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曉宇
蓬萊19—3油田溢油事件發生近兩年以后,渤海海域再現油污,而且至今無人“認領”。
3月下旬,山東省長島縣部分島嶼岸灘,4月上旬,河北省樂亭縣和昌黎縣岸灘分別出現油污,漁民紛紛向當地的海洋環境監測部門報告情況。
4月13日,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對山東省長島縣部分島嶼岸灘的9個油污樣品油進行了指紋鑒定,結果顯示其中8個樣品為燃料油,1個樣品為非產自渤海海上油田的原油;4月15日,對河北省樂亭縣、昌黎縣岸灘采集的7份油污樣品也進行了檢測鑒定,結果顯示其中4個樣品與中海油天津分公司渤南油氣田群“渤海友誼號”FPSO外輸油樣(系指海上油田產出原油混合后通過油輪運輸的樣品)油指紋基本一致,另外3個油污樣品為燃料油。
漁民追查油污來源
根據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油污檢測報告,油污的主要來源是燃料油。燃料油和原油的區別是什么呢?北海局環境監測中心總工辦副總工周青介紹說,燃料油從外觀上和重質原油很難區別,海上船只所用的重質燃料油流到海里的途徑很多。
對于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發布的上述鑒定結果,漁民們并不滿意。長島縣一些漁民提出質疑,他們認為是發生了原油泄漏,并說在3月20日曾看到過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菲公司)的搜油船。樂亭縣水產養殖協會會長楊基珍則表示,該縣海域在4月6日左右就開始出現油污,持續十多天未消退,那些油污應該是原油,但不知道從哪里來的,也一直沒見到有人去清理。
據記者了解,因質疑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4月13日發布的消息,山東長島漁民代表王忠國等人于4月16日帶著他們在岸灘發現的油氈、油污顆粒及死亡海洋生物等油污樣品送到國家海洋局,并且向國家海洋局遞交了油污鑒定申請;4月19日,王忠國等人遞交的油污樣品已被移交至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該局所屬的北海環境監測中心的油指紋鑒定實驗室是溢油鑒別的專業實驗室。通過比對海上溢油樣品與油指紋庫樣品,可準確判斷溢油是原油還是燃料油,供有關部門進行排查。而該中心此前連續多日對山東省長島縣部分島嶼岸灘、河北省樂亭縣、昌黎縣岸灘出現的油污鑒定結果均顯示,與渤海油田開采無關。王忠國等人4月16日遞交的油污樣品鑒定結果尚未公布。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4月中旬還指出,結合渤海溢油衛星遙感監測、海監船舶飛機巡航監視、執法人員現場核查、海上石油平臺視頻監控系統監視結果,康菲公司負責作業的油田群未發生溢油,海上油氣生產設施運轉正常。
不過,漁民們仍將無名油污的源頭指向了蓬萊19-3油田的復產。“之前,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聯合調查組的專家認為,是康菲公司擅自更改了開發方案導致溢油事故發生,而且鉆井已經對地質造成了嚴重破壞,這次漏油也疑似是新的漏油事件。”漁民的代理律師賈方義如此對記者說道。
賈方義表示,在國家海洋局等監管部門2月16日作出同意康菲公司復產公示等公開信息后,是否再度因康菲公司的作業導致地質結構破壞并造成漏油,急需取證。
康菲撇責,中海油無回應
在漁民們苦苦追尋油污來源的同時,相關公司對這次油污事件唯恐避之不及。
作為蓬萊19—3油田的作業者,同時也是2011年溢油事故的責任方,康菲石油公司對漁民們的指責作出了否認。
康菲石油在4月11日發給記者的聲明指出,蓬萊19-3油田并未發生新的溢油。作為正常作業的一部分,康菲公司船只會在渤海灣內活動。為確保安全,康菲公司還會定期開展常規應急演習以確保工作人員和設備能在緊急情況發生時迅速做出反應。這些常規演習會包括部署一些溢油圍控設備。但在3月20日,康菲公司并未派出包括搜油船在內的船只進行任何常規演習,同時該公司向公眾確認,期間也沒有部署過任何溢油圍控設備。
而作為我國海上石油開采的主要負責企業,中海油也于日前回復記者稱,根據公司目前掌握信息,未發現渤海油田發生溢油。
對于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4月15日發布的消息,中海油相關負責人4月16日則表示公司正在了解外輸油輪的情況,正在對北海分局的鑒定結果進行核實。
根據北海分局的鑒定,中海油的“渤海友誼號” FPSO有泄露原油的嫌疑。“渤海友誼號”是中國國產的第一艘FPSO,于1989年在上海外高橋造船廠下水。它的功能是對開采的石油進行油氣分離、處理含油污水、動力發電、供熱、原油產品的儲存和運輸,集人員居住與生產指揮系統于一體的綜合性大型海上石油生產基地。
據了解,FPSO的使用壽命大約為20~30年,“渤海友誼號”從建成至今已接近24年。
到底中海油的“渤海友誼號”是不是發生了泄露原油事故?如果是,泄露量是多少?截至發稿時(4月25日),中海油對這些問題仍未作出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