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氣淡季,卻發生了天然氣供應緊張,這不能不說是怪事!
有媒體稱,占據國內70%的天然氣市場份額的中石油,因進口氣沒有如期進到,造成西氣東輸管道供應量不足,所以從五一開始對華北地區的管道天然氣實行限量供應。然而這種說法并未得到中石油官方的承認。
“近10年來,氣緊都發生在10月份后的冬季,尤以12月底至次年元月初最厲害,因為那時天氣寒冷,民用氣用量大幅增加。春季以后天然氣供應一般不會緊張。”息旺能源分析師王瑞琦說。
據她介紹,近期民用氣并未出現氣荒,而工業用氣卻異乎于往年,價格開始出現上漲,“LNG價格在華北、河南等地都出現了150元/噸的漲幅”。
那么緣何五一過后出現了氣緊和氣價上漲呢?今年一季度國內累計生產天然氣30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2%;進口天然氣(含LNG)約132億立方米,增長34.5%;天然氣表觀消費量442億立方米,增長13.4%。
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已逼近30%的國際警戒線,盡早安排國際氣源的輸入已迫在眉睫。然而,由于氣價改革未能施行,導致相關企業并不敢放手大量進口,因為它賠不起,尤其是在國資委剛為央企下達2013年利潤增長指標情況下。
4月24日,剛剛上任國資委主任的蔣潔敏就向央企下達經營指標:2013年企業增加值增長要達到8%以上,利潤增長要達到10%以上。他同時表示,中央企業必須承擔保增長的重大責任,這既是重大經濟責任,也是重大政治責任。
然而,從2012年報看,中石油想要完成這個目標很難,因為它背負著巨額的進口天然氣氣價倒掛虧損。
當年年報顯示,2012年僅銷售進口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中石油虧損約419億元,致使其當年總利潤較上年下滑13.3%,而若后期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未在全國推動,中石油這一虧損項短期內難以彌平。
也許有人會說,目前供應華北等地的天然氣主要是國產氣,中石油是賺錢的,它不該在現在制造供氣緊張。
這不禁讓人想起油價改革。
2004年前后,中國原油的對外依存度也達到了30%以上,石油業界開始呼吁盡早推動國內成品油價格改革,以利于更多資源流入中國市場。然而正是這種“國產油為主的論調”,導致中國錯過了2004年和2006年兩次重要的油價改革時機,至2008年國際油價達到147美元/桶時,油荒已到了相當程度。
“資源是商品,貨往高處走,人為抑制價格,只會讓更多資源流向國際市場!碑敃r就有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高層向記者明確指出。
無奈之下,國家發改委只能推進價格改革,現在國內油價已經與國際油價實現了同時同幅波動,油荒再難見蹤跡。
“中石油選擇現在制造一些天然氣供應緊張的氣氛,既可以向國家發改委等施壓,又不至于因氣緊引發社會問題,用心良苦。”有業內人士感嘆道。
然而,黑龍江、陜西等地物價局剛剛宣布“一年內天然氣價格不變”,此時,國家發改委又該如何施行氣價改革呢,這是它必須解決的“技術大問題”。
不論怎樣,中國都不該讓這次氣價改革的時機再次錯過,否則未來的市場供應將越來越難,這是無疑的!
(何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