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7%只是統計學意義的城鎮化率,我國戶籍城鎮化率只有35%
李正豪
編者按/作為今后十年中國經濟的引擎,城鎮化日益成為熱點話題。近日,在“2012崇禮中國城市發展(冬季)論壇”上,《中國經營報》記者針對城市化發展模式轉型的要點和難點,專訪了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
李鐵表示,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1.27%,實際上是指統計學意義上的城鎮化率,前提就是2億農民工和7500萬流動人口已經完成了非農的轉移,這當然是一項非常大的成就。另一方面,我國的戶籍城鎮化率只有35%,與目前的統計數據相比,存在著16個百分點的差距。如果我們今后制定的任何有關城鎮化的政策,仍然過多地關注城市形態的改變,忽視2億多非農轉移人口公共服務的改善,新型城鎮化就很難成為一種制度性的變革。以下為李鐵對新型城鎮化的觀點。
制度性變革應關注人
我們可以首先解決20%的已經舉家搬遷的農民工的問題,這部分大約有4000萬人口,他們已經在城市里生活十幾年了,但還沒有城市戶籍,可以首先考慮解決這部分人的問題,再分批次地解決其他人的問題。
我們認為,2億多人口的非農轉移在道德上仍然是不成功的,因為我們的城鎮化伴隨著大量的低價征地,沒有低價征地和低廉的勞動力價格,我們不可能形成那么多投資機會,不可能完成這么多人口的非農轉移。
每當談到土地價格的問題,大家更加關注的是房地產用地,其實,我國工業用地的規模遠遠超過了房地產用地,而且工業用地是零地價,甚至是負低價,在這一塊各級政府都是賠錢的。因為各級政府都要招商引資,就利用低廉的土地成本引來企業,帶來大量勞動力。沒有這種特殊的制度安排,城鎮化也達不到現在的目標。
我國的城鎮化走到今天這個程度,不能說過去的制度都是好的,也不能說都是壞的。城鎮化還是要往前推進的,但要解決問題,首要解決的就是非農就業的問題。同時,我們要看到,過去各地政府的城市建設投資,開發商是最大的獲利者,實際上,城市戶籍居民才應該是最大的獲利者。那么,今后的利益格局如何協調呢?另外,如何啟動非農轉移人口消費的問題也要更大的勇氣和魄力。
因此,我們面臨的不是簡單的城鎮化問題,是在一個既定的利益框架中如何重新決策的問題,2億農民工和7500萬流動人口能否成為決策的出發點,將會決定新型城鎮化是否成為一種制度性的變革。
2億多非農轉移人口的所有問題能夠一次性解決嗎?當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即使付出了整個公共支出,也不可能解決積累下來的所有問題。改革不是一下子打翻過去的東西,改革需要在不同的利益環境當中尋找更好的辦法。舉例來說,我們可以首先解決20%的已經舉家搬遷的農民工的問題,這部分大約有4000萬人口,他們已經在城市里生活十幾年了,但還沒有城市戶籍,是否可以首先考慮解決這部分人的問題,再分批次地解決其他人的問題?我認為這是可行的。
變革的四個重要方向
新型城鎮化本來可以成為一種刺激消費和內需的制度性變革,也有可能轉化成為過去常見的政府投資帶動,我們需要拭目以待。
看到各種改革提法的時候,我更關注的是這些提法能否轉變成為實際的行動。城鎮化的各種提法目前可以說都還停留在表面上,還沒有深入地揭開我國城鎮化所涉及的各種利益格局,以及各種矛盾關系的化解。這些提法很可能在傳統習慣的勢力和觀念的影響下,僅僅停留在表面上。新型城鎮化本來可以成為一種刺激消費和內需的制度性變革,也有可能轉化成為過去常見的政府投資帶動,我們需要拭目以待。
我認為,實現新型城鎮化的制度性變革可能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首先,應該從關注城鎮化數量的增長向關注質量的增長轉變,可以從關注數量的擴張向關注質量的擴張轉變。實際上,我國的戶籍城鎮化率只有35%,與目前的統計數據相比,存在著16個百分點的差距。2億農民工和7500萬流動人口在城市還沒有享受到同等的公共福利,這些人口算不算已經城市化的人口,目前還是眾說紛紜。有些學者認為,這部分人口只能算半城市化的人口。如果我們今后制定的任何有關城鎮化的政策,仍然過多地關注城市形態的改變,忽視了人的公共服務的改變,無法啟動農民工以及流動人口的消費,質量型的城鎮化就難以實現。
其次,應該從錦上添花型的城鎮化向雪中送炭型的城鎮化轉變。中國城鎮化正處于高速增長的時期,是一種后發的城鎮化,后發的國家通常都是以先發的國家為參照,我們所面對的是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城市化發展歷程,因此更容易將歐美國家表面的城市形態搬過來,沒有將城市化的實質性內容搬過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決策者提出的治國和治理城市的標準,也是以發達國家為參照系的,更多的是從表面上參照的;城市的長官在決策的時候,也更加關注城市地表上視覺的變化,忽視實質上的改變。雪中送炭型的城鎮化要求國家和城市政府更多地解決城市居民、城鄉居民生活中、就業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再次,我們的城市管理應該從粗放型的管理向集約型的管理轉變。首先要改變土地的粗放型利用,譬如,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的馬路特別寬,堵車卻很嚴重,我覺得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國的土地拿得太便宜了,因此我們利用和珍惜土地等資源的程度就下降了。為什么歐美國家的城市都是修地鐵呢?就是因為他們土地太貴了,不舍得用來修路。我們是零地價甚至負地價,給農民的補償又非常低,這導致了我們的資源利用率非常低,這個轉型恐怕是很重要的環節。當然,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也不是僅僅體現在土地利用方面。
最后,城市融資模式需要轉型。融資模式的轉型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債務,高速增長的需求,譬如人口的聚集,基礎設施的壓力很大。現在城市融資模式基本上是以土地出讓為主,城市投資方面的各種債務看起來是金融問題,實際上都是土地問題。金融專家講起來城投債頭頭是道,可是最后還款靠什么呢?還得靠土地出讓。對比來看,西方國家城投債還款主要靠土地基礎價格還款,特別是不動產稅等各種稅收。我們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一直都不大敢提基礎設施價格,很多應該解決的事情都沒有解決,譬如國有企業運營效率較低的問題,但是融資模式不轉型,我們現在面臨的很多問題看起來是很難解決的。再以土地問題為例,假設現在國家強制解決土地問題,城市政府就有可能沒法運轉,這個問題怎么辦?
新型城市化需要面臨的實際問題有很多,還包括決策由短期化向長期化轉型等,都是一些制度行為,涉及全方位的制度改革。現在,很多研究城鎮化的專家、學者,張口閉口大中小城市,還沒有意識到新型城鎮化的轉型關鍵在于制度、體制的轉型,關鍵在于方式和觀念的轉型,這是要不得的。
鏈接
新型城鎮化六大指導原則
近日,全國城鎮化規劃草案已經基本成型,擬定了新型城鎮化的六大指導原則:
第一,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著力提高人口城鎮化水平,降低城鎮準入門檻。
第二,堅持城鄉統籌,把推進城鎮化和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緊密結合,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
第三,合理調整優化城市群格局,促進人口分布、經濟布局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第四,以大帶小,把大中城市和小城鎮連接起來共同發展。
第五,集約高效,合理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合理設置城鎮建設標準。
第六,完善城鎮的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