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憂慮中國影子銀行及地方政府債務激增
本報記者 梁薇薇報道
近日,經濟增長顯著的中國也被惠譽下調了中國長期本幣信用評級至A+。
對于惠譽下調中國評級,業界有許多討論,認同與否,影響大小見仁見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無風不起浪,惠譽提出的“影子銀行”和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的債務風險也給中國提了個醒。
正如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教授、財政稅收研究所所長曾康華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所說的那樣,“惠譽對中國的信貸規模過大、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的龐大及不透明做出評估,也是給中國敲響了警鐘。中國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就要注意重視這些問題的盡力解決。”
惠譽認為,在截至2013年2月的12個月中,僅有55%的社會新融資采用了銀行貸款的形式,低于2009年的76%。從金融穩定性的角度來說,銀行貸款之外的其他形式信貸滋生是風險增長的源泉。
據了解,中國式的影子銀行體系主要包括信托、擔保、小貸公司、地下錢莊等。事實上,自2011年溫州民間借貸危機爆發以來,各地民間金融風險便已陸續暴露,并牽連當地的銀行系統。
國際投資者索羅斯日前更是指出,中國影子銀行的快速膨脹,與2007年至2008年由美國次貸市場引爆的金融危機,有一些令人不安的相似之處。
對于這種說法,安邦咨詢研究員劉梟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第一,中國的杠桿率是相當低的,第二,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規模和銀行的資產規模相差甚遠,所以影子銀行的風險并沒有國際投資人所設想的那么大。但這并不是說中國的影子銀行沒有風險。現在影子銀行最大的問題不是風險過高,而是風險不明。”
因此劉梟建議,量重要的是要識別其中的風險。搞清楚規模到底多大,都投向了哪里,風險如何,可覆蓋比率如何。而信息的對稱實際上就是應對風險的措施之一;另外,中國的影子銀行屬于中國銀行業金融創新的一種體現。特別是在利率管制的情況下,是一種變相的利率市場化。在中國高度管制的金融體系中,影子銀行的存在是利大于弊的。因此,不能一堵了之,而要在規范中,在發展中解決問題。為合法的影子銀行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
在惠譽下調中國主權評級的原因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快速增加的地方政府債務,根據惠譽的預計,截至2012年底,當地政府債已達12.85萬億人民幣,相當于GDP的25.1%,超過截至2011年底的23.4%。此外,還有地方債務的不透明度。
中國人民大學楊萬東教授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這兩年地方政府債務的增速有所減緩。雖然地方債務總額在上升,但是同時土地資產的價格也是在上升,并且土地資產增值的速度更快。特別是中央政府控制的產權資產,中國社科院曾經做過調查統計大概有140多萬億。所以如果從總體的負債率和國家產權資產的角度講,風險還是可控的。
據了解,2012年末,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制止地方政府違規違法融資行為的通知》(“財預[2012]463號”),明文制止地方政府舉債中的回購、擔保等行為,并對地方政府注資融資平臺合法合規予以細化,意味著中央政府注重把控地方債務風險。
但是,針對這個463號,目前地方已經出現了一些規避動作。所以劉梟表示,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涉及到地方融資平臺轉型的問題,光是規范只是治標不治本,關鍵是要解決地方政府在今后的經濟建設過程中怎樣進行融資,理順地方融資體系。
對此,劉梟有幾點思路。第一,地方政府在進行經濟建設時不要過于以地方政府為主,放開市場,引入一些社會資本,這樣對于地方融資平臺的依賴就不高了。第二,就是地方融資平臺轉型,比如說可以向公共基礎建設基金轉型。第三,中央可以考慮給地方政府開放更多的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