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東
[ 每個煤氣化項目都要根據自己的煤種、產品、環境條件找到適合的技術,對于項目而言只有哪種技術最適用,沒有絕對的最好的技術 ]
國家發改委制定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規劃》(下稱《規劃》)將發而未發,地方的煤制氣項目則早已遍地開花。
只新疆一地,已經有20個煤制氣項目列入自治區建設目標,年總產能達到767億立方米。而據不完全統計,新疆正在建設和進行前期工作的煤制天然氣項目有30多個,年產能力超過1500億立方米。
一個年產55億方天然氣的煤制氣項目投資在200億元左右,僅新疆一地的煤制氣投資需求即在6000多億。除此,內蒙古等地也聚集了一批煤制氣項目。
1976年即開始煤氣化試驗裝置的傳統能源巨頭殼牌公司在煤制氣技術領域耕耘甚久,在煤制氣將形成一個巨大的投資、技術和設備市場之際,技術在煤制氣項目中的作用如何,作為在煤制氣項目建設中受益的技術提供、方案設計及施工方,如何看待這個市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為此專訪了殼牌氣化技術中國技術許可部總經理姜濤、新業務及商務總經理吳慶樂。
“三代技術”時代
第一財經日報:煤氣化技術有很多種,且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煤氣化技術如何演進?
姜濤:煤氣化技術按照流場特點,一般劃分成三代。第一代技術為移動床氣化,第二代是流化床氣化,第三代是氣流床,按進料特點又分為水煤漿和干粉技術。
不同的技術對煤質的要求不同。從能耗、轉化效率以及環保指標衡量,第三代氣流床氣化技術是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殼牌是干粉氣化的代表技術之一,其他跨國公司和國內企業在三代技術中也有對應的氣化爐和技術。
每個煤氣化項目都要根據自己的煤種、產品、環境條件找到適合的技術,對于項目而言只有哪種技術最適用,沒有絕對的最好的技術。而且氣化技術是龍頭,需要根據客戶的用途和要求,去配套相關合適的上下游技術。
衡量不同技術的優劣靠單一指標難以區分。從效率和環保而言,殼牌煤氣化技術可以說在當前可選擇的技術里面做得比較好。如果換用投資的角度,某些氣化技術投資比較少,而且建設周期比較短,具有比較大的優勢,但在效率和環保上卻不盡如人意。
殼牌氣化技術主要體現在三種爐型中:用于天然氣制油的天然氣氣化爐,用于煉廠的渣油氣化爐,煤、石油焦和生物質固體氣化爐。不同爐型可根據客戶的需要來配備。
日報:在煤制氣以及煤化工的項目中,哪些因素決定氣化技術、氣化爐的選擇?
吳慶樂:煤氣化技術的選擇還要看煤種,每種技術都對煤質有要求。作為水煤漿來說希望灰分越少越好,灰熔點越低越好,否則沒法制備合格濃度的煤漿。干粉氣化跟水煤漿相比,適用的煤種更加廣泛。
除此,還要看煤化工項目的最終產品。產品不同整個流程都會大不一樣,煤制天然氣是流程最短的一個產品鏈,所以項目對投資最敏感,希望煤氣化單元的投資越少越好。但如果涉及到烯烴等更長的產品鏈,對氣化技術的選擇就會從更多的方面去考慮。
煤制氣門檻高
日報:中國各地的煤化工項目有加速的跡象,具體項目中的技術選擇要考慮哪些因素?
吳慶樂:現在大型的煤化工項目集中在煤制天然氣、煤制油、煤制烯烴。中國的資源稟賦是“缺油少氣多煤”,煤炭是中國最主要的一次能源,煤炭利用是中國不可能避免的資源利用方式。
另一方面,國家越來越強調能源利用效率和環保。煤化工耗水量很大,煤炭資源集中的三北地區生態比較脆弱,水資源匱乏,雖然煤炭資源比較豐富,但也不是用之不竭的。所以國家對煤化工在2012年公布一個技術指導標準,明確給出了能效、能耗和水耗的基本指標和先進指標,對煤化工行業的發展進行宏觀的調控和規范,煤化工項目立項報批都要考察三個指標的情況。
日報:對照中國對煤制氣項目的指標,殼牌的技術和設備處于什么水平?殼牌主要裝備國產化程度如何?
