣東、上海一些大企業,甚至上市公司的首選合作對象。借助這些合作機會,我又搭好了自己的銷售渠道,順便將礦石銷售也一并列入工作范圍。
而這幾年的執著和堅持,也讓我等到價格的上揚。2009年我開采的礦石價格達到每噸300多元的高位,連廢料都有人收。礦業老板們瘋狂借錢,銀行為攬儲也極力助推。這時的礦業變成了一場生存游戲:用借來的錢撐場,等到更高位出手時就能賺得更多,但沒人知道、也沒人想知道何時“漲!,誰會是那個倒霉的接盤手。要按我以前的執著,這一把我必定是要賭的,但現在我告誡自己:這游戲我已玩不起,見好就收。礦一轉手,便結實地賺了一筆。一個本溪的老板接手了我的礦山,不久之后,我便聽一位同行講起:礦山資源枯竭,又不合理開采,“被開廢了”。
手里有了錢,企業又蒸蒸日上,我仿佛又回到了以前那種一切盡在掌握的狀態中,每日不知疲倦地工作。最為諷刺的是,3年的牢獄生涯,9年的礦山工作,我的體重降到了100斤剛出頭,以前的“富貴病”全沒了。
富商友眾生相
事業小成,我又有機會接觸到以前的富商朋友們,只不過,現在他們呈現在我眼前的,卻是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家鄉的礦業正走在風頭浪尖上,一方面資源性企業得占“資源的優勢”,有資源就肯定有錢仍然是業界共識,本地和外地的企業家都前赴后繼地加入進來;但另一方面,這些礦山企業卻大多沒有技術優勢,出產的多是原礦石或礦石粉,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市場上都沒有價格優勢。只有在礦石粉中加入別的物質,把純度提高,才有高附加值。但很多老板卻只是在掙“把玉米粒磨成玉米面”的加工費,根本就難有市場。
吉林一位礦業老板在當地名噪一時,又是豪爽大方,邀請我入股他的公司,幫助他“增強實力”。我到當地去,工人都說老板“老有錢,企業可好了”,可去選場一看,卻是庫存積壓嚴重。再到礦山實地考察,原來早期防護不到位,積水已經淹沒半個礦井,老板花了幾十萬元設備抽水,估計還得抽一個月才能開工。
但生意還是照談,老板把我拉上酒桌,開始談實力、談愿景,說是礦山資源豐富、年產量多少萬噸,又是銷售覆蓋海內外,繞來繞去,最后還是落到讓我幫忙貸款和銷售上。席間,他還拉來了另一位外地的老板,據說也是要一起入股。他們談得天花亂墜,我卻只覺得插不上話,因為涉及到開礦投入、生產產品等實際問題,他們總是避而不提。
我以忙不過來為由拒絕了入股。一年后傳來消息,那位老板希望我能找人幫他解決一下技術問題。我一打聽,才知道他貸款之路行不通,資金吃緊,于是他這才想到要“搞好產品”。
利用貸款虛高實力,這是很多企業家的“生產線”。東北地區邊貿發達,利用信息不對等,他們一方面借貸,一方面招商,常常一個公司有樓有業務,老板住別墅開豪車,但其實所有東西都不是他們自己的。礦業當然也是一樣,有些老板出手早,還能小賺一筆,出手晚的,大多落得破產跑路的下場。偶爾在別的城市碰見曾赫赫有名的老板,現在卻是蒼老不堪,得知他們為了躲債,不得不住在偏僻的鄉村,以種田為生,不勝唏噓。但更多的老板仍然沉浸在“生存游戲”中,用還沒開采出來的礦石抵押,只顧提前消費,或讓錢生錢,而不是在提高礦石產量或純度上下功夫。
金錢游戲的教訓,我早已嘗夠,也看夠。現在,我可以開幾百萬元的豪車,但我卻沒有車,認為沒有意義;我現在也有實力住豪宅,但我每年大半的時間都住在破舊的礦山小屋中,那里反而更自在。
在城市里處理完必要的應酬,我就回到礦山,穿著臟兮兮的迷彩服,戴上安全帽,但我在礦山仍然能夠說一不二,也仍然有很多企業找上門來讓我幫忙,因為在礦山靠的是經驗說話,不需要用虛榮的外表來裝飾。
編?輯?徐?輝?jobxuhui@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