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海 宗曉
17日,證監會召開新聞通氣會,發布2012年第42號公告,“劍指”上市公司2012年度財務報表編制和審計工作。
與此同時,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全國證券期貨監管系統相關研討班上強調,要“采取多種方式對在審企業進行疏導分流”。
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多名業內人士均表示,對IPO“堰塞湖”疏導分流的辦法和建議很多,比如設立新三板、扶持境外上市以及構建新退市體系等。但是這些方法能否行之有效,疑問尚存。
事實上,對IPO分流屬于治標不治本之舉。那么,如何才能“治本”?除了寄望于審批制度改革外,開源證券高級策略分析師楊海18日向導報記者表示,“只有讓新股發行完全市場化,才能最大保證投資者利益,也是解決IPO‘堰塞湖’的根本之道。”
新三板難具誘惑力
上周五,證監會更新的首發申報企業基本信息顯示,共有831家企業排隊等待在滬深市場IPO,排隊企業規模幾周來持續小幅攀升。同時,過而未發的企業已超過80家。
排隊等候之時,不少企業因所在行業周期影響,業績下滑50%的不在少數。有券商保代估計,今年可能會有1/4左右的公司因此撤回申報材料。
導報記者盤點發現,截至上周五,今年以來已有67家企業被“終止審查”(上周新增3家)。據悉,企業業績大幅下滑及所在行業不景氣,為企業撤回上市申請的主因。另外,財務造假、中介機構存在問題等,也是導致企業放棄IPO的主要因素。然而,即便一些“變臉”企業知難而退,待上市隊伍依然堪稱龐大。
導報記者注意到,明年1月1日《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管辦法》將生效,小企業進入新三板融資的渠道有所拓寬,PE等權貴資金也可從萎縮的一級市場轉戰新三板。
“根據當前的市場預測,800多家企業排隊IPO,估計將有200家撤下來,因此相關企業轉投新三板的呼聲比較高。”楊海說,但是目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新老三板融合通道不完善,轉板規則未建立。“只有制度健全,才能使企業在各板之間能進能退,使新三板具有‘階梯’意義。此外,在新三板上市的企業如果符合要求可以轉入主板,不符合主板要求的公司,甚至可以退回柜臺交易市場。”
在投中集團高級分析師馮坡看來,審批制度不改革的背景下,新股“堰塞湖”問題短期內難以得到解決。馮坡認為,用新三板來引導值得商榷,因為“新三板回報率低且周期長,對企業、承銷商和投資機構都沒有吸引力”。
職業投資人皮海洲也對此表示,不到新三板掛牌是“站著排隊”,而到新三板掛牌無非是給一條板凳“坐著排隊”罷了,對減緩IPO“堰塞湖”壓力的作用十分有限。
如果說轉投新三板的方案不被業界看好,那么扶持境外上市(比如赴港上市)是否具有現實意義?
有報道稱,監管部門正在研究降低企業境外上市門檻,為企業提供便利的境外融資通道。內地和香港監管部門目前在磋商降低內地企業赴港上市門檻問題,這既能緩解內地上市排隊久的難題,也可滿足企業融資需求。
“這對于緩解A股市場的IPO壓力而言作用有限。目前內地企業赴港上市并不容易,況且扶持企業境外上市不是長久之計,畢竟內地資本市場還是重要的戰場。”楊海說。
債市分流希望渺茫
有觀點稱,要想分流IPO“堰塞湖”,應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對企業而言,新股“三高”發行的美好時代或已不再,與其排長隊等待IPO,不如發行債券募集資金解決企業急需。
“目前A股的IPO企業需要的不只是融資,更需要圈錢。為了上市后能圈到錢,這些企業哪怕就是首發少融資,也要爭到IPO的上市資格。”皮海洲說,從這一點來說,發展債市融資是難以取代IPO融資的。即便是這些IPO企業選擇從債市融資了,也不會放棄IPO,畢竟債券融資與股權融資是兩種不同性質的融資。
此外,企業發債不僅要歸還借來的資金,還要為此支付相應的資金使用成本,股權融資卻沒有這樣的麻煩。“更重要的是,股權融資可以讓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以及企業高管一夜暴富,這也是國內企業爭相IPO的主要原因所在。”皮海洲說。
治本仍待市場化
楊海分析說,我國的IPO審批制度本質上依然是計劃經濟下的審批制度,新股發行價格不是完全由市場決定,可以說存在一種權力尋租空間,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詢價”,這導致一、二級市場價格相差太大,發行人和承銷商獲利較多,損害了投資者利益。
“香港等地的資本市場則較為先進,發行完全由市場決定,這樣能保證發行人、承銷商和投資者的利益均衡。”楊海說。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市場上,一些沒有發展潛力的上市公司股票定價比較低,甚至遠遠低于A股市場,因此,很多國內公司更愿意選擇A股上市,而不是港股上市。一些企業即便選擇了赴港上市,但最終還是希望能夠回到A股上來。
“以中國石油(601857;00857.HK)為例,其當初在A股市場和香港市場的股票發行價分別是16.7元和1.28港元,可謂相差巨大。因此,只有讓新股發行完全市場化,才能最大保證投資者利益,也是解決IPO‘堰塞湖’的根本之道。”楊海直言。
由此,從當前IPO利益格局看,疏導、分流IPO隊伍只是權宜之計。對IPO環節法律監管和利益分配格局的重建,以及多層次融資市場體系的建立,才有助于從根本上緩解市場所面臨的困境。
“從我們的體會看,監管層今后將加大對保薦和會計等中介機構的追責力度。而針對上市公司自身,未來監管層或出臺控制產業資本減持的措施,比如把產業資本的解禁期限從3年延長至5年甚至更長,并對產業資本減持征收重稅,出臺上市公司股本回購和員工持股計劃等,將上市公司的業績同員工的利益捆綁。”深圳投行人士張臻說,無論是“治堵”IPO還是將來A股能夠健康運行,都需要多管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