姜濤:煤制天然氣的基本門檻是56%的效率,也就是100份的能源進去,經過工業消耗之后必須至少有56%的能源留存,煤耗要低于每千標方天然氣耗2.3噸標煤,每噸標煤耗水量要少于3噸。上述三個指標是基本值,先進值要求更高些。
與國家制定指標的推薦值相比,殼牌的三種爐型,無論是效率還是煤耗都達到了基本值。
殼牌在關鍵設備國產化方面下了很大力氣,關鍵設備比如氣化爐的內件、燒嘴,包括點火設置都已經實現國產化。以點火和開工燒嘴為例,殼牌支持西安航天遠征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燒嘴,經過實際使用驗證后,殼牌把它認可作為殼牌的許可設備制造商。
日報:不同煤質對煤化工產業發展,有什么樣的影響?
吳慶樂: 煤種是決定煤化工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煤化工應該更多考慮如何利用劣質煤,比如褐煤或者高灰熔點、高灰分的。優質的動力煤應該用于發電,因為動力煤含硫少灰分低,用于發電對環境影響比較小。
利用什么樣的煤搞煤化工,與采用什么樣的技術配合和支持煤化工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一個成功的煤化工項目要實現長周期安全滿負荷穩定運行,首先需要適合其煤種的氣化技術,而且必須是經過工業驗證過的成熟技術;其次要做好項目的設計、采購和施工,煤化工是固體處理工廠,固體處理工廠跟一般的氣體或者液體進料的石油化工裝置相比,會有比較復雜的腐蝕磨蝕等問題,對材料和工程技術挑戰大,所以技術的工程化成功與否也很關鍵;第三是生產管理,生產管理包括煤質管理和設備維護管理,國內有些氣化裝置開得比較困難,主要的原因就是煤質波動特別大而且沒有適當的監控; 另外一個煤化工裝置有上百臺的固定和轉動設備,任何一臺設備故障都可能造成全廠停產,整個設備的維護是非常重要的。第四個是人的因素,有一批掌握煤化工技術和操作訣竅的技術人員是項目成功的關鍵,以上這四個方面做好才真正把煤化工裝置開好,這就需要長時間的實踐經驗的積累,不單單是理論功夫。
煤化工呈現新特點
日報:國內煤化工發展有什么特點?
姜濤:煤化工近些年在中國比較火爆。在內蒙古、新疆等地區有很多項目正在籌劃,我們認為中國煤化工體現出“三個集中”的特點。
第一個“集中”是產品集中,多數項目集中于煤制氣和煤制烯烴。產業鏈有進一步拉長而且作為石油化工替代的趨勢。配合國內天然氣消費增長的勢頭,煤制氣項目也非常多。小型合成氨、甲醇項目等傳統煤化工已經逐漸減少,大型的替代石油為原料的煤化工產業鏈開始形成。
第二個“集中”是地域集中,這與煤炭資源的分布有關。煤化工項目集中在西北,內蒙古、新疆以及寧夏等地。這些地方煤炭資源豐富,但是環境比較脆弱,水資源缺乏,而且遠離主要市場。
第三個“集中”是煤化工項目集中在大的企業集團。這些企業集團主要是以中石化為代表的石油化工集團;以神華、中煤為代表的央企煤炭集團和兗礦、河南煤業等地方煤炭公司;電力集團,五大發電力集團的國電、華電、華能、中電投、大唐在新疆及內蒙古都有煤化工項目布局。
日報:煤化工發展的特點對于投資有什么新要求嗎?
吳慶樂:除了三個集中,還有三“大”一“長”的特點。第一個是項目規模大,第二個是投資大,第三個就是大企業集團在做。一“長”是指項目從運作、立項到建成運行的周期都很長。現在一個一般規模的煤化工項目投資額動輒在200億元以上,建設周期也越來越長。三個“大”一“長”的特點讓企業在決策的時候也越來越慎重。
至于技術對投資額度的影響,我認為要綜合來看。一種理念是初始投資貴一點,但是整個操作過程中操作成本比較少。就是一次性投資多,但是運營過程中比較省,整體來說效益不錯。還有一種是一開始沒多少錢,先把這個裝置建起來,但是整個運行過程消耗更多的煤,或者多消耗了電。所以需要從項目的整個生命周期對項目的經濟性進行把握。